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塞王(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

(2020-04-22 12:21:40) 百科综合
塞王(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

塞王(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

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上都城)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定斥侯,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塞王
  • 外文名:Plug the king
  • 朝代:明朝
  • 人数:9人

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西周以来的历代统治经验,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当时,残元势力虽已退回岭北行省,但仍很活跃,时常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于是明太祖效仿春秋战国诸雄侵夺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实行“诸王靖边”的策略,这样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燕这样的前线尊王攘夷诸侯来实现对中原的征服,岭北行省的游牧民族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先后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因为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王府中设有自成体系的官属。具体指:

九王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永乐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受封韩王,建藩国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这些漠南塞王起先权力很大,有兵权,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任命王府官吏。朱棣本身就是九大塞王之一,深知塞王军队的强大,朱棣造反之后,将塞王南迁,整个北部边境就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而朱棣又不放心有边将镇守漠南诸卫所(担心他们造反,这是所有独裁者的通病),甚至后来为了削弱他们,或者内迁,或者削爵,在明永乐之后,被朝廷控制极为严格,只剩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朱棣还觉得撤漠南诸卫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一劳永逸,何福曾请求朱棣复置东胜卫,但朱棣仍然不以为然,只在此年九月给何福的批覆中写道:“尔奏欲立东胜卫,此策甚喜,须俟镇虏、定边,诸卫皆定然后立之,则永远无虞。”朱棣认为设定卫所是要等到明军消灭岭北行省的残元势力继承确定元朝的北方边界后再办的事情,但是由于明成祖突然死在了北伐的路上,当年洪武帝在漠南设定的诸卫所皆未来得及恢复。宣德时,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卫所旧地对明朝的威胁日增。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