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是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回顾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教育思想的嬗变,论述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并研究当代教育发展的战略等。
基本介绍
- 书名: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页数:434页
- 开本:32
- 定价:28.50
- 作者:朱永新
- 出版日期:2004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0717428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朱永新教育文集·卷4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南京师範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先后求学于江苏师範学院、上海师範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着作大多收入十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另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教育线上文库》等三十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託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日,并多次获奖。
图书目录
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代自序)
第一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当代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二、中国当代教育模式的转换
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嬗变
一、初创时期(1949~1956)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五、发展时期(1991~)
第三章 共和国领袖的教育理想
一、革命化:毛泽东教育理想的主旋律
二、刘少奇与周恩来的教育理想
三、现代化:邓小平教育理想的主色调
四、创新:江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
第四章 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对各种教育思想的梳理研究
二、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探讨
三、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透视
四、对教育起源与教育本质的学术争鸣
五、对教育产业化的思想交锋
六、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阐释
第五章 中国当代的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实验的理论价值
四、国外教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六章 中国当代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德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德育实践的理论创造
四、国外德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七章 中国当代的教育心理思想
一、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三部曲
二、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
三、教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理论的探索
一、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二、教育改革模式的研究
三、教育改革重点的理论分析
第九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历史反思
二、教育发展重点的探讨争鸣
三、教育发展战略的运行研究
第十章 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
一、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二、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的挑战
三、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界化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一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当代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二、中国当代教育模式的转换
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嬗变
一、初创时期(1949~1956)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五、发展时期(1991~)
第三章 共和国领袖的教育理想
一、革命化:毛泽东教育理想的主旋律
二、刘少奇与周恩来的教育理想
三、现代化:邓小平教育理想的主色调
四、创新:江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
第四章 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对各种教育思想的梳理研究
二、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探讨
三、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透视
四、对教育起源与教育本质的学术争鸣
五、对教育产业化的思想交锋
六、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阐释
第五章 中国当代的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实验的理论价值
四、国外教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六章 中国当代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德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德育实践的理论创造
四、国外德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七章 中国当代的教育心理思想
一、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三部曲
二、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
三、教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理论的探索
一、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二、教育改革模式的研究
三、教育改革重点的理论分析
第九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历史反思
二、教育发展重点的探讨争鸣
三、教育发展战略的运行研究
第十章 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
一、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二、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的挑战
三、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界化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文摘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如果说初创时期的模式建立与转换是由社会的客观进程引起,因而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话,那幺,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转换则是由教育决策者的主观臆断造成,因而是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的。1957年以后,由于认识上的一些失误,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领导人过分严重地估计了国内的政治形势,提出应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开始了整风与反右的斗争。1957~1960年的教育模式本不应对初创时期的学术模式全盘否定,因为建国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个时候尚未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迫切需要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学术模式仍然没有完成它的使命,甚至它还处于鼎盛时期的前夜,前途光明。但是,这时政治运动促使变革模式仓促地取代了学术模式,阶级斗争立即成为全国学生的一门主课,有关领导同志试图通过“大跃进”的教育改革来显示无产阶级教育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大跃进,办学形式的大跃进,思想改造的大跃进。
如果说初创时期的模式建立与转换是由社会的客观进程引起,因而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话,那幺,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转换则是由教育决策者的主观臆断造成,因而是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的。1957年以后,由于认识上的一些失误,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领导人过分严重地估计了国内的政治形势,提出应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开始了整风与反右的斗争。1957~1960年的教育模式本不应对初创时期的学术模式全盘否定,因为建国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个时候尚未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迫切需要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学术模式仍然没有完成它的使命,甚至它还处于鼎盛时期的前夜,前途光明。但是,这时政治运动促使变革模式仓促地取代了学术模式,阶级斗争立即成为全国学生的一门主课,有关领导同志试图通过“大跃进”的教育改革来显示无产阶级教育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大跃进,办学形式的大跃进,思想改造的大跃进。
后记
这本《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的前身,是《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从远古到1990年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的当代卷。这一次再版,除增加了新版序言,对所有的引文进行了核对外,还适当补充了一些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资料。
《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与关注,尤其是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他们比较喜欢这样解读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式。这本书也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教材,在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评奖和江苏省、苏州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研究当代教育思想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历史和空间的局限,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相对难以疏理,评价也难免会受研究者个人志趣的影响。近年来对当代教育史的研究又产生出了许多新的成果,如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反思、关于“文革”期间教育思想的研究等。这次修订时笔者虽然想尽力地反映90年代以来研究的新进展,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的博士生何小忠副教授不仅帮助我核对了本书的全部引文,还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小忠对教育的领悟力是很强的,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许多共同之处。
《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与关注,尤其是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他们比较喜欢这样解读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式。这本书也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教材,在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评奖和江苏省、苏州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研究当代教育思想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历史和空间的局限,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相对难以疏理,评价也难免会受研究者个人志趣的影响。近年来对当代教育史的研究又产生出了许多新的成果,如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反思、关于“文革”期间教育思想的研究等。这次修订时笔者虽然想尽力地反映90年代以来研究的新进展,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的博士生何小忠副教授不仅帮助我核对了本书的全部引文,还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小忠对教育的领悟力是很强的,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许多共同之处。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文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幺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儘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文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複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开发中国家的微弱实力在办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複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开发中国家的微弱实力在办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