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三勒,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庵摩勒、毗醯勒、诃梨勒。庵摩勒又名余甘子,毗醯勒又名鞞醯勒,诃梨勒亦作诃黎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果
- 又名:三勒
- 来自:印度
- 作用:能治癞
简介
又名三勒,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庵摩勒、毗醯勒、诃梨勒。
庵摩勒
又名余甘子、余甘、庵摩落迦果、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榄子、喉甘子、鱼木果、滇橄榄。
三果

毗醯勒
又名鞞醯勒、毗梨勒、新云毗鞞得迦、尾吠怛迦。
善见律十七曰:鞞醯勒,其形如桃子,其味甜,服能治癞。
慧琳音义十六曰:毗醯勒,西方果树名也,今毗梨勒是也。
百一羯磨八曰:毗鞞得迦,旧云鞞醯勒者,讹也。
梵语杂名曰:“毗醯勒,尾吠怛迦。

诃梨勒
亦作诃黎勒。 梵语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使君子科(Combreaceae)分布于印度、缅甸、马来、锡兰;台湾各地零星栽培。木材供建筑,树皮含单宁,为重要的染料植物。果实可入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利,诃黎勒散主之。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木类》:诃梨勒,树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饮。
《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称: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
药用价值
在印度医学中,毗醯勒与庵摩勒、诃梨勒一起组成三果药。这三种果药合用,有着非常广泛的医学用途,三果药几乎是无病不克的,它被用于治疗热病和发烧、眼病、风性肿瘤、咳嗽、尿道病、皮肤病、黄病、呕吐,还可作长生药,令白髮变黑。
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第二章“药物的类别”云:三种果子:毗醯勒、阿摩落迦果、诃梨勒果,能清退无规律的发烧。(三果还能)明目、增加消食之火的热能,治疗尿道病、皮肤病、去胆汁和痰。(Si.2.10)
在佛教中,《大正藏 No. 1453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云:佛言。有五种果。一呵梨得枳(旧云呵梨勒讹),二毗鞞得迦(旧云鞞醯勒者讹也),三庵摩洛迦,四末栗者(即胡椒也),五荜茇利(即蒟酱也旧云荜苃类也)。此之五果若时非时,若病无病,并随意食。如世尊说。
释迦牟尼说的说有病没病,时不时都可吃的“五果”前三即三果。关于这三种果药的合称,被唐人所广泛接受的是波斯人的概念,即三勒,作为源自波斯的名酒 —— 三勒浆酒,在唐代享有盛誉。《唐国史补》卷下云: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别南之娆春、河东之乾和、葡萄,岭南之云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泪水,京城之西市腔、暇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