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

(2020-03-17 22:45:32) 百科综合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是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湿地学的发展。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学与景观方法的有机结合。湿地景观分类是通过建立等级分类系统,全面反映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徵,是湿地景观研究的基础。首先,对湿地景观的概念进行剖析;然后,从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两方面,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并诠释两者之间的联繫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有关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湿地景观生态分类
  • 外文名: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 landscape
  • 关键字:景观分类;湿地分类;景观生态学

摘要:

湿地景观研究是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湿地学的发展。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学与景观方法的有机结合。湿地景观分类是通过建立等级分类系统,全面反映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徵,是湿地景观研究的基础。首先,对湿地景观的概念进行剖析;然后,从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两方面,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并诠释两者之间的联繫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有关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景观分类既是把握景观基本属性和功能的重
要手段,
又是景观评价、
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基础。
景观分类起源于生态土地分类,
是在景观生态学
理论和技术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下,
对生态土
地分类的深化。景观生态分类是包括分类和製图
在内的一个整体过程,
同时考虑景观的多个组成
要素的相互关係
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作为新的发展方向被许多学科所套用,湿地学也不例外。湿地作为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生存环境之一。它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地区、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3]。当前,湿地日益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新热点[4,5]。自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科研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6,7]。湿地景观研究逐渐成为湿地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但是,相对于湿地研究的其他领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湿地景观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并且逐渐形成了其研究体系和方法特色。但是,作为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基础的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较少,国内外对于湿地景观分类的原则、指标和方法等仍未统一,专门针对湿地景观分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阐明湿地景观的概念,论述湿地景观分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湿地景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

1湿地景观概念的界定

湿地景观概念界定既要遵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又要遵从湿地系统自身特性,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技术方法研究湿地系统。依据湿地存在的景观特徵,将湿地景观概念界定为:“以湿地为主体对象,空间上由湿地斑块、廊道以及发生、变化和功能上与湿地相互有关的其他类型空间单元聚合而成的一定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地理区域内,其他类型空间单元通过与湿地景观单元间的作用影响湿地生态过程和功能,并形成具有特定湿地景
观组合特徵和整体性特徵的景观区域”[9]
。湿地景观概念强调其研究对象是湿地景观系统而不是其他景观类型。由于湿地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其景观研究的时空尺度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过程而且包括人类影响的社会经济过程。因而湿地景观研究不仅重视其自身的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係,而且重视湿地景观单元与周围其他景观单元的作用关係研究。

2湿地分类研究进展

湿地分类早在1900年左右就开始了,那是对欧洲和北美泥炭地的分类[10]。在简单的泥炭地分类的基础上,DachnowshiTJ基于表面植被,将其分为藓类泥炭沼泽、草丛泥炭沼泽、淡水沼泽林、淡水草丛沼泽等[11]。此后,不同国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湿地分类系统。
1954年,美国重要水禽调查採用的是MartinDB等的湿地分类系统,它主要根据植被类型将湿地分为20种类型[11],它的实用性较强,缺点是过分强调植被、过于简单,阻碍了它的最终推广。1974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开始计画新的全国性湿地清查,设计了一种新的湿地分类系统,前提是分类系统的结构应该是分级式的,以便于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水平。这个分类系统由CowardinLM等[12]起草总结,经过检验修订,最终作为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官方分类系统,并于1979年正式发表,并沿用至今。依据水文、地貌、化学和生物因子,该分类系统首先把湿地和深水生境分为海洋、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5大系统,每个系统依次往下再分为亚系统、类型组、亚类型组、优势类型等不同水平。
除此之外,1987年,加拿大国家湿地工作组从TarnocaiC等和ZoltaiSC等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分类系统,也是分级结构形式,有3层水平:第一层是类型组,根据湿地起源划分;第二层是类型,根据湿地形态学划分;第三层是种类,根据植被特徵划分。由于加拿大地处温带和寒带,湿地类型相对简单,主要是沼泽,因此这个分类系统的显着特点是对沼泽和泥炭地划分详细,而对其他类型湿地的划分相对简单[13]。
澳大利亚全国湿地分类採用的是PaijmansK分类系统[14],它採用简单和鬆散的分级结构,根据水文、植被特徵将湿地划分为类、级、亚级3个层次。在第一层中,包括了湖泊、沼泽、受泛洪影响的陆地、河流、潮间带和海岸水体。由于澳大利亚纬度跨越大,北部属于热带,南部属于温带,因此,南北部都各自发展了更为细緻的分类系统,北部有湿地植被和地理学分类系统、Queensland湿地分类系统等,南部有一般性的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和区域性的假分级湿地分类系统[15]。这些系统对澳大利亚区域湿地进行了较好的分类。
中国对于湿地分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
代,主要是对沼泽和滩涂的分类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理学家就对沼泽,特别是三江平原沼泽,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沼泽类型进行了分类[16],主要沼泽类型按类、亚类和组划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对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提出了中国的海岸分类系统[17,18]。中国海岸分类是从地貌学的角度出发,根据海岸的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发育演变阶段等综合因素来划分的。与此同时,中国有关部门和不少学者对湿地分类做过一些研究,如陆健健[19]、郎惠卿[20]、徐琪和蔡立[21]分别研究了滨海湿地、湿地植被类型和土壤分类。1995~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唐小平和黄桂林[22]于1995年对全国湿地分类系统提出了初步构想,但一直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能直接用于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分类系统。在调查开展前,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湿地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5大类28型。刘平等[23]根据全国湿地资源第二次调查结果,对第一次调查中的湿地分类系统加以调整。直到2009年11月,中国《湿地分类》国家标準发布,并于2010年1月正式实施。《湿地分类》标準综合考虑湿地成因、地貌类型、水文特徵和植被类型,将湿地分为三级。第一级,按照湿地成因,将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按照地貌特徵进行第二级分类,再根据湿地水文特徵和植被类型进行第三级分类;人工湿地的分类相对简单,按照人工湿地的主要用途进行第二级和第三级分类(表1)。
随着《湿地公约》缔约国数目的增加,为了提高《湿地公约》的适应性机制,要求各缔约国採用较为一致的“湿地种类”分级制度,并于1990年6月在第四届缔约国大会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并获得通过[24]。这个系统与Cowardin系统有相似之处,但简化了不少,并把人工湿地单独作为一个系统,与海洋、内陆等系统并列。它把海洋和沿海湿地分为11类、内陆湿地分为16类、人工湿地分为8类,共35种类型。在1999年的缔约国大会上,又对原有湿地分类系统进行修改[25],增加了一些类型,其中海洋湿地为12类,内陆湿地为20类、人工湿地为10类,并指出公约列出的类别仅提
1期
李玉凤等: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进展
表1中国湿地分类国家标準
Table1ThenationalstandardofwetlandclassificationinChina
1级2级
3级
自然湿地
近海与海岸湿地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海岸沙石海岸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鹹水湖海岸带淡水湖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湿地喀斯特洞湿地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鹹水湖永久性内陆盐湖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鹹水湖沼泽湿地苔藓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季节性鹹水沼泽沼泽化草甸地热湿地淡水泉/绿洲湿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水库运河、输水河淡水养殖场海水养殖场农用池塘灌溉用沟、渠稻田/冬水田季节性泛滥用地盐田採矿挖掘区和塌陷积水渠废水处理场所城市人工景观水面和娱乐水面
表2湿地分类国际标準(Ramsar公约,1999年)
Table2Theinternationalstandardofwetlandclassification(RamsarConvention,1999)
1级
2级
海洋和海岸湿地永久性浅海水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潮间带森林湿地/鹹水、硷水泻湖/海岸淡水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内陆湿地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的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时令盐湖/内陆盐沼/实令硷、鹹水盐沼/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泛滥地/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苔原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森林沼泽/森林泥炭地/淡水泉及绿洲/地热湿地/内陆岩溶洞穴水系人工湿地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湿地/盐田/蓄水区/採掘区/废水处理场所/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供一个很宽泛的框架(表2)。从湿地分类方法上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湿地分类的研究,一般可以把湿地分类方法分成成因分类法、特徵分类法和综合分类法三大类。成因分类法根据形成湿地的气候和地貌条件(包括地貌部位、地质基底条件、地貌外动力条件等)来区别湿地,它多是描述性的。特徵分类法根据湿地的水文条件、植被类型等表观特徵和内在的动力活动特徵的不同来区别湿地,分类的依据具有更多的定量化成分。综合分类方法是基于前两种分类方法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既能反映湿地的成因及湿地分类中不同层次的诸多自然表观特徵,又能反映湿地不同层次特徵的相似性。从湿地分类尺度上看,纵观国内外湿地分类系统,国际上《湿地公约》分类是基于全球尺度,综合考虑各缔约国湿地分布範围和特点,从有利于湿地管理的角度展开分类,体现的是全球尺度下的湿地类型的层、级结构特徵;各个国家的湿地分类系统是基于各国资源普查的需要,依据各个国家的湿地分布特徵等进行分类,也体现的是国家尺度下湿地类型的结构特徵。从湿地分类的侧重点看,湿地分类一般比较侧重对自然湿地分类系统的建立,根据自然条件特徵对自然湿地的划分比较详细。对人工湿地分类的系统研究比较少,主要是根据湿地用途对农村人工湿地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但是对城市人工湿地的分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3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进展

传统的湿地分类主要着眼于湿地的地理位置、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多以湿地空间形态相似与相异性、发生特徵等为依据,从全球或国家等大的区域尺度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类型划分,在分类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分类指标体系较简单,对湿地在中小尺度上的生态功能、生态过程、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的考虑较少。随着“3S”技术的发展,景观生态分类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从景观尺度对湿地进行详细的分类,丰富了湿地研究的内容和範畴。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研究始于景观生态学迅猛
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实质是根
据湿地景观系统内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形式和水热分布状况的差异,综合考虑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生态功能、自然属性和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按一定原则、用一系列指标描述这些差异,并对各类湿地景观生态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建立湿地景观生态分类体系。关于湿地景观分类的专门研究不多,大多数湿地景观分类是直接纳入湿地景观研究中[26,27],在参照湿地分类的基础上,集合研究区的具体特徵,运用遥感影像等空间数据对湿地类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得到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对湿地景观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湿地景观变化对景观过程的影响、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管理之间的关係等3方面。而湿地景观的研究都是以湿地景观分类为基础,根据所研究区域的特点,湿地景观分类表现较大差异。
在国外有关湿地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BrinsonMM[28]提出的“水文地貌”(HydrogeomorphicMethod,HGM)分类法。HGM分类主要依据湿地地貌、水文特徵和水动力特徵3个属性。HGM分类的本质是基于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对湿地进行分类,是一个定性与定量、层次化与模组化相结合的分类系统,能较好地反映湿地水文与水动力特徵,也能有效鉴别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状况,但总体上对湿地景观属性特徵的描述不够全面,定量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KimKG等[29]在HGM分类基础上,提出一种“混合分类法”,以水文状况、水生植物和水成土3种因素鉴别湿地,结合生态调查等工作,以湿地地质与盐度、生态区域、HGM、地貌与水文水动力、植被类型和优势植被群落6个层次构建了韩国湿地分类体系,从不同尺度对韩国湿地进行分类和製图。国外湿地景观生态分类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运用等方面已相对成熟。
国内开展的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较多,在1995~2010年间,有近500篇有关湿地景观的研究论文在国核心心期刊上发表,但是其中关于湿地景观分类的专门研究论文只有20多篇,大多数湿地景观研究注重湿地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很少关注湿地景观分类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湿地景观研究的案例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若尔盖高原湿地[30]、江汉平原湿地[31]、三江平原湿地[32]、黄
河三角洲湿地[33]、
辽河三角洲湿地[34]和盐城滨海湿地[35]等景观的研究,而且所用数据基本来自Land-satTM遥感影像和现场调查。中国对于高寒地区和高原地区湿地的研究逐渐增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对若尔盖高原湿地格局变化的研究,其中对湿地景观分类相对简单,主要把湿地景观划分为河流、湖泊、沼泽、水田、水库和坑塘[36]。刘红玉等[32]对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分类系统做了详细的阐述,分析表明人文因素、水文因素、地貌和植被因素是引起该区景观分异的主导因素,第一级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为:自然湿地景观、半自然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第二级按地貌划分为:河漫滩、阶地、湖滨、洼地、谷地;第三级对沼泽植被进行划分,得出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类型系统。曹永强等[37]利用遥感技术,以及对湿地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徵的野外调查和採样分析,建立辽河流域滨海湿地景观分类系统,第一级直接根据滨海湿地所处海岸带的地貌特徵划分为河口淤泥质海岸、基岩淤泥质海岸湿地、砂砾质海岸湿地、基岩质海岸湿地、岛礁型基岩海岸湿地5类;第二级主要依据人类对滨海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第三级则综合考虑水文、植被、湿地利用现状等要素划分为若干类型。李扬帆等[38]在研究盐城海岸湿地中,提出了湿地景观分类。孙贤斌和刘红玉[39]在研究该区景观格局最佳化的过程中,也对湿地进行景观分类,其分类都是在《湿地公约》的基础上集合区域景观特徵展开的。李玉凤等[35]在研究盐城海岸湿地生态功能时,利用HGM对该区进行湿地景观分类,将其分为7类水文地貌单元。
纵观国内外湿地分类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发展。一是在数据获取方面,由传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发展到主要通过遥感手段获取湿地研究区影像资料,并辅以湿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等各种专题数据资料;二是在分类依据方面,从主要根据湿地地理位置、空间结构、植被群落,到综合考虑湿地空间形态和生态功能,直至较多关注湿地生态过程等因素,使湿地分类指标不断丰富,并逐渐具体化、定量化。

4中国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迄今,湿地景观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并在理论、方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景观分类是湿地景观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学者在湿地景观分类的探讨上仍缺少突破性研究成果。湿地分类既要体现特定尺度下的研究需要,更要体现湿地的结构和功能特徵。景观尺度的湿地分类强调的是景观尺度下湿地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因而应该体现出区域的湿地的独特性和空间结构的複杂性。中国关于湿地景观分类的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4.1湿地景观分类的尺度问题
湿地景观分类与国际、国家湿地分类系统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和必然的联繫,既要充分体现目前国际公认的《湿地公约》湿地分类和《中国湿地分类系统》分类标準和体系,又要针对区域特点,充分体现特定地理条件下湿地类型的独特性与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由于作为基础研究的湿地景观分类研究不够完善,大多湿地景观的研究是基于全球尺度的《湿地公约》分类或基于国家尺度的国家湿地分类而开展的,因此未能完全体现湿地在景观尺度下的区域特点。为此,今后湿地景观分类系统应该重视级别与尺度问题。景观水平的湿地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时空跨度大,在分类时,由于研究尺度的差异,在某一个尺度下的湿地异质性,但在另一个尺度下则为同质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湿地景观的研究与尺度的相关性的研究,注意湿地景观研究过程中的时空尺度转换问题。4.2分类依据相对单一
湿地景观是由特殊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多自然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同时它也是由特殊的土地利用、人为管理、旅游开发、国家政策和法规等多社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目前,湿地景观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湿地景观要素中的土地利用/覆被,这种分类方式的分类依据相对较单一,同时也缺乏对其他湿地要素的识别,不能完全反应湿地景观的异质性,影响对湿地景观的进一步分析。对此,首先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湿地景观的概念,辨识其基本属性。湿地景观分类依据除了要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亦要包括湿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和使用价值。根据研究区域和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景观分类依据,是今后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又一个重点。
4.3湿地景观分类体系不够健全
从目前对湿地景观分类的成果来看,大部分
湿地景观分类是在《湿地公约》的基础上结合区域
自然条件的特徵进行简单划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对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视,城市湿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景观类型[40],其研究也不断深入。与非城市湿地相比,城市湿地的景观分类研究较为薄弱,而且大多体现的是湿地景观的结构特徵,而与研究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能够体现湿地景观功能特徵的湿地景观分类少有报导。但是,城市湿地景观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其功能特徵更趋明显。城市湿地景观不仅具有湿地应有的生态功能,而且具有显着的使用功能特徵。因此,在今后湿地景观分类的研究中,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同时,更应该从功能角度探究湿地景观的分类方法。

5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关于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的研究特点,今后湿地景观分类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如下:①首先,应规範湿地景观分类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才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划分与自下而上的组合在结果上的一致性。②其次,在分类指标和依据方面,应突破仅以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反映人类活动影响的现状,同时,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也是必要的。湿地景观分类应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多个要素的科学过程,并根据区域特点,选择最能体现湿地景观差异的因子作为分类依据。另外,将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作为分类指标之一,参与湿地景观分类也是一种有效的思路,这样分类结果将会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湿地的状况,有利于湿地恢复、保护决策的制定。③最后,应不断探讨基于遥感技术自动获取湿地分类指标,并能不断提高湿地景观分类的可靠性。同时,应加强和深化湿地景观分类的后续研究。湿地景观分类在深入研究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湿地资源评价和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套用价值。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