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不断推进,现已成为业内外人士讨论的热点,它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繁芜丛杂,在这里,对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粗浅的分析,可以作为“利率的市场化”分析的依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
- 描述对象:利率政策
- 阶段区分标誌:改革开放
- 涉及地区:中国
- 最初版本:1949年
- 最新版本:2004年
中国的利率政策,以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利率政策(1949~1977 )
在目前可以查阅的统计资料中,大多只提供90 年以后的利率数据,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利率政策不以调整巨观经济为目标,所以对今天研究的“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意义不大。从建国到77 年,是中国的一段低利率时期,在当时,低利率被称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它类似于财政补贴的再分配功能,作为政府的一项福利,由低利率来扶植工商业,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下面分阶段来介绍: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率政策(1949~1952 )
建国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当时,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起步,私营经济比重很大;另一方面,物价水平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很大。所以利率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支持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和一致通货膨胀。在建国之初,国库空虚,资金奇缺,而恢复社会主义工商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国家允许公司两套利率体系同时存在,允许发展私人贷款业务,以缓和资金紧缺的矛盾。所以建国初,我国还存在很多私人钱庄和相当规模的黑市交易,且政府贷款利率低于私人钱庄,私人钱庄更远远低于黑市交易。待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国库比较充足,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一方面利于工商业的恢复,一方面拖垮了运营成本较高的私人钱庄。1952 年,私人钱庄纷纷倒闭,国家藉机完成公私合营。
在这一阶段,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呈大幅的下降趋势,最终回落至14.4% 。政府完成了利率统一;并为了恢复工商业,对付当时国内複杂的经济形势,对农、工、商给与不同贷款利率,实行了差别利率的政策。
(二) “一五”时期的利率政策(1953~1957 )
国家完成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画”的运行,标誌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计画经济时期。这个时期,国家需要统一的利率政策,统一的利率制度,统一的利率。
在这个阶段,国家利率调整次数明显减少,利率的水平继续大幅降低。利率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制定了统一的规定;利率的种类、档次有所简化,差别利率没有悬殊差距。
(三) “二五”时期的利率政策(1958~1965 )
“大跃进”、“反右倾”、“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些就是这个时代的关键字。在这个时期,国家领导人在经济和政治方针上都犯了一些错误,从这个时期的利率的起落可见一斑。
为顺应“大跃进”运动的发起,鼓励生产,国家再次下调利率;但“大跃进”的不良影响很快暴露出来,商品市场货物奇缺,国家无奈之际,将利率调高;而“反右倾”运动开展起来后,一些极端人士提出“利率偏高,使少数大额存款户获得了较多的利息收入,这同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式是不符合的”,因此再次把利率降低,刚刚有所恢复的经济态势,又再次陷入混乱。
在这个阶段,存贷款利率水平反覆调整;贷款利率的种类和档次进一步简化,甚至将农、工、商统一为单一的利率档次。利率的调整为政治目的所左右,利率调整的动机在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这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四) “文革”时期的利率政策(1966~1976 )
“文革”十年间,利率大的调整只有一次,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利率作为经济槓桿的作用几乎完全丧失,利率的管理必须绝对的服从于政治目的。
二、转轨时期的利率政策(1978~ 现在)
“文革”应该说是一个低谷,也可以说是深渊。78 年的时候,中国人还想不到,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金融体制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想不到,未来二十年,又是怎样的一番惊天动地。
(一) 利率上升时期的利率政策(1978~1989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了中国人民新的希望。银行业从此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大大提高; 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槓桿,利率的管理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利率政策不断进步,摆脱政治的桎梏,成为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这十二年里,80 ,85 ,88 年,分别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企业在经历了长期的投资饑渴期后,出现了盲目投资的倾向,导致投资需求过旺。国家在此期间多次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回笼资金,使得利率水平逐步提高,缓解通货膨胀。
在这个时期里,存贷款利率水平全面提高,是适当增加了贷款利率的档次。侧重吸收储蓄,积累资金,进行生产投资。并初步建立起中央银行基準利率体系,为间接巨观调控做好了準备。
(二) 利率反覆调整阶段的利率政策(1990~1995 )
由于改革处在一个并不成熟的阶段,经济成长和物价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波动。93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正式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并且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同时进行外汇改革和财税改革,为利率的改革建立良好的环境。
这个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国家多次反覆调整利率水平,利率曾三降三升。中国人民银行尝试着利用利率槓桿来调节资金的流向,改革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间接的调控。但是,在调控的动作上,还往往表现出一些滞后性和经验不足。这个阶段,被看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準备阶段。
(三) 利率下降时期的利率政策(1996~2003 )
国家的改革不断深入,更为成熟。在连续的八年里,利率持续下调。国家继续实行浮动利率制,并对其加强管理;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利率政策的权力和归属,是利率调整作用更严肃、更权威。开始启用基準利率体系,间接调整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简化了利率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能更为主动的利用利率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在调整的动作上,更敏锐、更熟练、更精準。利率政策已经成为央行主要的间接巨观调控工具。
(四) 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阶段(2004~ 现在)
在利率连降八年之后,04 年,央行首次宣布升息。利率调整政策配合了一系列巨观调控措施统筹考虑。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利率调整措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从93 年提出利率市场化至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进行到关键阶段。虽然改革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充满希望。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正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