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2020-05-19 13:00:09) 百科综合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反映了长期戍边给蜀中人民和边地战士带来的不幸,前幅十二句写长期驻守西山的失当,后幅十句为第二层,照应题目“送”字,侧重勉励狄员外矫正“守西山”之弊。诗中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对兵士的同情,格调凝重深厚,内容切实而不浮泛。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作者:岑参

作品原文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
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
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
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
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
儒生识损益,言事皆审谛
狄子幕府郎,有谋必康济
胸中悬明镜,照耀无巨细
莫辞冒险艰,可以裨节制
相思江楼夕,愁见月澄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狄员外:当与半参同为杜鸿渐幕下僚属。巡按:巡察安抚。西山:指剑南(剑阁以南)西山,一名雪山,属岷山山脉。
⑵中国:指内地。得计:这里指计策好。
⑶弊:困苦。
⑷八州:唐时剑南设松州、茂州、雅州等八州,这里指剑南一带。
⑸闭:覆盖封闭。
⑹阁道:又名栈道、栈阁、复道,在峭壁上凿孔架桥连线而成的一种交通要道,古代西南一带祟山峻岭之中常常建造这种道路。
⑺绳桥:古代用竹索架的吊桥。脆:不柔韧,容易折断。
⑻糗(qiǔ)粮:口粮。
⑼胡兵:指吐蕃兵。
⑽积年岁:过了一年又一年。
⑾损益:得失。言事:就某事发表见解。
⑿审谛:审慎。
⒀狄子:指狄员外。
⒁康济:康济百姓。
⒂巨细:大小。
⒃裨(bì):增添,有助于。节制:节制部队。
⒄江楼:指张仪楼,正与西山相对。
⒅月澄霁(jì):月色明净澄澈。

白话译文

大队人马驻守西山地区,对我朝廷并非长远之计;
不知何时作下这样安排,蜀地民众空受困苦疲敝。
剑南八州山谷又深又险,方圆千里云雪铺天盖地。
泉水浇得栈道又险又滑,绳桥冻脆行人难以过去。
驻防士卒常常忍饥挨饿,后方口粮往往供应不及。
吐蕃兵士长期不离边防,我军长年防守没有归期!
虽为儒生却能认清得失,评论时事往往周到仔细。
狄子您已身在将军幕府,贡献计策必定于民有利。
您的胸中挂有清清明镜,明察秋毫不分大小巨细;
请您切莫畏惧道路艰险,此行可使军队获得补益。
你我曾经同登张仪楼上,分别之后也将常常相忆,
江楼之上想念故友之时,皓皓明月只能添我愁绪!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春,相国杜鸿渐表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随同入蜀。这首诗为大曆元年诗人在成都任职期间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长期戍边给蜀中人民和边地战士带来的不幸。全诗大体分两层。前幅十二句写长期驻守西山的失当。这—点在诗的开头便已明确指出。“空使蜀人弊”一句概括了“兵马守西山”给蜀中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如高适《西山三城置戍论》所言:“升合斗储,皆求于蜀人矣······且田土疆界,盖亦有涯,赋税差科,乃无涯矣。”诗的次四句报写西山苦寒气候和艰险地势,既说明“空山”守之无益,又引出“糗粮不相继”。诗的又四句先写戊卒忍饥受苦,后写驻守遥遥无期,从两个方面写“兵马守西山”实“非得计”,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只知用兵,不知爱兵,只知劳民,不知恤民的本质。以上第一层概述西山军的情况。
诗的后幅十句为第二层,照应题目“送”字,侧重勉励狄员外矫正“守西山”之弊。先以四句委婉讚扬狄员外言行“审谛”而又“识损益”,勉励其贡献良谋,康济民众,后以四句讚扬狄员外胸悬明镜,明察秋毫,勉励其莫畏艰险,力矫军中之弊。这些都针对“非得计”而言。诗的最后两句构想别后思念,表达故友深情,从而暗示“送”字,收束全诗。
对于西山置戊,高适曾在《西山三城置戍论》中指出它的失当:“邈在穷山之巅,垂于险绝之末,运粮于束马之路,坐甲于无人之乡,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戊狄,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广土字,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于全蜀太平之民哉?”岑参这首诗的观点与高适是一致的。诗中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对兵士的同情,格调凝重深厚,内容切实而不浮泛。

名家评价

辽宁师範大学教授高光复:诗写送别,又暗寓诗人对边地屯兵的不满和对戍卒艰苦生活的同情。岑参的诗多是集中写塞外奇丽壮美的自然风光、较空洞的奉和酬酢,或抒写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语,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制度和生活的黑暗面,此诗诗人大胆又有所保留自己的想法,可谓有境界。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