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併购理论认为,企业併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纵向併购理论
- 主体:企业的供应厂商
- 方式:客户的合併
- 目的: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什幺是纵向併购理论
纵向併购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併,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的生产、行销企业併购过来,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纵向併购理论的观点
企业併购观点诠释
企业併购理论认为,企业併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併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但实践证明,併购后企业的业绩并非都得到了提高,Mark Sirower调查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168宗併购交易,发现有2/3的併购活动减少了公司的价值。美国《财富》杂誌的调查也发现有3/4的併购活动所产生的併购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解释,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便是企业併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第二次併购浪潮的发生则推动的纵向併购理论的发展,纵向併购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併,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行销企业併购过来,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如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从市场机制失灵和交易费用的角度,对併购的功能作了分析。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交易费用是企业经营活动、发生交易等的成本,如果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市场就不是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应由企业来完成,通过併购可以将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而乔治。斯蒂格勒则运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的原理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併购程度随产业的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并与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致,新兴产业或产业发生的前、后期容易发生併购。
纵向併购理论的核心问题
纵向併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资产设备的特定性,即企业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资产有三种特性:
其一是资产本身的特定性,如特殊设计只能加工某种原料的设各;
其二是指资产选址的特定性,为节省运输费用,设备一般坐落在原料附近,一旦建成,移动的费用就会很高;
其三是指人力资产的特定性,对于一家企业,它的雇员就是它的资产。如果工作的性质只需要低技术劳动,无须专门训练,这些人力资产就无特定性而言。但如果一个雇员在这个企业工作,积累了对企业运行的丰富经验,这个人力资产的特定性就很高。上述三种资产特定性的任何一种都能促使企业进行纵向併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