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忻州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忻政办发〔2014〕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忻州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我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忻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规定》(忻政办发〔2013〕73号)等法律法规和档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3年地质灾害概况
(一)地质灾害灾情
2013年全市共发生达到统计标準的地质灾害3起,均为崩塌,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37.85万元,未达统计标準的地质灾害1起(附属档案2)。与2012年(达到统计标準的地质灾害3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37万元)相比,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基本相当。
另外,偏关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成功预报了新关镇马梁村老维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1例,避免了7户、35人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
1、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201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6.125mm,其中静乐、岢岚、五寨、保德降水量均在600mm以上,全市6—8月份平均降水量461.8mm。由于我市自然地质环境脆弱,地形起伏,沟谷纵横,植被稀少,地质构造複杂,新构造活动导致山区持续上升,盆地相对下降,夏、秋季节降水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隐患增加。2013年6—8月份强降雨诱发了忻府区、定襄县发生崩塌地质灾害3起。
2、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所增加。经排查确认,2013年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18处(比2009年入库数字1592处减少474处),其中特大型2处,大型11处,中型83处,小型1022处。按成因划分,人为因素引发的有477处(比2009年入库数字286处增加191处),自然因素引发的有641处。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看,除各类交通沿线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不好统计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到31285人的安全,潜在经济损失13.1245亿元。数字统计表明,虽然隐患点总数减少了,但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在增加。特别是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开展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发地质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
二、2014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2014年降水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部门预测,2014年全市年降水量在400—520mm之间,黄河沿岸、繁代谷地略偏多,高寒山区和忻定原盆地接近常年,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其中,冬季(1~2月)降水量6.0~8.0mm,与历年同期相比略偏多,平均气温偏低;春季(3~5月)降水量45~90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西部略偏少,东部略偏多,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夏季(6~8月)降水量240~300mm,与历年同期值相比较接近常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秋季(9~11月)降水量65~100毫米,与历年同期值相比较接近常年,黄河沿岸略多,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
(二)2014年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1.省级重点工程(86项)(附属档案3)
2、市级重点工程(385项)(附属档案3)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全市降雨趋势预测和工程建设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2014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前汛期(4—6月)应谨防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带来强降水,在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易诱发崩塌、滑坡及土石流等地质灾害;后汛期(7—9月)应特别注意防範颱风带来的强降水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消融、冰冻期(1—4月,10~12月)应注意软土分布区和基岩发生地面塌陷和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全年地质灾害发生的範围、规模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与降水量和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特别要注意防範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公路和城市改造、保障性住房等重大工程施工引发地面塌陷和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三、2014年地质灾害重点防範期
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範时期为6月1日至9月30日,其它时期应加强防範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四、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河东煤田及东部区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土石流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偏关、河曲、保德以及神池西部、五寨西部、岢岚西部等区域,面积5567.8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14%。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丘陵,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9国道、304省道、306省道、308省道、218省道、忻保高速公路、宁保铁路、宁旧铁路、宁岢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小规模黄土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土石流等地质灾害。
2、宁武煤田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土石流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宁武西部、静乐大部、原平西部,面积3213.0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78%。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6省道、215省道、305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忻保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宁旧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土石流等地质灾害。
3、五台山—恆山铁矿区崩塌、土石流、滑坡、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代县、繁峙、五台北部,面积3476.0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3.8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高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108国道、208国道、205省道、213省道、311省道、大运高速公路雁门段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崩塌、土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1、忻州西部黄土高原—芦芽山崩塌、土石流、滑坡次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神池、五寨、岢岚、宁武西部,面积3485.5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3.86%。该区地貌类型西部为黄土丘陵,东部为中高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9国道、305省道、306省道、312省道、宁岢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崩塌、土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宁武中部滑坡、崩塌、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次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宁武中部汾河、恢河流域两侧,面积863.5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43%。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15省道、206省道、北同蒲铁路、宁静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滑坡、崩塌、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3、原平西部—忻府西南部崩塌、滑坡、地裂缝、土石流次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原平西部及忻府西南部山区,面积2217.4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81%。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6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北同蒲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土石流等地质灾害。
4、五台—原平—定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次重点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五台大部、原平西南部、忻府北部、定襄东部山区,面积3967.9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5.78%。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6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忻阜高速公路、朔黄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主要分布于忻定盆地及滹沱河两岸平原区,面积2359.1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38%。该区地貌类型属山前倾斜平原区、河谷平原区,地质灾害不甚发育。防治重点是对厂矿、公路、铁路及人口集中的城镇、村庄进行定期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