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昭君出塞(朱湘创作的新诗)

(2020-05-31 14:05:25) 百科综合

昭君出塞(朱湘创作的新诗)

《昭君出塞》是近代诗人朱湘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所表现的是昭君在离开汉朝边塞,进入匈奴境内时的思念利哀怨,朱湘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他对于侵略者蔑视中华民族的态度十分不满。通过这首诗,他主要是想让人们看到我国古人的感情的美,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这首诗写得十分工整,一笔不荀,语言亲切自然,并无生涩造作的弊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昭君出塞
  • 创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处:《草莽集》
  • 文学体裁:新诗
  • 作者:朱湘

作品原文

昭君出塞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趁着如今人马不喧譁,
只听得啼声得得,
我想凭着切肤的指甲
弹出心里的嗟呀。
----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
也没有花枝低桠;
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
只有冰树结琼花。
----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
雁飞过暮云之下,
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
到烟霭外的人家。
----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记得当初被选入京华,
常对着南天悲咤,
那知道如今去朝远嫁,
望昭阳又是天涯。
----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
你瞧太阳落下了平沙,
夜风在荒野上发,
与一片马嘶声相应答,
远方响动了胡笳。

诗文注释

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年),勾奴呼韩邪单于人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氏。传说元帝命画工毛延寿为宫女画像,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被画得十分丑陋。后来元帝命其远嫁匈奴时才发现其美,因此,大为后悔,并一怒之下将毛延寿斩杀。王昭君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流行题材。

创作背景

王昭君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题材,王昭君的品德、美貌以及她深藏的哀怨,历来为文人们所垂青所歌吟。古乐府中的《昭君怨》、王安石的《明妃曲》、曹勛的《出塞》等作品甚至还成为名篇。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朱湘,对这个古典题材也感兴趣,于是创作了这首新诗。

文学赏析

历来关于王昭君题材的作品,似乎都集中描绘昭君的哀怨之情。她选入汉宫中后被冷落数年,后来不甘寂寞,自愿请行匈奴,恰在这时汉元帝发现了她盖世之美貌,但为时已晚,昭君只能出塞。历来出塞的昭君,是被描绘得凄凄戚戚的,“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曹勛《出塞》)。朱湘的《昭君出塞》在这点上与传统的描绘没有什幺区别,但在表达这种哀怨之情的角度上却与古代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古代作品的寝怨之情多从作者的笔下流出,而在朱湘的这首诗中,哀怨之情则完全是以昭君自己倾诉的口吻道出的,昭君自己成了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她用琵琶弹出了自己出塞时的离愁别恨“我想凭着切肤的指甲,弹出心里的嗟呀”;将要去的北地“只有冰树琼花”,没有熟悉的青草与花枝。而表现在王安石《明妃曲》中的“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种感情表现在朱湘笔下则是“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到烟霭外的人家”这样一种侧重于主观的倾诉。昭君的身世也是通过她自己的倾诉道出的:“……当初被选入京华,/常对着南天悲咤;/……如今去朝远嫁,/望昭阳又是天涯。”悲苦无告,孤独沦落,昭君的命运中融合了身世的飘零感和虚幻感。诗中,“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这一句出现了五次,这是因为一则在荒漠远野里的王昭君,万种哀感无人可诉,只能向琵琶诉说,二则是因为从远方又传来了胡笳的声音,异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琵琶也难以与她为伴了。
这首诗写得十分工整,一笔不荀,在形式上保持了整齐和谐的特点,语言亲切自然,并无生涩造作的弊病。

名家点评

华侨大学中文系教授毛翰《歌词创作学》:“朱湘的《昭君出塞》,借着琵琶的哀怨之音,多愁善感的诗人与两千年前的不幸女子的心灵共鸣着,寄寓的是一腔怀才不遇、受人排挤的幽怨。”
北京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钱光培《少年文学诵读本》:“这是一首每节五行的格律诗。五句全部用韵。单句是平声韵,双句是仄声韵。他之所以要这样用韵,是想用一平一仄的韵脚,造成一种抑扬起伏的节奏,给人一种琵琶弹奏之感。所以,这首诗一定要诵读才能觉出它音韵的美来。”
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邓乔彬《邓乔彬学术文集》:“朱湘的《昭君出塞》不是局部似古典诗词语言,而是全首的意象和语言都好像于古典诗词中所惯见,却不是引用,而是化用,又能将古典与现代和谐地融为一体。”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新诗观止》:“这首诗表现的是昭君在离开汉朝边塞,进入匈奴境内时的思念和哀怨。蹄声嗒嗒,表明这是在出塞的途中。家乡渐远,大雁不能为那烟霭外的人家传话,表现了思念家乡的心情。”

作者简介

朱湘(1904~1933年),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範大学)外文系,但与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