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 也叫洒红节、欢悦节、五彩节、胡里节、荷丽节,是印度人和印度教徒的重要节日,其地位仅次于灯节,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在印度、尼泊尔、苏利南、盖亚那、特立尼达、英国、模里西斯和斐济等地都是重要节日,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
色彩节(Holi Festival)是印度三大节庆之一,在每年3月前后的月圆之日举行。这天,眼前世界呈现一片疯狂的七彩绚丽,人们是彩色的,街道是彩色的,甚至连恆河的水都是彩色的,人人互相拥抱、跳舞庆祝,并高喊:「Happy Holi!」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色彩节
- 英文名:(Holi Festival)
- 别称:洒红节、欢悦节、五彩节、胡里节、荷丽节
- 节日时间:每年3月前后的月圆之日
-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 节日起源:机构设定
色彩节含义
色彩节(Holi Festival)代表着色彩单调的冬天已经结束,随之而来是春暖花开的春天。这天当地人播放着印度传统音乐,忘情地唱歌跳舞,不管大人小孩,全都走上街头,将彩色粉末,点抹在对方额头以示祝福,更多人是直接抓起粉末互相喷洒“攻击” ,从头到脚无所不涂,所到之处皆是不可思议的缤纷世界,连空气里都悬浮着彩色粉末,顽皮的孩子们甚至还加水调合,以水桶、水球或水枪「扫射」每一个遇见的人。
色彩节起源
Holi是印度语「颜色」的意思,色彩节不仅在印度,甚至尼泊尔、巴基斯坦、英国、南非、斐济和模里西斯等印度教盛行之地,皆视为重要节日。
色彩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源自于印度教神话。印度教的维护之神「毗(音同啤)湿奴神」(Vishnu)的分身之一「奎师那神」(Krishna)生性调皮,喜欢在牧羊女身上洒彩色粉末,神话流传千年后,形成印度当地特有的习俗。也有人说,因为奎师那神不满自己肤色黝黑而妻子皮肤白皙,母亲便建议他用彩色粉末涂抹妻子的脸。
另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个暴君不允许人民信奉毗湿奴神,但儿子却忤逆他而坚持信奉,于是暴君便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Holika)在某个月圆之夜烧死王子。隔日清晨,当人们带着盛水器具赶去营救时,却发现他安然无恙,反而是霍利卡已化作灰烬,这便是毗湿奴神保佑的结果,于是人们便将七种颜色的水,泼向王子以示庆祝。
另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个暴君不允许人民信奉毗湿奴神,但儿子却忤逆他而坚持信奉,于是暴君便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Holika)在某个月圆之夜烧死王子。隔日清晨,当人们带着盛水器具赶去营救时,却发现他安然无恙,反而是霍利卡已化作灰烬,这便是毗湿奴神保佑的结果,于是人们便将七种颜色的水,泼向王子以示庆祝。
色彩节英文中的「Holi」,便是由女妖名字「Holika」演变而来,所以在庆典中,当地人还会用草、木头或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
惩恶扬善的传说
Holi是印度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关于Holi节日的来历,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印度人把春天当作爱欲之神的伴侣,每到春季,爱神降临,人们都要外出踏青,异性之间萌发爱慕之情,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第二种说法是,春天营造了色彩绚丽、奼紫嫣红的缤纷世界,正是来年穀物长势旺盛的预兆,Holi节孕育着丰收和希望。
不过,人们认为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Holi节源于印度的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传说,从前有一位国王暴虐无道,狂妄自大,连天神也不放在眼里。一天,暴君对国民宣布,不準人们再提天神的名字,举国上下只能崇拜他一个人,否则就严加惩处。王子是天神的忠实信徒。他公开反对父亲,对天神依然虔诚如初。因此,暴君对王子怀恨在心,千方百计要陷害他。
不过,人们认为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Holi节源于印度的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传说,从前有一位国王暴虐无道,狂妄自大,连天神也不放在眼里。一天,暴君对国民宣布,不準人们再提天神的名字,举国上下只能崇拜他一个人,否则就严加惩处。王子是天神的忠实信徒。他公开反对父亲,对天神依然虔诚如初。因此,暴君对王子怀恨在心,千方百计要陷害他。
暴君叫人把王子推下万丈悬崖,但王子没有摔死。后来,暴君又命大象踩死王子,也未得逞。暴君的妹妹名叫Holi,曾得神灵保佑不怕火烧,因此,暴君就让Holi抱住王子跳进熊熊燃烧的火中,企图烧死王子。孰料,王子毫髮未损,Holi却葬身火海。当王子走出火堆时,人们向王子洒七色彩粉,表达对善良的讚颂和对邪恶的憎恨。每年人们都将柴草堆成一堆,象徵助纣为虐的Holi,将其焚烧。据说,在此期间,人们可以大声说髒话,甚至骂人,表示对坏人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