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网路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2020-01-04 22:01:59) 百科综合
网路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网路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网路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是2014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波 李娜。

基本介绍

  • 书名:网路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 作者:刘波 李娜
  • ISBN:9787302376842
  • 定价:45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19日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的网路化治理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调研案例,运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梳理网路化治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网路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提出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範式;并从网路化治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维度对网路化治理进行系统研究;最后结合我国的国家战略提出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在我国实践的可选择路径。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治理的研究者(包括治理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等),政府治理的实践者(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等),以及网路化治理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治理的事业单位、企业及社会组织的相关人员等)。

前言

伴随着我国从经济领域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公共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成长性学科。回溯历史,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开闢了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学科领域,并与韦伯的“官僚制”一起,确立了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对20世纪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让西方国家意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修正。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政府应由“守夜人”转变为“干预者”,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凯恩斯革命”。然而,政府职能大规模扩张直接导致了财政危机的出现,同时,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政府必须高效运行才能满足公民需求,向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模式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发起了大规模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其提供了一套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形式而成为时代的宠儿。奥斯本和盖布勒共同提出的“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新塑造政府,使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更具活力”,这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开始探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以治理机制应对市场或国家政府协调的失败,治理理论也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倡导社会参与国家治理过程,强调与传统的“统治”和“政府控制”观念的区别。但是,治理理论本身存在各种术语相互矛盾、其理论缺乏明确的分析框架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史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在《网路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中首先提出“网路化治理”概念,它弥补了治理理论的诸多局限,操作性更强,更容易被政府、市场等接受。随着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网路信息技术的进展,网路化治理逐渐被主流的公共管理学者所接受,并成为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将国家治理写进党的最高档案,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到全局战略高度; 这是执政党的成功执政经验、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和国际先进的治理理念汇合在中国政治档案中的创新表述;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箇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指导着我国的政治改革的发展方向,也对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党和国家必须不断提升制度建设和执行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係; 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使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最终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新格局。这也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战略的践行者,积极探寻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政府治理模式,指导新形势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实践。本书研究的网路化治理,以其多元参与的先进理念倡导增进公共利益,强调多主体协商合作,赋予政府更多的灵活性,有利于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运作方式和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思路。因此,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剖析如何在地方政府层面运用网路化治理理论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促使地方政府、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等在公共事务领域更加有效的合作,探寻网路化治理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国内关于网路化治理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刘军宁在1995年对治理理论进行介绍,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一书更为国内的治理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国内关于治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陈振明最先对网路化治理的概念进行界定,朱立言、孙健、朱德米、鄞益奋等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网路化治理的内涵、机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网路化治理的本土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的网路化治理理论与实践,首先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资料,梳理网路化治理理论和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对治理概念进行梳理,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界定网路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概念; 构建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研究理论框架,在介绍现有研究视角和研究层次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範式和案例分析範式;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从网路化治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维度,对网路化治理的网路形成、网路运行、网路风险和网路化治理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同时对网路化治理的网路基础、网路类型、网路结构和网路价值等进行静态分析; 最后,介绍了网路化治理理论及其理念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体现,以及目前我国各地出现的地方政府有关网路化治理的实践探索,就我国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当代中国推进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路径选择,探索网路化治理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之路。
本书得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画项目“网路治理: 面向地方政府的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可持续生计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13&ZD0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机制研究”的共同资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姚引良教授,他既是我的学术和人生的导师,也是我近几年公共治理领域研究的主要合作者。如果按照对本书的贡献来论,姚老师应该是本书的第一作者。因为书中有些内容是姚老师直接的研究成果,有些内容是在他参与下完成的,还有些内容是在与他的深入讨论中逐步形成和清晰的。当我去和姚老师讨论本书的初稿修改时,他主动提出不作为书的作者出现。他这种提携后辈、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在此也让我对姚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孙林岩教授,是他把我领入了学术研究的世界,是他鼓励我进入了当时对我来说全新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正是因为有他持续的指导和帮助,才使我从一名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位学者。
我要感谢本书的第二作者李娜,从我指导她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到今天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生和我的学术研究助手,我亲历她点滴的成长,一如昨日的我。感谢她为本书付梓所做的细緻而艰辛的工作。我还要感谢我们课题组中我作为导师指导过的学生,如王华光、祖晓飞、王少军、崔鹏鹏、王莉、王力立、王宇、盖小静、张翔、王彬等,他们在深度访谈、问卷整理、数据处理、模型仿真、文字录入等具体工作中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给我完成书稿以重要的帮助。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陕西省、重庆市、西安市、宝鸡市、南京市、深圳市、杨凌示範区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的认真配合才使得研究工作收到了足以深入的访谈资料和调查问卷,有了质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在此也一併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彭瑾,没有她的默默付出,使我心无旁骛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也就没有今天本书的研究成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已经儘可能详细地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工作,在此对他们的贡献表示深深感谢。本书中也有可能引用了某些资料,由于作者的疏忽未能指出参考出处,或参考文献标注错误,在此表示万分歉意。
由于网路化治理在我国地方政府层面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本书中未曾进行探讨,同时,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方面尚需继续深入和完善。书中难免出现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斧正。
刘波
2014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动静态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定性研究方法
1.3.3定量研究方法
1.4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小结
2理论与研究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治理
2.1.2网路化治理
2.1.3地方政府的网路化治理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管理学相关理论
2.2.2经济学相关理论
2.2.3社会学相关理论
2.2.4其他理论
2.3研究综述
2.3.1相关研究
2.3.2研究评述
2.4小结
3政府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探析
3.1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3.1.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1.2封建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1.3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1.4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2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3.2.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2.2封建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2.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政府模式
3.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府模式
3.3政府治理模式演进的规律
3.3.1政府治理模式演进是一个政府逐渐放权的过程
3.3.2政府治理模式演进是一个政府公共性逐渐回归的过程
3.3.3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与行政生态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3.3.4政府治理模式的演进具有滞后性
3.3.5政府治理模式的发展是一个试错和渐进调适的过程
3.4小结
4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研究範式
4.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研究层次
4.1.1微观层次
4.1.2中观层次
4.1.3巨观层次
4.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研究範式
4.2.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背景
4.2.2研究视角的引入
4.2.3一种新的研究範式
4.3小结
5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静态分析
5.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网路基础
5.1.1网路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5.1.2网路基础的定义及内涵
5.1.3显性网路基础与隐性网路基础
5.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网路类型
5.2.1政府主导型网路
5.2.2政府参与型网路
5.2.3自组织型网路
5.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网路结构
5.3.1地方政府治理网路结构的概念
5.3.2地方政府治理网路结构的测量维度
5.3.3地方政府治理网路结构特徵对合作效果的影响分析
5.4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网路价值
5.4.1地方政府治理网路价值研究的问题
5.4.2地方政府治理网路价值的内涵
5.4.3地方政府治理网路价值影响因素的分析
5.5小结
6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动态分析
6.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形成路径的分析
6.1.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形成路径的类型
6.1.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形成路径的适用条件
6.1.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的分析
6.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运行稳定性的分析
6.2.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运行稳定性的内涵
6.2.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运行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6.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风险成因的分析
6.3.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风险研究的问题
6.3.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风险的概念
6.3.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6.4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合作效果的分析
6.4.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合作效果研究的问题
6.4.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6.5小结
7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的研究
7.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研究的问题
7.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7.2.1网路管理
7.2.2网路管理能力
7.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的测量维度
7.3.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的研究逻辑
7.3.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网路管理能力维度的划分
7.3.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网路管理能力对网路效果的影响
7.4小结
8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实践的套用研究
8.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与我国国家战略相契合
8.1.1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可行选择
8.1.2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8.1.3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途径
8.2网路化治理在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套用
8.2.1逼出来的网路化治理——宝鸡市渭河公园治理
8.2.2安全生产监管的创新——深圳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託管
8.2.3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杨凌示範区校地合作农技推广
8.2.4弱势群体的保护——陕西省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构建
8.3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推进网路化治理的路径选择
8.3.1认清政府治理模式发展的规律,强调中国模式
8.3.2强调网路化治理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
8.3.3推进多元化治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3.4最佳化利于推行地方政府网路化治理的制度环境
8.4小结
参考文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