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林带是在连绵山体、主要江河沿江两岸、沿海海岸及交通主干线两侧一定範围内,建设具有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绿色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生态景观林带
- 作用: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
- 组成:绿色景观带、景观节点
- 效益:林业转型防灾减灾
背景
生态景观林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展生态文明、促进宜居城乡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中的独特作用。
组成
生态景观林带由绿色景观带(线)、景观节点(点)和生态景观带(面)组成:
- 绿化景观带是将主要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50米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滩涂湿地红树林为主线,建成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 景观节点是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景观亮点;
- 生态景观带是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公里可视範围内的林地,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
效益
林业转型
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最佳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最佳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建设全国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任务。
改善生态
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全省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线,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徒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结合千裏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和恢复,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结合低碳示範省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防灾减灾
通过最佳化路(河)段两侧及海岸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和海岸基干林带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範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形象展示
陆路、水路交通干线和海岸沿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的重要视窗。突出抓好重要国道、省道以及省际出入口、交通环岛、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形成景观的角度统筹安排花(叶)色树种,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各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各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形象。
多元发展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浏览通道、林间小品等,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通过林带建设连通沿线的自然景点、人文景点,更有效地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科教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