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志明,1957年9月7日出生于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1978年支志明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3年进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準教授、讲座教授、许慧娴讲座教授;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创立了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支志明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金属催化氧化反应,生物无机化学/无机药物化学,磷光发光材料等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支志明
- 外文名:Chi-Ming CHE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57年9月7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
-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祖籍:广东省遂溪县
人物经历
1957年,支志明出生于香港佐敦道的贫苦家庭,兄弟姐妹共6个,父亲做买办。中学时,支志明数次转学,国中三年级时选读了理科,高一开始当补习教师,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1975年,支志明考入香港大学化学系,1978年,本科毕业获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
1978年,继续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学家潘宗光教授,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跟随Harry B. Gray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光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
1983年,从美国回到香港,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83年8月至1990年8月)、準教授(1990年9月至1992年10月)、讲座教授(1992年-)。
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1月,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共同组建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支志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受聘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许慧娴讲座教授(-2016年)。
2001年,接任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新材料合成和检测联合实验室的主任。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获选为义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访问科学家,同年当选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
2005年,被化学通讯杂誌列为最有影响力的40位科学家之一。同年,被ISI位列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2007年,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选为香港2007年度杰出领袖(教育/研究组)。
2010年,创立了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
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百周年奖。
201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铜紫荆星章。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研究综述
支志明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和碳氢键氢氧化的金属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生物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分子装置和DNA辨认中的发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199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年,以“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学术理论
无机化学研究
在无机光化学方面,对多核化合物中电子转移和原子转移化学有重要创新成果,被Cotton教授的教科书等所引用。在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方面,特别是对高价Ru-OXO体系的研究开闢了有机氧化方面的一个新领域。
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对高驱动力电荷转移反应及固氮活化机理研究提出了新论证和开展了无机药物学研究。
配合物发光材料研究
在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方面,特别在萤光材料研究方面,对金属-氧,金属-氮,金属-胺,Pt(II),和环金属Au(III)络合物,异核金属d10-d10,d0-d10,andd10-d8金属簇合物所具有的长寿命电子发射激发态所经历的原子转移和多电子转移反应、配合物中的光诱导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转移反应、光诱导电荷分离、长程电子和能量转移及其DNA识别机制研究的萤光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以及d10金属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蓝色发光二极体的组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金属複合物化学研究
支志明开创了关于d8 和d10金属複合物的化学,包括:激发态化学、d8 和d10金属离子的封闭壳体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也领先发展了具有反应活性的金属-配体多重键複合物,并套用于原子、基团的转移/插入反应,实现了选择性C-H键官能团化,在有机合成方面有着重要的套用价值。支志明在这些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
(i)发现三重态能作为功能强大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试剂,并套用于发热电子转移、原子转移反应、内层金属基体的结合反应、C-X健活化等方面的研究。
(ii)首先倡导发展了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套用于材料科学。支志明教授和Ma首先报导了使用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套用于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支志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香港大学发展的二价铂(PtII)发射器已经在OLED技术领域在全球範围内取得了深远影响。
(iii)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拉曼光谱等研究包括Cu(I)-Cu(I), Ag(I)-Ag(I), 和 Au(I)-Au(I)在内的金属相互作用证明了nds*à(n+1)ps金属-金属键合的激发态的存在。发现了第一例溶液中的Pt(II) 金属-金属双核弱相互作用的三重MMLCT发射激发态。通过结构、计算证明了Au(III)-Au(III)相互作用的存在。
(iv)通过发展溶液中具有长寿命三重激发态的高磷光d10 和 d8金属化合物,极大拓展了光化学的研究领域。这样的例子有:Ÿ [Pt2(P2O5H2)4]4-作为分子光催化剂Ÿ 发光Pt(II)环金属化合物作为蛋白质和DNA绑定探针,同时该发光Pt(II)环金属化合物也是酶抑制剂。Ÿ 製作OLED发射器的高效磷光Pt(II)化合物。Ÿ 通过磷光Pt(II)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的光电方面的功能纳米结构分子材料和超分子高聚物。
(v)发现了首例O2作为氧源套用于不对称氧原子转移反应的分子催化剂及Wacker型空气氧化末端烯烃的反应(无需辅助还原剂)。
(vi)首次合成了M=O,M=NTs,金属双卡宾等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反应性质研究,也首次合成表征了非OsO4类能将烯烃转变成顺式二醇的M=O化合物。
(vii)发展了多种能套用于有机合成的高选择性的、金属卟啉催化的O原子、N原子和卡宾转移的反应。
(viii)通过金属催化、不活泼C-H键卡宾插入反应,实现了对饱和烃类一级C-H键高选择性官能团化和对二级C-H键高对映选择性官能团化。
(ix)首次直接观测到了基于M=N的N原子偶联反应——N-N键断裂的微观反向反应。
(x)通过结合配位化学、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发展无机药物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支志明教授课题组发展一类能套用于抗癌的高活性Au化合物。该类抗癌Au化合物的功效已经通过大量的动物体内实验所证实,其抗癌机制也通过蛋白组学、DNA晶片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阐明。
- 论文发表
1983年到2014年,支志明发表论文960余篇,在J. Am. Chem. Soc.(56篇)、Angew. Chem. Int. Ed.(42篇)、Chem. Commun.(133篇)、Chem.-A Eur. J.(62篇)、Dalton Trans.(114篇)、Inorg. Chem.(77篇)、Organometallics(20篇)、Chem.-An Asian J.(31篇)、Org.Lett.(27篇)Chem. Sci.(20篇)、J. Org. Chem.(14篇)、Adv. Mater. (11篇)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他引超过32 150余次,H-index为94,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按照国际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结果,他在1981年-1997年世界上发表最具有影响论文的化学家中名列第373位,在世界範围内居于前0.08%,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论文名录:
1. W. Lu, W.-M. Kwok, C. Ma, C. T.-L. Chan, M.-X. Zhu, C.-M. Che*Organic triplet excited states of gold(I) complexes with oligo(o- or m-phenyleneethynylene) ligands: conjunction of steady-state and time-resolv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exciton delocalization and emission pathways.J. Am. Chem. Soc. 2011, 133, 14120–14135.
2. Y. P. Xiao, X. Y. Liu, C.-M. Che*Efficient gold(I)-catalyzed direct intramolecular hydroalk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enes with alpha-ketones.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4937–4941.
3. C.-M. Che,* V. K. Y. Lo, C. Y. Zhou, J. S. Huang.Selective functionalisation of saturated C-H bonds with metalloporphyrin catalysts.Chem. Soc. Rev. 2011, 40, 1950–1975.
4. T. W. S. Chow, E. L. M. Wong, Z. Guo, Y. G. Liu, J. S. Huang, C.-M. Che*cis-Dihydroxylation of Alkenes with Oxone Catalyzed by Iron Complexes of a Macrocyclic Tetraaza Ligand and Reaction Mechanism by ESI-MS Spectrometry and DFT Calculations.J. Am. Chem. Soc. 2010, 132, 13229–13239.
5. C. T. Lum, X. Liu, R. W. Y. Sun, X. P. Li, Y. Peng, M. L. He, H. F. Kung, C.-M. Che,* M. C. M. Lin*Gold(III) porphyrin 1a inhibit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metastasis in vivo and inhibited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vitro Cancer Lett. 2010, 294, 159–166.
6. C.-M. Che,* F. M. Siu . Metal complexes in medicine with a focus on enzyme inhibition. Curr. Opin. Chem. Biol. 2010, 14, 255–261.
7. X. Y. Liu, C.-M. Che* . Highly efficient and regioselective platinum(II)-catalyzed tandem synthesis of multiply substituted indolines and tetrahydroquinoline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2367–2371.
- 科技成果产业化
支志明在药物和新材料领域实现了多项基础研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药物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药物及材料公司的合作。例如:与法国SERVIER製药公司合作进行成骨细胞製剂的临床研究,在香港大学创立“高通量串联质谱研究中心”。依託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和香港科技创新基金会,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创建“中药检测、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发展传统中药的检测方法,中药的植物化学分析,中药活性分子的合成与结构修饰,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依託香港卫生署,支志明教授研究团队正在制定香港中药标準(第七版和第八版)。
人才培养
在教学方面,支志明非常重视教导课题概念,把相关的课题串联起来,再作解释,确保学生彻底明白当中的理论。
截止到2016年,支志明已培养超过160名博士生,指导的博士生任咏华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张俊龙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他也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毕业时间 | 姓名 | 类型 |
---|---|---|
1986 | Professor Wong Kwok-Yin | 博士 |
1987 | Dr. Chung Wai-Cheung | 博士 |
1988 | Professor Yam Vivian Wing-Wah | 博士 |
1988 | Dr. Mak Shing-Tat | 博士 |
1989 | Dr. Lee Wai-Man | 博士 |
1989 | Dr. Tang Wai-Tong | 博士 |
1989 | Dr. Leung Wai-Ho | 博士 |
1989 | Dr. Cheng Wing-Kin | 博士 |
1989 | Professor Leung Wa-Hung | 博士 |
1989 | Dr. Lee Wai-On | 博士 |
1990 | Professor Lam Hon-Wah | 博士 |
1991 | Dr. Li Chi-Keung | 博士 |
1992 | Dr. Clare Ho | 博士 |
1993 | Professor Yip Hon-Kay | 博士 |
1993 | Professor Li Dan | 博士 |
1994 | Dr. Yeung Chi-Hung | 博士 |
1994 | Dr. Yu Wing-Yiu | 博士 |
1994 | Dr. Chan Chin-Wing | 博士 |
1994 | Professor Li Zao-Ying | 博士 |
1995 | Dr. Cheng Wing-Chi | 博士 |
1995 | Dr. Lin Hsiu-Mei | 博士 |
1996 | Dr. Cheng Luk-Kit | 博士 |
1996 | Dr. Chin Kwok-Fai | 博士 |
1996 | Dr. Chiu Wing-Hong | 博士 |
1996 | Dr. Xiao Hong | 博士 |
1996 | Dr. Ho Kwok-Keung | 博士 |
1996 | Dr. Cheng Ming-Chuan | 博士 |
1997 | Dr. Chan Chi-Keung | 博士 |
1997 | Dr. Ko Po-Hung | 博士 |
1997 | Dr. Cheung Tsz-Chun | 博士 |
1997 | Dr. Yang San-Ming | 博士 |
1997 | Dr. Cheng Yuk-Ki | 博士 |
1997 | Professor Liu Heng-Qian | 博士 |
1997 | Professor Tzeng Biing-Chiau | 博士 |
1997 | Dr. Xue Wen-Mei | 博士 |
1998 | Dr. Lee Fu-Wa | 博士 |
1998 | Dr. Lo Wai-Cheung | 博士 |
1998 | Dr. Fung Wai-Hong | 博士 |
1998 | Dr. Chan Wing-Han | 博士 |
1998 | Dr. Liu Chun-Jing | 博士 |
1998 | Dr. Cheng Kar-Wai | 博士 |
1998 | Dr. Lai Tat-Shing | 博士 |
1999 | Dr. Lai Siu-Wai | 博士 |
1999 | Dr. Chan Kwok-Chu | 博士 |
1999 | Dr. Au Sze-Man | 博士 |
1999 | Dr. Chan Pui-Ming | 博士 |
1999 | Professor Zhou Xiang-Ge | 博士 |
2000 | Dr. Tse Man-Chung | 博士 |
2000 | Dr. Zhang Rui | 博士 |
2001 | Professor Chao Hsiu-Yi | 博士 |
2002 | Dr. Leung Ka-Yan | 博士 |
2002 | Professor Lin Yong-Yue | 博士 |
2002 | Dr. Xia Bao-Hui | 博士 |
2003 | Dr. Mao Zhong | 博士 |
2003 | Dr. Lu Wei | 博士 |
2003 | Dr. Zhou Cong-Ying | 博士 |
2004 | Dr. Liang Jiang-Lin | 博士 |
2004 | Dr. Ma Dik-Lung | 博士 |
2004 | Dr. Chan Siu-Chung | 博士 |
2004 | Dr. Yip Wing-Ping | 博士 |
2004 | Dr. Li Yan | 博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 名称 |
---|---|
1997年 | 香港首位Croucher高级研究员奖(Croucher Senior Fellowship) |
2000年 | 香港大学首届杰出研究成就奖 |
2002年 | IUF Invited Professorship from France |
2003年 | 亚洲化学联合会基金会讲座(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Foundation Lectureship) |
2004年 | Fellow of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 |
2005年 | 亚洲化学联合会院士(Fellow of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
2006年 | TWAS Prize in Chemistry from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
2006年 | Pfizer Lectureship from Pfizer Singapore |
2007年 | Seaborg Lectureshipfrom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2007年 | 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07年 | 香港杰出领袖(教育/科研组别)Leader of the Year (Education/Research Category) |
2007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8年 | 美国芝加哥大学Julia S.与Edward C. Lee讲座(Julia S. and Edward C.LeeLectureship) |
2009年 | 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2013年 | 英国皇家化学会Centenary Prize(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entenary Prize) |
2013年 |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13年 | Davison Lectureship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14年 | 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 |
2016年4月 | 周光召基金教授(自然科学),港澳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
社会任职
组织学术会议
时间 | 名称 | 担任职务 |
---|---|---|
1996年12月16-17日 | 仿生与不对称氧化学术讨论会 | 发起人 |
1998年4月19-22日 | 无机化学前瞻学术讨论会 | 发起人 |
1999年9月26-29日 | 21世纪分子合成与催化会议 | 发起人 |
1999年4月12-16日 | 裘槎基金会材料科学发展研讨会 | 发起人 |
2001年7月19-20日 | 药物开发及分子科技研讨会 | 发起人 |
2004年4月2-5日 | 第八届套用生物无机化学国际学术会议 | 发起人 |
2005年12月14日 | 第四届套用化学国际会议“无机化学三十年进展之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 | 发起人 |
2007年1月22日 | 有机发光器件学术会议 | 发起人 |
学术单位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0年07月-1994年06月 | 台湾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 | |
1996年- | 吉林大学客座教授 | |
2004年11月-2007年10月 |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教授 | |
1996年 | 南京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 |
1996年 | 南开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 |
1996年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 |
1997年08月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教授 | |
1999年 | 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
2002年 | 东北师範大学双聘院士 | |
2009年-2012年 | 清华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 |
2012年 | 中国科学院长春套用化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 |
2015年 |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领军教授 | |
—— | 华中师範大学教授 |
学术期刊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8–2002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alton Transactions》国际编委 | |
1998–2000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国际编委 | |
2001–2006 |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国际编委 | |
2001–present |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国际编委 | |
2006–present |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国际编委 | |
2012–present | 《Inorganic Chemistry》国际编委 | |
2009–present | 《ChemCatChem》国际编委 | |
2009–present |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国际编委 | |
2010–present | 《Chemical Science》国际编委 | |
2011–present | 《ChemPlusChem》国际编委 | |
2013–present | 《Chemmical Communications》国际编委 | |
2013–present | 《Inorganic Chemistry》国际编委 | |
2014-present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国际编委 |
人物评价
支志明的研究涵盖了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学和药物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在整个化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无机光物理和金属药物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Centenary Priz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