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关海庭。本书阐述了中俄两国的体制转型深入发展的途径:依法治国和体制创新,克服权力市场化,提高国家的控制能力,扩大人民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第1版 (2003年9月1日)
- 丛书名:政治学论丛
图书信息
平装: 40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0开
ISBN: 7301064659
条形码: 9787301064658
尺寸: 20.6 x 14.4 x 1.6 cm
重量: 358 g
作者简介
关海庭,男,1954年10月23日出生,吉林梅河口市人,198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12月到1988年4月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助教、讲师。1988年4月到1992年8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讲师,1992年8月到2000年8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副教授。独立与合作出版有学术专着有:《大国转型发展之路--中俄(苏)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彙编》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和俄罗斯(苏联)体制的饿转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文化传统和现实观念等制约因素的分析,论证大国体制转型渐进优于激进,并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联繫:俄罗斯的“激进”转型模式,先以政治“公开化”为突破口,当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生产逐年下滑之后,又开始推行“休克疗法”,大规模的放开价格和全面私有化,打断了原有的经济联繫,导致生产下降和国家财政能力的弱化,加之政治纷争和文化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中国的“渐进”转型模式,合理的选择了体制转型的起点和具体方式,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得以提高,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了市场观念,又为转型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媒体评论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是我从事中俄体制转型模式比较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书的价值,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读者的评判。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十余年的专题研究中,虽然“筚路蓝缕”,但为了开启中俄体制转型比较研究这片“山林”,我曾付出了几尽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我曾于1994年和1998年,两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莫斯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当我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并实地考察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伏尔加河沿岸的各大城市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俄罗斯那些良好的基础设施:莫斯科捷运、莫斯科运河、造型迥异且宏伟的俄式建筑、大城市周围呈蜘蛛网状密布的电气火车、伏尔加河沿岸的水利枢纽,这一切有力地昭示着俄罗斯的大国风采。不仅如此,透过这些基础设施和塑在上面的浮雕,使我感受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沖天的劳动热情和凯歌高奏的时代气息。但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基础设施的状况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陈旧。比如以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而雄踞世界一流的莫斯科大学,其宏伟(据说有一万多个房间)的主楼,现在呈现出一幅破败的景象:门窗缺损、水管漏水、墙壁脱落、地板斑驳陆离。其实这类建筑的维护,并不需要很多的经费,稍加翻修,就能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俄罗斯需要维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国家拿不出钱。更令人担忧的是,政治纷争和价值观的冲突已经在严重阻碍着国家经济的复甦。从人们的面部表情上很少能看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豪迈与奔放,呈现给外人的只是沉重与迷惘。苏联的解体让我再一次领悟和感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幺原因把俄罗斯推向这种境况呢?由此,我想到了国家控制能力问题。大国,特别是像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原来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国家的控制能力,包括财政能力、法制化能力、国民文化的整合能力,应当说,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从1994年开始,我便着手研究这个题目。当我刚一涉足“国家控制能力”这个领域,便立刻感到了任务的艰巨。因为这个题目太巨观.必须运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因此,1995年回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便把“中俄(苏)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作为主攻方向。1997年在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资助后,又进一步把题目确定为“当代中俄体制转型与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大约在1998年3月,我写出了论文和结项报告的初稿。
说心里话,我自己对论文和结项报告的初稿并不十分满意。文章还缺少必要的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于1998年9月第二次赴莫斯科大学。而这次莫斯科大学给我的印象恐怕要用三个字来概括:更陈旧。楼还是那座楼,路还是那条路,房间还是那些旧房间,只不过需要维修的地方更多了。分给我的房间,水管在滴滴答答地漏水,窗户上玻璃少了五分之一。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动手修理水龙头,用纸壳糊窗户。当我再度漫步莫斯科的城区时,我的强烈感觉只有一个:现在的俄罗斯还在吃史达林时代留下的老本。老本吃光了,还吃什幺呢?这使我产生了对“国家控制能力”问题研究的紧迫感。然而真正使我坚定信心的,是我与俄罗斯学者形成的共识。第二次赴俄的第五天,即1998年10月3日,俄《独立报》发表了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谢尔盖·罗戈夫写的一篇文章,他说:“在我国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成长。但主要的不幸在于,我们国家预算实际上崩溃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它的预算数目却少于奥地利或比利时,而美国的国家预算高于俄罗斯40倍。”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基本的概念体系
四 研究中俄体制转型模式问题的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巨观描述
一 中俄体制转型进程时间内涵的界定和背景
二 俄罗斯(苏联)体制转型的进程
三 中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巨观描述
第三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
一 中俄体制转型历史传统的比较
二 中俄体制转型的国情背景的比较
三 中俄体制转型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第四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原因比较
一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经济原因分析
二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社会过程和心理原因分析
三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体制原因分析
四 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政治文化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评述
一 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分析
二 戈巴契夫的改革思想评述
三 叶尔钦改革思想简评
四 俄罗斯“私有化”评述
五 邓小平渐进改革思想研究
第六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与国家控制能力
一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财政控制能力
二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的法制化能力
三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民文化的整合能力
第七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一)
一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模式的社会后果
二 体制本身的约束条件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三 中俄两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四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的国际背景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第八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二)
一 中俄两国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状况
二 中俄两国贫富分化的最基本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 中俄两国居民贫富分化与社会中间阶层
四 中俄两国居民收入贫富分化与社会稳定
五 中俄两国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 第一个层次:同其他不同性质的开发中国家进行比较
二 第二个层次:同原来实行计画经济国家转型的比较
三 第三个层次:同採用激进转型模式比较成功的国家进行比较
四 俄罗斯学者和其他国家学者论中俄体制转型问题
第十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一 俄罗斯渐进转型模式的全面实施
二 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伟绩及局限
三 俄罗斯经济发展深层次的障碍因素
四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障碍性因素
五 中俄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六 中国体制转型深入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