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3月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路新生。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 作者:路新生
- ISBN:9787309101171
- 类别:历史 > 历史研究与评论
- 定价:68.00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书籍信息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路新生 着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内容简介
疑古,作为史学的一种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包括韩非子、孟子等的诸子大家就已经开始了对古史的质疑,而后渐成中国的学术传统,影响深远。然而,形成一种理论、方法或学派,疑古思潮则是从明清之际开始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钱穆和梁啓超都曾出版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同名专着,其中对疑古思潮有所涉及,但是专门就三百年来疑古思潮的演进进行通史性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学界并不多见。路新生教授花费近三十年心血,“磨”出了一部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就全面性讨论清代与近代的疑古辨伪学风来说,本书可说是当今最完备的着作”(台湾史学家林庆彰语)。
路新生教授的《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一书对三百年来的疑古思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回顾,上自明末清初,下至抗战前后,从理学清算到汉宋之争,从今文经学的兴起到崔述的疑古思想,从近代龚自珍、魏源、廖平及康有为的疑古论到胡适、顾颉刚、蒙文通的疑古新走向,脉络分明,蔚为壮观。
路新生为华东师範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路教授对疑古思潮的研究可以说是历时久远,几乎伴随了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从研究生时的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再到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不断深耕细作,渐成体系。作者在序中感慨道:“廿八载之劳,一旦书稿杀青,恂恂而未能出辞,惴惴兮怵惕”,其间所经历的冷暖自知溢于言表。林庆彰在序中也提到:“从清初疑古思潮追溯到理学的清算,亦即理学的自我批判运动,由东林士子从辟二氏入手,主张尊孔读经,弃形上而取形下,崇尚实学、实证、实践。近代史上的疑古思潮,追溯到近代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也讨论到清代经学的嬗变,与经世学风的勃兴。以上的论述模式倘若没有通贯整个清朝学术思想史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的。”正是由于路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坚守,才形成了对长时段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功力”。
路教授的史纲一书最早出版于十余年前,此次新版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作者对十余年前出版的旧作进行了大幅的增补和修订。作者在序中曾梳理了新作的九大特点,比如,作者强化了对理学“形上之思”与“形上之用”的区分,并且指出理学的形上之思主要袭取自佛老“二氏”,其形下之用则来自“自家”的传统文化———主要来自儒学。再比如,批判地剖析了线性进化论,尤其着眼于其对于历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再比如,清初学者戴名世原并不太为学界所重视。这或许是因为戴氏早遭《南山集》文字狱迫害而罹难,其着述大多因此飘零散佚而使然。然而戴氏是清代最早重视老子研究的学者,开清代诸子学研究之先河,其地位不容忽视,故作者增补了戴名世学论一节。再比如,作者增补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的论述,该争论不仅深刻影响着明清学风的转轨,而且是理解理学向考据学推身移步之枢机所在,其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的“科玄之争”,等等。
路教授的史纲一书,对三百年疑古思潮的回顾和总结是意义深远的,将有助于我们对疑古思潮三百年的兴衰进行总体的评价,从而有助于釐清疑古思潮所带来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关于疑古的争论在当今的学术界并没有消歇。李学勤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的说法,他认为: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这种提法一出,质疑纷纭。至今关于疑古的争论仍在继续。相信通过路教授的《史纲》一书,我们对疑古时代的看法会更加深刻,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理性。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理学清算与清初学术思潮
第一节 援佛入儒与理学兴衰
第二节 辟“二氏”与弃虚蹈实:清初理学清算之学术路径
第三节 陈确与《大学辨》
第四节 《伪古文尚书》的考辨与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第五节 《易》学图书派批判及胡渭的《易图明辨》
第六节 戴名世学论
小结
第二章 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 乾嘉间学术思潮的伏流与累积
第一节 舍“道”就“器”与汉宋之争
第二节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第三节 “道问学”世风激荡下的戴学与凌廷堪
第三章 清代今文经学之兴起与疑古思潮的最初积累
第一节 庄存与学论
第二节 刘逢禄的今文疑古学
第三节 宋翔凤学论
第四章 中国古典疑古思潮的集大成者——崔述
第一节 崔述生平和学风
第二节 崔述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第三节 崔述考信辨伪的成就与不足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上的疑古思潮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中国近代学风的演变
第二节 论龚自珍学风
第三节 论魏源学风
第四节 廖平《今古学考》经学思想体系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康有为学论
第六章 现代疑古思潮的涌动与发展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疑古思潮
第二节 胡适辨伪学甄别
第三节 顾颉刚的疑古学
第四节 “新”、“老”之争与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梁啓超、胡适的诸子学研究为例
第五节 疑古史学对蒙文通的影响
第六节 关于新文化运动和“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几点思考
附录《互校记》与《先秦诸子系年》之史源发覆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节 援佛入儒与理学兴衰
第二节 辟“二氏”与弃虚蹈实:清初理学清算之学术路径
第三节 陈确与《大学辨》
第四节 《伪古文尚书》的考辨与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第五节 《易》学图书派批判及胡渭的《易图明辨》
第六节 戴名世学论
小结
第二章 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 乾嘉间学术思潮的伏流与累积
第一节 舍“道”就“器”与汉宋之争
第二节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第三节 “道问学”世风激荡下的戴学与凌廷堪
第三章 清代今文经学之兴起与疑古思潮的最初积累
第一节 庄存与学论
第二节 刘逢禄的今文疑古学
第三节 宋翔凤学论
第四章 中国古典疑古思潮的集大成者——崔述
第一节 崔述生平和学风
第二节 崔述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第三节 崔述考信辨伪的成就与不足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上的疑古思潮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中国近代学风的演变
第二节 论龚自珍学风
第三节 论魏源学风
第四节 廖平《今古学考》经学思想体系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康有为学论
第六章 现代疑古思潮的涌动与发展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疑古思潮
第二节 胡适辨伪学甄别
第三节 顾颉刚的疑古学
第四节 “新”、“老”之争与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梁啓超、胡适的诸子学研究为例
第五节 疑古史学对蒙文通的影响
第六节 关于新文化运动和“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几点思考
附录《互校记》与《先秦诸子系年》之史源发覆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