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居》是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又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63篇书中的一篇。其是公元前370年后的楚国史官所写,详细记载两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楚君楚王郢都的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的一部楚国史书。
《楚居》自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以来,相关研究也多有歧意,如其中记载季连族在熊狂时还没有迁徙到丹水之阳,到熊狂的儿子熊绎才被封到夷屯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楚居
- 馆藏地点:清华大学
- 所属年代:战国
内容简介
《楚居》是研究楚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出土文献。《楚居》主要记载了从商末到战国初期楚国先公(先王)居地的变迁情况,涉及到了楚国都城的变迁史,对于早期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记载楚人的迁徙路线为河南祝融之墟-丹阳(今三峡宜昌)——湖北荆山。
《楚居》一篇在“清华简”中非常长,堪为9篇中较特殊的一篇。该篇内容一旦问世,将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李学勤分析,战国时期《世本》一书,记载了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诸侯列国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製作)等内容,惜已失传。此次“清华简”中《楚居》篇,体裁与《世本》“居”篇有类似之处,内容则详细记载楚国起源、楚王世系及历代楚王定都地点。在李学勤教授看来,释读过程中的这一发现,可谓“惊人”——“《楚居》具备无法估量的史料价值,将为目前的楚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且必将引起更多崭新的开拓性学术课题!”
《楚居》是研究楚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出土文献。《楚居》主要记载了从商末到战国初期楚国先公(先王)居地的变迁情况,涉及到了楚国都城的变迁史,对于早期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2010年清华大学整理出版公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公布清华简《楚居》简文研究成果以来,关于清华简“楚居”研究的文章很多,很多学者也都有自己对于此文的看法。
释文
陈民镇集释
简1:季(连)初降于(騩)山,氐(至)于(穴)竆(穷)。(前)出于乔(骄)山,(宅)凥(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凥(处)于方山。女曰比(妣)隹,秉(兹—慈?)(率)
简2:相(臧?),詈(丽?)(迪?)四方。季(连)(闻)亓(其)又(有)(聘),从及之盘(泮),爰生白(伯)、远中(仲)。(毓)(徜)羊(徉),先凥(处)于京宗。穴酓(熊)(遟—迟)(徙)于京宗,爰(得)
简3:妣,逆流哉水,氒(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吊—叔)、丽季。丽不从行,渭(溃)自(胁)出,妣宾于天,(巫)(鹹)赅(改?)亓(其)(胁)(以)楚,氐(至)
简4:今曰楚人。至酓(熊)(狂)亦居京宗。至酓(熊)(绎)与屈(紃),思(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便)室=(室,室)旣成,无以内(纳)之,乃(窃)()人之(犝)以祭(以)
简5:祭。(惧)亓(其)宔(主),夜而内(纳)(尸),氐(至)今曰=(,)(必)夜。至酓(熊)只、酓(熊)()、酓(熊)(樊)及酓(熊)(锡)、酓(熊)(渠),(尽)居(夷)(屯)。酓(熊)(渠)(徙)居发渐。至酓(熊)(艾)、酓(熊)
简6:(挚)居发渐。酓(熊)(挚)(徙)居旁屽。至酓(熊)(延)自旁屽(徙)居乔多。至酓(熊)甬(勇)及酓(熊)严、酓(熊)相(霜)及酓(熊)(雪)及酓(熊)训(紃)、酓(熊)噩(咢)及若嚣(敖)酓(熊)
简7:义(仪),皆居乔多。若嚣(敖)酓(熊)义(仪)(徙)居箬(鄀)。至焚(蚡)冒酓(熊)(帅—率)自箬(鄀)(徙)居焚。至宵(霄)嚣(敖)酓(熊)鹿自焚(徙)居宵。武王酓(熊)自宵(徙)居免,(安—焉)(始)[□□□□□]
简8:福。众不(容)于免,乃渭(溃)疆浧之波(陂)而宇人(安—焉),氐(至)今曰郢。至文王自疆浧(郢)(徙)居=郢=(郢,郢)(徙)居=郢=(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为郢)(复)
简9:(徙)居免郢,(安—焉)攺(改)名之曰福丘。至(庄)嚣(敖)自福丘(徙)(袭)箬()郢。至成王自箬()郢(徙)(袭)=浧=(郢,郢)(徙)[□□〓□〓(□□,□□)(徙)]
简10: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郢=(樊郢,樊郢)(徙)居同宫之北。若嚣(敖)(起)祸,(安—焉)(徙)居氶=之=埜=(烝之野,烝之野)[□□□=□=(□□,□□)(徙)]
简11:(袭)为郢。至龏(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霝(灵)王自为郢(徙)居秦(乾)溪之上,(以)为凥(处)于章[华之台]。
简12:竞(景)坪(平)王卽立(位),猷(犹)居秦(乾)溪之上。至卲(昭)王自秦(乾)溪之上(徙)居=郢=(郢,郢)(徙)居鹗=郢=(鄂郢,鄂郢)(徙)(袭)为郢。盍(阖)虏(庐)内(入)郢,(安—焉)(复)
简13:(徙)居秦=溪=之=上=(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复)(徙)(袭)()郢。至献惠王自()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安—焉)(徙)(袭)郢,攺(改)为之,(安—焉)曰肥
简14:(遗),以为凥(处)于=澫=(梄澫,梄澫)(徙)居=郢=(鄢郢,鄢郢)(徙)居吁。王大(太)子(以)邦(复)于郢,王自吁(徙)(蔡),王大(太)子自郢
简15:(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蓝郢)(徙)居=郢=(郢,郢)(复)于(),王大(太)子(以)邦居()郢,(以)为凥(处)于
简16:郢。至(悼)折(哲)王猷(犹)居()郢。(中)(谢)(起)祸,(安—焉)(徙)(袭)肥(遗)。邦大(瘠),(安—焉)(徙)居(鄩)郢。
整理:季连初降于騩山,至于穴穷。前出于骄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慈(?)率臧(?),丽(?)迪(?)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宾于天,巫鹹改(?)其胁以楚,至今曰楚人。至熊狂亦居京宗。至熊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便室。室旣成,无以纳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纳尸,至今曰,必夜。至熊只、熊、熊樊及熊锡、熊渠,尽居夷屯。熊渠徙居发渐。至熊艾、熊挚居发渐。熊挚徙居旁屽。至熊延自旁屽徙居乔多。至熊勇及熊严、熊霜及熊雪及熊紃、熊咢及若敖熊仪,皆居乔多。若敖熊仪徙居鄀。至蚡冒熊率自鄀徙居焚。至霄敖熊鹿自焚徙居宵。武王熊自宵徙居免,焉始[□□□□□]福。众不容于免,乃溃疆浧之陂而宇人焉,至今曰郢。至文王自疆郢徙居郢,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免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庄敖自福丘徙袭郢。至成王自郢徙袭郢,郢徙[□□,□□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樊郢,樊郢徙居同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烝之野,烝之野[□□,□□徙]袭为郢。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灵王自为郢徙居乾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景平王卽位,犹居乾溪之上。至昭王自乾溪之上徙居郢,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复徙袭郢。至献惠王自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梄澫,梄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吁。王太子以邦复于郢,王自吁徙蔡,王太子自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郢,郢复于,王太子以邦居郢,以为处于郢。至悼哲王犹居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说明:原文为图片格式,部分未收录字无法打出。
典故
登宣城郡诗
南朝宋 袁淑
怅焉讯旧老,
兹前乃楚居。
十代阙州记,
百祀绝方书。
古地名
楚丹阳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对于丹阳的地理位置,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楚都丹阳迁徙说
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
淅川 南漳说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秭归枝江说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当代公认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
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穫,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