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三种鵟鹰

(2019-10-31 02:36:22) 百科综合
三种鵟鹰

三种鵟鹰

三种鵟鹰即为白眼鵟鹰(眼睛为白色)、灰脸鵟鹰((灰面鹞)上体暗棕褐色,脸颊和耳区为灰色,眼先和喉部均为白色)棕翅鵟鹰(头顶至上背为灰褐色,下背和尾上的覆羽为赤褐色,尾羽为棕栗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种鵟鹰
  • 类别1:白眼鵟鹰
  • 类别2:灰脸鵟鹰
  • 类别3:棕翅鵟鹰
白眼鵟鹰是中型猛禽,体长40—41厘米,眼睛为白色,十分醒目,并因此而得名。翅膀长而尖,脚也比较长,尾羽为方形,甚长而窄。前额和宽阔的眼后纹为白色,后颈也是白色,背部为暗褐色,具有黑色的羽轴纹。翅膀上的覆羽为褐色,具有白色斑点和横斑。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均为褐色。尾羽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宽的黑色亚端斑,有时还具有许多道窄的黑色横斑。飞翔的时候翅膀的下面为白色,内侧微具黑色的斑。虹膜为白色,嘴尖端黑色,基部和口裂为黄色,蜡膜也是黄色,脚和趾为橙黄色。
白眼鵟鹰是留鸟,没有亚种分化,分布区从伊朗东部沿喜马拉雅山到印度、缅甸、泰国和我国西藏南部的错那, 隆子, 江孜, 聂拉木, 吉隆, 亚东, 林芝, 墨脱, 朗县, 米林, 察隅, 波密等地。但在我国极为罕见, 也可能是偶然到来的迷鸟。
白眼鵟鹰栖息于山脚平原、林缘灌丛、乾旱原野、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等开阔地区的树上,有时也在地面上活动。飞行时一般紧贴地面,很少翱翔和滑翔,即使有时翱翔时间也很短暂。叫声低沉,并且经常反覆鸣叫不止。主要以小蛇、蛙、蜥蜴、鼠等为食,偶尔也吃小鸟和较大的昆虫如蝗虫、蚱蜢等。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开阔地区孤立的树上、小块丛林或者疏林中的树上,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树枝构成,几乎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一3枚,偶尔也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蓝白色,光滑无斑,仅有少数具少许淡灰色或淡红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
灰脸鵟鹰又叫灰面鹞,为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375—500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与其他2种鵟鹰的棕色尾羽不同,而且上面具有3道宽的黑褐色横斑,比白眼 鹰尾羽上的横斑更为明显。脸颊和耳区为灰色,眼先和喉部均为白色,较为明显,喉部还有具有宽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胸部以下为白色,具有较密的棕褐色横斑。它的眼睛为黄色,与白眼鵟鹰不同。嘴为黑色,嘴基部和蜡膜为橙黄色,跗跖和趾为黄色,爪为角黑色。
灰脸鵟鹰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纽几内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等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陕西等地为夏候鸟,在吉林还有一部分为留鸟,在山东、上海、台湾、海南、四川等地为旅鸟,在浙江、贵州为冬候鸟,在云南为留鸟。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迁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离开繁殖地。不过它在各地的种群数量都很少,较为罕见。
灰脸鵟鹰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秋冬季节则大多栖息于林缘、山地、丘陵、草地、农田和村屯附近等较为开阔的地区,有时也出现在荒漠和河谷地带。常单独活动,只有迁徙期间才成群。白天在森林的上空盘旋、在低空飞行,或者呈圆圈状翱翔,有时也栖止于沼泽地中枯死的大树顶端和空旷地方孤立的枯树枝上,或者在地面上活动。性情较为胆大,叫声响亮,有时也飞到城镇和村屯内捕食。主要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大的昆虫和动物尸体。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方法主要是栖于空旷地的孤立树树梢上,两眼注视着地面,发现狱物时才突然冲下来扑向猎物。有时也在低空飞翔捕食,或在地上来回徘徊觅找和捕猎食物。
繁殖期为5—7份。营巢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靠河岸的疏林地带或林中沼泽草甸和林缘地带的树上,也见在林缘地边的孤立树上营巢。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杈上,距地面的高度为7一15米。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树皮和羽毛。每窝产卵3—4枚,偶尔有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具锈色或红褐色斑。
棕翅鵟鹰为中小型猛禽,体长为35—40厘米。翅膀长而尖,尾羽为方形,甚长。头顶至上背为灰褐色,下背和尾上的覆羽为赤褐色,尾羽为棕栗色,具有4道窄的黑色横斑和黑色端斑。与其他种类不同的主要特点是飞羽为棕栗色,具有黑色横斑和暗色尖端,翅膀下面为粉红白色,也具有暗色横斑。喉部和胸部为灰褐色,但喉部没有中央纵纹,与灰脸 鹰不同。飞翔时棕栗色的翅膀和翅下的淡白都很醒目,从上面看初级飞羽中部的淡色斑也很明显。虹膜为黄色,有时呈金黄色,嘴黄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为黄色,脚和趾呈暗黄色,爪为黑色。
棕翅鵟鹰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仅有云南景东、景洪2地的早期记录,为留鸟,极为罕见。
棕翅鵟鹰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疏林、灌丛与河岸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村庄附近。常站在树的顶端枯枝上或电线桿上,有时从一个树梢飞到另一个树梢上。性情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而有力,也常翱翔于空中。以齧齿动物、小鸟、蜈蚣、甲壳动物等为食。
繁殖期为3—6月份。营巢于山地森林地带,常筑在疏林中的树上或开阔地带孤立的大树上。每窝产卵2一3枚,卵为蓝白色,偶尔有灰褐色的点状斑。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