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有轨电车在1912年开始筹建,却因种种原因被迫中止。而到了1960年,则是无轨电车线网建成通车,由广州市电车公司(现时为广州公交集团电车有限公司)运营。发展至今,广州仍为广东省内唯一一座有无轨电车系统的城市。目前共有15条线路:101~114与夜78。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州电车(广州无轨电车系统)
- 外文名:Guangzhou Trolleybus System
- 开通时间:1960年9月30日
- 线路数量:15条
电车初期
广州的无轨电车于1960年9月30日正式通车运营,市内居民多简称为“电车”,在八十年代初只有1路线(大沙头码头-越秀公园)、2路线(文化公园-东山)、3路线(文化公园-越秀公园)、4路线(大沙头码头-中山八路)四条电车线路运营,架设电车架空线路的路段东西向有中山路(中山二路-中山八路),南北向有解放北(中山路-越秀公园段)、人民南(中山路-文化公园段),再加上通往大沙头的东川路。那时,广州的电车线路号码与汽车线路号码均有1、2、3、4路线,为此去广州出差的上海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还向羊城晚报投书建议是否应该象上海一样电汽车线路号码分开编号,便于乘客识别。
电车发展
1982年~1985年
在1982年左右, 市中心的起义路架设了几百米长的电车架空新线, 为此《羊城晚报》还刊登了这一讯息,,并在报纸上画出示意图。 如此小规模的电车工程在当时的广州也算是一大新闻。随后广州的电车新增了5路线(白云路-高基)。
北京华宇电车

在1985年,电车线路达到了7条,新增了2路辅线(后改称6路线)(东山-文化公园;途经中山二路-东川路-白云路-越秀南--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人民南路-西堤二马路)和区间车(后改称7路线)(东山-中山八路;途经中山二、三、四、五、六、七、八路),
1985年~1988年
因人民路建设高架路的原因,5路线改为行经中山七、六、五路-起义路-大南路-文明路-越秀南-白云路(回程:白云路-越秀南-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人民中路-中山七路),与4路几乎完全重合,故不久以后停开。随后电车线路号码由1-4、6、7路线分别改称101-104、106、107路线。
1989年~1992年
在1989年, 随着广州城市道路日趋拥挤,而越秀公园101、103路线电车总站处于去机场的交通要道解放北路上, 因此两条路线向北延伸,,下穿广深线铁路,迈出广州中心城区到达三元里地区的机场路。当时的广州市区电汽车实行0.10元单一票价,而101、103路实行0.10、0.20元两种票价,在越秀公园以南为0.10元,跨越秀公园站收费0.20元当时的电车主要有上海产的561型、老式的644型单节电车仍然使用。电车售票员除了负责开关车门和售票之外,还要 “望风”,即观察电车拖铃(集电桿桿头)分线或併线的情况,以免集电桿打烂线网。
SK5105GP

1991年,为配合东风路快速化改造,103路改经直行人民北路-火车站(回程交易会)-解放北路桂花岗段,不再经行解放北-中山六路(俗称“鸡林”的路段)。改造完成后,不能直接经过人民北-东风西路口,又分别改道至盘福立交二层、德坭立交底调头。成为第一条行经东风路的电车线路。
1993年,新开通第一条空调电车线路128路(东山-机场路;途经中山二、三、四、五路-解放北路-广花一路-广园西路-机场路),票价为2元(不久后因捷运建设而暂停运行,现走向为海印桥~珠岛花园,但不是无轨电车线路。即今108线的前身)。
1994年~1998年
1994年起,广州开始建设捷运一号线,在中山七路至中山二路的施工对101、102、104、107路线的运营等产生了影响,先后採取汽车代替电车运行、短线运行,并绕道东风路、大德路、人民中路等地。不过,广州市当局对于电车的发展採取了支持的态度,还进行了 “有了捷运,还要不要电车” 的民主讨论。在1997年中山路捷运工程完工后,各电车线路恢复运行,但101路线从此改行解放北路-解放中路-大南路-文明路-越秀南路-大沙头三马路,与104路线后半段重合,客流量锐减;取消大东门电车调头位、高基电车调头位。
SK5105GP-1

1998年~1999年
到了1999年电车线路由6条增加到了8条,重新开通了经过广州站的105路线(中山八路-机场路,后向南延伸至文化公园-机场路;途径六二三路、黄沙大道等地)以及108路线(东山-机场路)(即原128路线)。
2000年~2001年
2000年,广州电车的线路上的配车也比较充足,,儘管路面下面有捷运,在中山三路到中山五路上行驶102、107、108路电车,每辆电车的间隔在200米左右。广州电车的分线器与上海不一样,看不到分线器的罩子。在东山口电车总站,3条线路掉头进站前分线,开字时没有任何响声。电车架空线供电全部通过地下电缆,不过没有上海那样的电缆接地箱。在2001年,随着内环路工程完工,广州电车更是有了进步,在解放南路、环市东路架设了电车线路,开通了109路线(中山八路-永福路)、110路线(解放南路-永福路)和111路线(黄石路-永福路)。至此,共有11条线路:101路到111路。并且,103、105、109路电车途经广医后,双方向取道盘福路接入解放北路北段,103路不再绕行交易会-火车站路段。
GZ5101(2004)

2002年~2009年
2002年广州电车的车辆主要是SK5105GP-1,其中有两种型号,一种车头为四眼车灯,另一种为最新式的六眼车灯带兔耳。车身的颜色为上海的巴士绿,底部和车上部有绿线。车头有广州电车的标记。SK5105GP (颜色同上海一汽的淡绿) 还有少量行驶, 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广州产。同时,电车公司将108线路、机场路总站延伸到黄石路,106线路东山总站延伸到锦城花园。在2003年,电车公司开通112(南田路-天平架)、113(南田路-机场路)、114路电车(南田路-罗沖围),并且在112、113路上使用空调车运营。至此,广州电车发展至14条线路:101路到114路。2007年,电车公司引进新型无障碍空调电车(GTQ5110DGJ3和GZ5110),为广州电车发展打开新一页。
GTQ5110DGJ3

2009年,随着天平架公交枢纽的竣工,电车109、110、111路北端总站重新从沙河站延伸至天平架,进入总站时须落桿,使电车脱离线网,依靠铅酸电池辅源供电行驶,出站上坡前再搭桿。成为电车脱离线网行驶的新尝试。
2010~2012年
2011年末,电车公司新购入一批无障碍空调电车,投入到107线路试运行。该车型由宇通客车和广州市电车公司共同研製,具备纯电动增程功能,能在脱离线网仅依靠辅源的情况下,仍能以正常状态行走相当长的距离。
夜78

2012年7月13日,广州电车新增市内第一条夜班电车线夜78路(中山八路↔广州火车东站),使用107线路车辆运营,其中在杨箕村-广州火车东站总站区段正是使用辅源行驶。这样也为了107路延长入天河做準备。
2013年
3月30日,107路在经历了27年风雨后,线路做出了调整,从原来的(中山八路-东山)调整为(中山八路-花城广场西),进入天河区(梅花村-花城广场西总站区间)后"无辫"运行。
10月8日晚,广州最后一部非空调无轨电车(也是全广州最后一趟非空调公交)D1-288车完成其在111路线的运营任务,正式退役。10月9日,所有非空调电车将被新的空调电车取代,这也标誌着广州公交全面进入空调时代。
2016年
7月,广州市电车公司与宇通客车签订租赁协定,电车公司引进经过改装的1部ZK6125BEVG9型一级踏步空调线上充纯电动客车,并于8月投入107路进行运营试验。该车最大的亮点是装配了多个一键开启的上移式逃生窗。后来为了应付车辆上牌,该车型号被改为ZK5125A,依旧被认证为无轨电车。
11月27日,107路由花城广场西总站延长至兴民路(天汇广场)总站,延长区间继续採用辅源运行。同日,108路线由黄石路总站延长至南悦花苑总站,延长区间(新市墟——南悦花苑)採用辅源运行。
2018年
广州市电车公司招标36部一级踏步空调双源无轨电车ZK5125D,经两次招标失败后,由宇通客车夺得订单。该批车为首批採用广州公交集团标準涂装(俗称“七巧板”)的无轨电车,且同为首批司标为“广州公交集团xx有限公司”的营运车辆。
2019年
宇通双源无轨电车ZK5125D于2019年5月25日上路于106路、113路。
6月1日,107路截短至华成路总站。
电车线路
101:机场路↔海印桥
102:东山↔文化公园
103:机场路↔文化公园
104:中山八路↔海印桥
105:棠安路↔黄沙
106:锦城花园(东风东)↔茶滘路
107:中山八路↔华成路(高德置地广场)总站
108:南悦花苑↔东山
109:天平架↔中山八路
110:天平架↔文化公园
111:黄石路↔天平架
112:天平架↔南田路
113:棠安路↔南田路
114:罗沖围(松南路)↔南田路
Y78:中山八路↔广州火车东站
使用车辆
运营车辆
ZK6120EGQAA(6辆)(目前仅剩A168 A187 A195~A198尚在运营)
ZK6120BEVG1(35辆)
ZK6120BEVG2(15辆)
ZK5120A(25辆)
ZK5120A1(81辆)
BJ5120T(1辆)
BJ5120A(2014款)(44辆,含1辆原型号为BJ5180T1的样板车)
BJ5120A1(1辆)
ZK5125A(ZK5125BEVG9)(1辆)
BJ5120A(2017款)(38辆)
ZK5125D(36辆)
共312辆,数据截止至2019年3月24日。
驾驶员培训车辆
实习车1辆,GZ5101(2004款)。(自编号:D1-A052)
教练车3台,BJ5160XLH(自编号司142~144)。
封存车辆
GZ5101(1部,自编号:D1-A051)
SWB5105GP-1(1部,自编号:D1-288)
SK561G(1部,自编号:D1-124,已经丧失行车能力)。
注:107线目前有少量ZK6126BEVGS3与GZ6100LSEV。
105、113线有少量GZ6121LGEV1。
自编号
广州电车的车辆编号方式有4种:
- D1-xxx。此编号方式大部分使用于非空调车上。编号範围为001-300,其中D1-300为GZ5101样板车,故此车为空调车。
- D1-Axxx。此编号方式使用于空调车上。截至2019年6月1日,编号範围为A001-A475。(注:D1-A104~D1-A133为空号)
- D1-Exxx。此编号方式使用于车辆行驶证认证的“纯电动客车”上,编号範围为E199-E248。
- 司xxx。此编号方式用于培训无轨电车驾驶员的教练型无轨电车上。
部分车型的自编号範围:
- SK5105GP-1:D1-001~D1-058,D1-118,D1-221
- SWB5105GP-1(3):D1-059~D1-079,D1-271~D1-299
- GZ5101(2002年版):D1-300(样板车),D1-A001~D1-A050
- GZ5101(2004年版):D1-A051~D1-A082
- GTQ5110DGJ3:D1-A083~D1-A103
- 空号:D1-A104~D1-A133
- GZ5110(交流电传动):D1-A134~D1-A143
- GZ5110(直流电传动):D1-A144~D1-A163
- ZK6120EGQAA:D1-A164~D1-A198(D1-A168,D1-A187,D1-A195~A198採用锂电池辅源,为锂电池增程试验车,其余已报废)
- ZK6120BEVG1:D1-A(E)199~D1-A(E)233
- ZK6120BEVG2:D1-A(E)234~D1-A(E)248
- ZK5120A:D1-A249~D1-A273
- ZK5120A1:D1-A274~D1-A354
- BJ5120T:D1-A393
- BJ5120A(2014版):D1-A355~D1-A380、D1-A382~D1-A392,D1-A394~D1-A400(A395为样板车)
- BJ5120A1:D1-A381
- ZK5125A(ZK5125BEVG9):D1-A401
- BJ5120A(2017版):D1-A402~D1-A439
- ZK5125D: D1-A440~D1-A475
注:
ZK6120EGQAA:车内採用常规座椅布局,没有捷运座,轮椅固定位置有摺叠式软座。
ZK6120BEVG1:车内座椅为捷运式座位,轮椅固定位置取消摺叠式软座。全部採用锂电池辅源,自编号以“E”开头,有别于传统空调车的“A”开头。
ZK6120BEVG2:与ZK6120BEVG1基本一致,只能看铭牌或者自编号分辨。
ZK5120A:内饰和ZK6120BEVG1一致。外观与其余车型无异,只能通过自编号分辨。
ZK5120A1:内饰与ZK6120BEVG1无异。外观方面,最大的不同是全部车窗均改为可自由开启的推拉式车窗,并且底盘高度高于一般的电鲨。牵引电动机改为功率更大的JD185电机,D1-A274——D1-A293採用锂电池辅源。而A294--A354则改用铅酸电池辅源。D1-A274——D1-A290和D1-A346——D1-A354採用上海松芝空调(只要採用松芝空调的一定是ZK5120A1)。
电车线网
以前102路、107路、108路电车最东面行驶到东山口戛然而止,再往东就是中山一路陡坡路。现在电车已经越界通往天河新区。在东山口,除了向东往天河的方向通行电车之外,往北的农林下路也新设了双向电车架空线,该线路经过区庄立交桥(中国第一座四层立交桥)后进入先烈路,,是通往天平架地区(新的电车发展地区,已有109、110、111、112线)的,目前这条架空线是112行驶。在西关地区的黄沙,六二三路也有架设的线路,是105线的。
电车过珠江入河南地区(珠江南岸)也已经实现,在江湾桥、解放桥、人民桥上均可以看见有架设接触网。此外,电车还能够上高架路好象广州独有。在解放北路高架(中山路-广交会)近2公里路上,桥面只有三车道,电车也行驶其中,桥下的架空线已经拆除或弃之不用。
广州的电车主要有东山、天平架、机场路、中山八路、海印桥、文化公园、南田路等几个大的总站,还有黄石路、棠安路、华成路(高德置地广场)、锦城花园(东风东)、罗沖围(松南路)、南悦花苑和广州火车东站等几个小的总站,线网长度81.6公里,覆盖荔湾、越秀、白云、海珠四区。
旧闻回眸
广州建设电车的一段历史
1912年,广州兴筑马路。因拆城墙、开马路需用大笔经费,美洲华侨伍藉磐创办了“广州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筑市内有轨电车,轨道计画环城而行。行车路线计画以广卫路省长公署为中心,向外伸展10公里为限,电车公司资金到位后,总办事处设在香港德辅道茂利轮船公司内,广州办事处设于广九站,由经理伍藉磐主持业务。该公司成立后,铺设了一段铁轨,因向外国订购的车辆设备未能及时运到及拆城筑路费用等原因,未能实现有轨电车的行驶。电车公司无轨可用,只好改装无轨电车运行于广九站至太平路间,但改装车厢大且笨重,加上路面不平,频发事故,被迫停业。1927年勉强铺了广九站至一德西路的一段路轨便停滞不前了。1928年,电车公司继续招股集资,用于铺轨。1931年,电车公司解体。私人电车公司解散之后,1932年9月19日,广州市政会议通过市公用局的两个建设有轨电车的提案,但直到1935年7月,省政府才批准此计画。从1937年3月到1938年5月,当有轨电车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被日本占领,电车工程被迫终止,以后再没有了这项建设。直到1960年6月开工,9月30日第一线7000米完成通车,广州才进入电车时代,但这已是无轨电车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