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三生万物(哲学名词)

(2019-12-09 18:00:39) 百科综合
三生万物(哲学名词)

三生万物(哲学名词)

来源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的核心,不明白这句话就不可能读懂道德经。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然而“三生万物”这一词耐人寻味,其或许揭示了事实的“三元性“。当代中国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朴的“一分为三”学说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生万物
  • 外文名: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 学科:哲学、文学

译文及注释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4],沖气以为和[5]。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沖气以为和:沖,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庞朴与三分法

2015年1月9日20时49分,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研究权威庞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
庞朴,字若木。中国当代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史家、方以智研究专家。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研究。他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是三分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是他影响最大的"一分为三"学说。
他的主要着作有《儒家辩证法研究》、《稂莠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等。
庞朴认为,应该保住我们的文化,守住我们的传统。丢掉自己的文化,就丢掉了整个民族。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授予了他当前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
“庞朴先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温情和敬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表示,庞先生是近30年来儒学复兴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
王学典说,庞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儒学研究、思想史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的重大损失,留下的空白在很长时间内很难被填补。
依照世界的真实三分去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是为三分法。——庞朴《三分法》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四分只可以说是三分。——庞朴《四圣二谛与三分》
“三分的四种形态”:
(1)三实,即三个都是实体。(三个实体间有相互克制或相互补充的关係。)
(2)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庞朴先生举了“看不见的手”, “鸡三足”, “尧舜三眸子”的例子)
(3)两虚一实。
(4)“正反合”。
[编者认为,前面三种“三分”都是简单的三分,最后的“正反合”体现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三分法)
“中庸的四种形式”:
(1)A而B;
(2)A而不B;
(3)不A不B;
(4)既A又B。
[编者以为:(1)是强调矛盾AB的“同一”(内视的“一”),而(2)强调的是矛盾AB的“统一”(外视的“一”)]
“统合对立面的三种基本样式”:
包:对立的两方面A和B,以肯定的方式互相关联,组成的亦A亦B式的统一体。
超:对立的两方面A和B,以否定的方式互相关联,组成的非A非B式的统一体。(超越于对立双方之上。)
导:由于对立面的性质特殊,其统一者取对立双方中的一方为主,来统摄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为A统ab的样式。(譬如善和恶,你不能用“包”的形式来统一它,亦为善亦为恶;也不能用“超”的形式来统一它,既不为善又不为恶。而只能根据价值判断,以至善来统摄善恶、主导善恶,形成一种亦包亦超式的统一样式。)
[编者注:“包”与“超”亦可以理解为一类东西;最后的“导”可理解为“主导”式的、先定性的内容。又如真实与虚假,也不能用“包”或“超”的形式来统一,而可以根据价值判断,用“绝对真实”来统摄它们;物质与精神,或者是所谓的“思维与存在”,亦可被“存在”所统摄——这里的“价值判断”就是“存在世界”观——把物质与精神合而为一,进而消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划(当然,不能阻挡这种区划的产生)]
——中国古有"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之说。说始于一而不说始于零,因为对零作为一个数的认识,是很晚的事;而终于十,当然是十进制决定了的。最有意思也最值得注意的是成于三。为什幺会成于三?又怎幺样成于三?
所谓数成于三,是说无论客观世界的事物本身还是主观世界对事物的认识,起先都是从一开始,或者叫从混沌开始。然后显露出对立两端,或者是认识上的首先注意到两端,斯为二。进而因两端而有中间而知中间,事物演化完成或被完全认知,此之谓成于三。抽象为数,便是由一而二而三,到了三,告一段落。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这个意思。三生万物者,"三"体现为"万物","万物"皆是一个"三 "也。
—— 事实是,世界本来便是三分的。中间和两端,本是相比较而存在,经指认而得名的。人们在认识上,会有一个先后的次序,事物的存在,也常有隐显的不同,但一分为三的事实,则是客观的无处不在的。
但是,由于二分法的先入为主,人们习惯于称"中"为"中介",仅仅视之为两极之间起联繫作用的居间环节,或者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喜欢强调一切差异都在居间环节融合,一切对立都经中间阶段而互相过渡;等等。就是说,"中"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两极,"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在于它的能"介",而无视其所以能介的根据,无视其存在的自性。因而,他们否认三分的真实性。殊不知,中之为中,与左右之为左右完全一样,自其关係视之,固是相对的;自其存在视之,则具绝对性。中之能介,中之能融,便正是它独立于左右之外、独立发挥作用的表现,而绝非其附属于左右之下、仰赖左右鼻息的结果。
也是由于二分法的先入为主,人们还习惯于相信中介环节是暂时的,必将向两极分化而最终归结为二元的天下。熟知的说法如小资产阶级大量地、不断地、每日每时地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化之论,便最为经典。这一见解很可宝贵,因为它能从运动变化来观察世界,指出三分的界限不是僵死的,而是变动的,无疑十分正确;只是它忘记了,中间、两端之间的流动,决不可能只是单向的。既然能有中介向两极的分化,也就必然会有两极向中间的聚拢;小资产阶级固然在每日每时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尝不每日每时分泌出小资产阶级来;其动因完全是共同的。要知道,由于运动变化,中间状态作为中间状态,必与两端处于此涨彼消此消彼涨的相对关係中,共同组成一个三段的整体;如果某一段不见了,那便意味着整体已发生彻底变化而不复存在,任何一段单独先自退出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更有一种从二分出发的观点,指中间为恶,务必除之而后快者。那就是政治学说中的中间派最危险论,和文学上的反中间人物论。这是标準的左派幼稚病。我们知道,幼儿能够分辨简单的好和坏,是他的认识从混沌向有序的可喜进步,但幼儿还无力识别好坏之间的居间环节;儘管在多数情况下,中间常是多数的。从幼儿到成人,需要经历艰苦的成长过程。肯于承认两派之间的中间派之存在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过程的。

辩证法的超越

读了庞朴先生关于三分法的论述,发现有许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深感喜悦。
常认为辩证法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其实不然,无论是辩证法还是阴阳学说都是基于“二分”的,不能反映全然表现世界的真实,世界的真实应在于“三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我们重读老子,会发现其意味深长。为什幺说“三”是“数之成”?为什幺古代中国的“三”大多时候都代表着“多”的意思?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我觉得,“三生万物”是辩证法的超越:“三”化成万物时回归了“一”,使我们重新触及、把握到整体的世界。
思想发展史之我见:由混沌一体带来的对“一”、“神”的认识→一分为二的直观认识→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认识到“三”这个相对独立体→一分为三的“统一”认识,并懂得“三合三分”(我所认为的方法论终点)
“三合三分”概括起来十分简单,形式上也符合“三分”:
(1)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
(2)二合为一,三合为一,多合为一
看起来有点好笑,研究哲学方法论这幺多年,就研究出这个?不然,没这幺简单,这恰恰是对思想史的概括,你看辩证法是不是“一分为二”和“二合为一”?后现代是不是“一分为多”和“多合为一”?未来的发展必定是“一分为三”和“三合为一”——在“维护秩序”和“破坏秩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进而自然理解“三合三分”的哲学思想史观。
根据具体问题如何具体运用“二”或者“三”还是“多”的方法,这仍是哲学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道”的维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0维,0维并非没有维,是虚无,是意识的纠缠态;
1维是无中生“有”;
2维是分别心,区分了我和你;
有了“你和我”的纠缠,于是万物应他(它)而生,而他(它)就是这个3。
有了我写你读,于是我们之间就产生了纠缠,正因为这种纠缠,万物因你我二人而生,当下的纠缠关係就是我写,你读,你在读(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纠缠坍塌的过程,坍塌的结果就是物化为记忆(信息);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