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边塞诗人

(2020-01-10 02:35:59) 百科综合
新边塞诗人

新边塞诗人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19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不断壮大的结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边塞诗人
  • 出现时间:1980年代
  • 代表人物: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
  • 代表刊物:诗刊
  • 作品风格: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

概述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一批诗人,继承古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传统,用现代汉语创作的再现和表现西北边塞生活题材而又具有边塞气质和风骨的白话自由诗。

名称来源

来自西北的评论家周政保注目诗坛现状,从诗歌史上的“边塞诗派”获得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提出了“新边塞诗”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在诗的见解上,在诗的风度和气质上比较共同的‘新边塞诗派’正在形成”。这一提法得到了西北诗人、诗评家和整个诗歌界的回应。
1982年3月,新疆大学中文系就“新边塞诗”问题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学术讨论会,编选并出版了由谢冕作序的《边塞新诗选》。接着,甘肃的文学刊物《阳关》呼吁创立“敦煌艺术流派”,开闢“丝路上飞天的花瓣”专栏集中发表新边塞诗。着名诗评家谢冕为1982年最后一期《阳关》撰写了《阳关,那里有新的生命》的文章以示支持。
1983年春天,甘肃的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思潮》刊出了余开伟的《试谈“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徵》、高戈的《“边塞诗”的出新与“新边塞诗派”》等文章,回顾这一诗派形成的历史,阐释其特徵和性质,并就这一诗派是否存在,其特徵与前景如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此后,甘肃的《飞天》、新疆的《绿风》和新创刊的《中国西部文学》等刊物,都积极倡导、推动“新边塞诗”运动。
《绿风》诗刊1986年开闢“西部坐标系”栏目,集中刊发了15位诗人的作品和评论者的文章。“新边塞诗”很快从新疆扩展开来,得到青、宁、西等省区一些诗人的回响。

代表作品

章德益的《绿色的塔里木》(1980)、《大漠和我》(1983)、《西部太阳》(1986)
周涛的《牧人集》(1983)、《神山》(1984)、《野马群》(1985)
杨牧的《复活的海》(1983)、《夕阳和我》(1983)、《野玫瑰》(1983)
写诗近40年的青海诗人昌耀的第一部诗集《昌耀抒情诗选》(1986)
诗人马丽华的《我的太阳》(1988)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