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泉》 是唐代诗人皇甫曾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山下泉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 作者:皇甫曾
- 作品出处:《全唐诗》
诗词原文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诗词鉴赏
“漾漾”,水缓缓流动貌。“山光”,即山色。首句写轻波蕩漾的水面,反射着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上两句是对水色的描绘,第三句转写声,并进而寄託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构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幺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瀰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藉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作者简介
皇甫曾(723?—785),字孝常。行十六,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天宝十二载(753)进土。大曆初,宫殿中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南返,在湖州与皎然、颜真卿等联句唱和。后又官阳翟令。与兄冉齐名,俱工诗,时号“二皇甫。”《全唐诗》存诗48首,编为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