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间农业气候条件的相似程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农业]气候相似原理
- 外文名:agroclimatic analogy
- 相关术语:农业气候指标
- 学科分支:气候学
描述
20世纪初,德国林学家迈耶尔(Mayer)在研究树木引种时首次提出气候相似原理的学说,他提出该原理的目的是使农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迈耶尔认为木本植物引种成功的最大可能性是要看原产地气候条件与引种地的是否相似。后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将某一物种引到相似气候环境的地区时,成功的机率较大。这就是农业气候相似。
发展
迈耶尔提出的气候相似理论主要採用以温度为主的几个气候指标,他用代表温度条件的植物简单把北半球划分为6个林带,认为在6个林带内迁移植物是可以的。1923—1931年,苏联植物地理学家瓦维洛夫通过大规模的蒐集,对各大洲约60个国家的数万份品种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了主要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他认为引种某一植物时,要了解其生态适应性和地理分布。1947—1961年,美国生态学家诺顿逊以北美洲为标準,研究了世界上其他地方与北美洲的农业气候相似情况。1972年苏联生态学家戈利别尔格按已知作物生长可能性的农业气候指标(如积温等)寻找了农业气候相似区,同时根据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指标,编制了世界农业气候相似图集。
研究方法
两地气候或农业气候的相似程度与引种成功的机率成正相关。相似程度的大小通常用相似距离度量。在确定了引种地A和引种源地B后,选取分析气象要素,例如温度、降水和光照等,就可以进行相似距离的计算。但应注意,选取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关键农业气候因子作为对比分析因子,是引种成功的关键。
意义
气候相似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套用範围不断扩大。气候相似原理不仅能科学指导农业生物引种,而且为技术引进、农业结构调整、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发展以及动植物检疫分析和发展特种农畜产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