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原名: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国黑龙江大学牵头组建,开展对俄科学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该协同创新中心是已获批国家级(培育)的文化传承创新类“2011计画”协同创新中心,将秉承“边建设、边申报,以建设为主”的工作理念和战略方针,全力把中心打造成为中俄关係实践和研究急需的中俄问题研究学术创新体、对俄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涉俄事务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
- 别 名: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
- 组建时间:2012年6月
- 牵头高校:黑龙江大学
- 中方协同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等
- 俄方协同单位:俄罗斯科学院
- 中方协同高校:清华、哈工大、人大、中传等
- 俄方协同高校:莫斯科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等
机构阵容
高校阵容
牵 头 单 位 | 黑龙江大学 | |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 国 内 高 校 | 清华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中国传媒大学 | ||
国内研究机构 | 中共中央编译局 |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 ||
中国旅游研究院 | ||
俄 方 高 校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 | ||
俄方研究机构 | 俄罗斯科学院 |
学科阵容
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了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等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24个省部级平台。
汇聚了黑龙江大学相关学院、学科、研究机构的学术领军人才和骨干研究人员,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我校与其他合作单位的体制壁垒,起草了保障协同创新任务运行的13个制度档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推动各领域 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学者阵容
职 务 | 姓 名 及 职 称 |
---|---|
学术委员会主任 | 杨洁勉(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管理委员会主任 | 刘德权(博士生导师、管理学教授,中共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 |
谘询委员会主席 | 李静杰(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中 心 主 任 | 丁立群(博士生导师、哲学教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
合作领域 中方首席专家 | 胡正荣(博士生导师,传播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
张政文(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 | |
袁振国(博士生导师、教育学教授,国家教育谘询委员会秘书长) | |
任南琪(博士生导师、建筑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 |
李凤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前驻俄罗斯联邦大使 | |
李永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 |
杨立新(博士生导师、法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 |
吴大辉(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清华大学欧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
成立背景
“2011计画”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画”,于2011年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画,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画”要求,为适应国家对俄战略的重大急需,我校牵头组建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对俄科学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现已获批全省唯一的文化传承创新类国家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将秉承“边建设、边申报,以建设为主”的工作理念和战略方针,全力把中心打造成为中俄关係实践和研究急需的中俄问题研究学术创新体、对俄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涉俄事务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
成立意义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级(培育)“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是黑龙江大学长期坚持对俄办学战略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彰显了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为学校今后建设和发展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近期活动
北京工作会议
2014年3月29日上午,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北京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要讨论、决定了中心近期建设运行的重大事项和国家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筹备工作事宜。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所长、前驻俄罗斯联邦大使李凤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静杰、中国现代国际关係研究院院长季志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永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安实、清华大学欧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大辉等各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各合作单位负责人等20余人出席了会议。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刘德权、副校长丁立群以及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社会科学处、学校办公室等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丁立群副校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刘德权书记代表我校和中心致辞。刘书记分析了我校牵头组建中心的基础和实力,概括介绍了中心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强调指出黑龙江大学始终把对俄办学战略放在学校工作中最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中心的科研协同和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聚集国内外对俄研究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为中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努力将中心打造成国家对俄战略高端智库。
随后,社会科学处李洪波处长通报了教育部《关于组织填报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电子申报材料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介绍了中心此次申报的筹备情况。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心更名、平台变更、合作单位变更、首席专家变更等相关事宜,推举刘德权书记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李静杰学部委员担任中心科学谘询委员会主席、丁立群副校长担任中心主任。
在丁立群副校长详细介绍了《认定申报书》的撰写情况,提出了《认定申报书》在重大需求、平台建设、实施情况、代表性成效、体制机制改革和执行情况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与会专家就《认定申报书》的设计、思路、论证、材料、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为《认定申报书》下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最后,刘德权书记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会议是进一步推进“2011计画”实施的一次重要会议,启发很大,收穫很多,完成了各项会议议程。
中心工作座谈
2015年3月31日下午,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黑龙江大学主楼226会议室举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莅临我校作了题为《关于2011计画工作的体会和思考》的报告,并就我校“2011计画”相关工作进行指导。校党委书记刘德权、校长何颖、副校长丁立群,相关学院主要负责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专家代表出席座谈会。
在主持会议时,刘德权书记对杨洁勉研究员莅临学校指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杨洁勉研究员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基本情况。
何颖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历史及发展概况,尤其是俄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重点介绍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
随后,杨洁勉研究员从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努力重点、参考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关于“2011计画”工作的体会和思考。他指出,对于2011计画,我们只有把重点放在制度创新、任务创新、队伍创新以及智库建设上,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全面理解“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辩证关係。他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从问题导向、队伍组建、贡献重大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出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前瞻意识、世界眼光发现“问题”,以“匹夫有责”的精神解决问题,重视“问题”的积累、综合、提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要做到“先有任务再组队伍”,“流动但不调动”,请老领导、老专家做“2011计画”的负责人;有针对性地填写申报材料,充分展现申报单位的特点。
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和心得体会与杨洁勉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刘德权书记对杨洁勉研究员为我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悉心指导表达了衷心谢意,并表示这些建议对学校相关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将儘快整理并落实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