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的收藏故事》主要写作者收藏碑帖的心得及所见所闻所感,《碑帖的收藏故事》既有作者成功时的快乐,又有作者遭遇挫折时的苦恼;流露出作者对碑帖品、收藏碑帖品格和心态,在当今赝品横行的收藏环境下,应如何迅速地掌握基本的碑帖收藏技巧,如何购藏碑帖,如何儘快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那就敢快来看《碑帖的收藏故事》交你如何收藏碑帖。
基本介绍
- 书名:碑帖的收藏故事
-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 页数:183页
- 开本:16
- 品牌:故宫出版社
- 作者:李绪杰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3402071, 7513402078
内容简介
《碑帖的收藏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碑帖收藏的书籍。《碑帖的收藏故事》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年龄、性格、收藏碑帖专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作者将相关的文物知识融入了收藏碑帖实践,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的民间收藏碑帖状况。初涉收藏碑帖的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学习、借鉴作者的成功经验,并循序渐进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收藏碑帖门类和收藏方法。
图书目录
出版前言
序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上)
一 天津瀋阳道
二 有利可图,可否做职业
三 节衣缩食,广收藏品
四 缘起报国寺
五 择机学习:中华典籍聚珍——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第二章 实践出真知(下)
一 择机学习: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二 择机学习:百年守望——国家图书馆特藏精品展
三 为鉴定而临帖
四 古墨收藏与碑帖鉴赏
五 拓本与纸墨
六 寂寞的碑阴:玄秘塔
第三章 成长之路(上)
一 鲁迅先生藏帖记
二 鸳鸯七志斋与千唐志斋
三 偶得《唐回元观钟楼铭》初拓本
四 宋刻《宣示表》原石
五 《宣示表》原石后续
第四章 成长之路(下)
一 善本《大唐圣帝感舍利之铭》
二 汉代刻石佳拓偶得记
三 钤印之不易
四 网路带来的思索
五 与友斗帖
六 广交师友,虚心请教
七 参与拍卖会,收藏者的成熟期
第五章 交流之路
一 藏而不露不可取
二 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刻书法艺术展
三 异代赏音·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帖精品展
四 碑刻与书法一千古不变之艺术专题
五 中央美术学院大讲堂——碑帖收藏成果大检阅
六 碑帖收藏机缘
七 堂号小记
第六章 社会活动
一 “喜从天降”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
二 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三 配合编者,出版图书
后记
编后记
序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上)
一 天津瀋阳道
二 有利可图,可否做职业
三 节衣缩食,广收藏品
四 缘起报国寺
五 择机学习:中华典籍聚珍——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第二章 实践出真知(下)
一 择机学习: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二 择机学习:百年守望——国家图书馆特藏精品展
三 为鉴定而临帖
四 古墨收藏与碑帖鉴赏
五 拓本与纸墨
六 寂寞的碑阴:玄秘塔
第三章 成长之路(上)
一 鲁迅先生藏帖记
二 鸳鸯七志斋与千唐志斋
三 偶得《唐回元观钟楼铭》初拓本
四 宋刻《宣示表》原石
五 《宣示表》原石后续
第四章 成长之路(下)
一 善本《大唐圣帝感舍利之铭》
二 汉代刻石佳拓偶得记
三 钤印之不易
四 网路带来的思索
五 与友斗帖
六 广交师友,虚心请教
七 参与拍卖会,收藏者的成熟期
第五章 交流之路
一 藏而不露不可取
二 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刻书法艺术展
三 异代赏音·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帖精品展
四 碑刻与书法一千古不变之艺术专题
五 中央美术学院大讲堂——碑帖收藏成果大检阅
六 碑帖收藏机缘
七 堂号小记
第六章 社会活动
一 “喜从天降”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
二 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三 配合编者,出版图书
后记
编后记
后记
此书从接稿到完成,只有六个月的时间,写作以个人的收藏阅历为线索、内容又是以故事形式出现,因此写作进度较快。根据《收藏的故事》的总体写作要求,接稿后很快就完成了“写作纲要”和样稿,并得到了约稿人的认可,予以通过。
在写作本书的2009年下半年期间,我所关注的一些大事件:
6月17日,与约稿人签署协定书,确定撰写《碑贴的收藏故事》;
8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指数创新高;
9月17日,我的宝贝女儿,过了两周岁的生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主要巨观经济数据,实现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没有悬念(是在全球发生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
11月11日,美国新任总统欧巴马于11月16日访华;
11月24日,北京保利2009年秋季拍卖会结束,总成交15.78亿元,创造内地拍卖史单场成交额的新纪录;
12月1日,CCTV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探秘仿古文物专业村》;
12月17日,《碑贴的收藏故事》交稿。
这些看似没有什幺内在联繫的事件,实际它们都在影响着我的笔端。
本书注重故事的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求融哲理性于其中。收藏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个人的收藏价值观将如何体现?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文物及金钱的态度等,文章以稚嫩的笔触尝试着解读,期望能与读者一起,得出些启示,从中能获得一些知识,做为友人雅集之谈资,我也就欣慰了。
部分段落曾散见于期刊报纸,在此亦有所引用。
写作期间,承蒙王钧先生、刘大新先生、卜希砀先生、韩锐先生、李俊先生、王晓侠女士、史秀文先生、谢宗航先生、陈光铭先生及收藏圈的诸位朋友,予以支持与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书成书期间,我的宝贝女儿李臻泰过了两周岁生日,在此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写作的理解与支持,爱妻在工作之余,亦帮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掘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正是:
晨曦跋山去学堂,岁过而立不彷徨。
观山读水华发生,真金终究不是钢。
乾堂
在写作本书的2009年下半年期间,我所关注的一些大事件:
6月17日,与约稿人签署协定书,确定撰写《碑贴的收藏故事》;
8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指数创新高;
9月17日,我的宝贝女儿,过了两周岁的生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主要巨观经济数据,实现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没有悬念(是在全球发生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
11月11日,美国新任总统欧巴马于11月16日访华;
11月24日,北京保利2009年秋季拍卖会结束,总成交15.78亿元,创造内地拍卖史单场成交额的新纪录;
12月1日,CCTV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探秘仿古文物专业村》;
12月17日,《碑贴的收藏故事》交稿。
这些看似没有什幺内在联繫的事件,实际它们都在影响着我的笔端。
本书注重故事的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求融哲理性于其中。收藏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个人的收藏价值观将如何体现?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文物及金钱的态度等,文章以稚嫩的笔触尝试着解读,期望能与读者一起,得出些启示,从中能获得一些知识,做为友人雅集之谈资,我也就欣慰了。
部分段落曾散见于期刊报纸,在此亦有所引用。
写作期间,承蒙王钧先生、刘大新先生、卜希砀先生、韩锐先生、李俊先生、王晓侠女士、史秀文先生、谢宗航先生、陈光铭先生及收藏圈的诸位朋友,予以支持与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书成书期间,我的宝贝女儿李臻泰过了两周岁生日,在此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写作的理解与支持,爱妻在工作之余,亦帮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掘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正是:
晨曦跋山去学堂,岁过而立不彷徨。
观山读水华发生,真金终究不是钢。
乾堂
序言
故纸堆中金石道,读碑赏贴话今朝。收藏的各个阶段,故事虽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我生长在鲁中地区,山东乃文物大省、金石之乡,“齐长城里捉迷藏,金刚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石)上晒太阳,曲阜孔庙观汉碑,嘉祥武梁看祠堂”。这是我的儿时写照。耳濡目染,从小时候起,镂之于金石的文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懵懂之中,它亦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一种兴趣,逐渐形成一种难以割捨的情结。
从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之后成为工人,渐渐淡化了很多孩童时期的美好梦想。工作后作为国有重点企业的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切必须服从于企业生产的需要。这是企业的要求,也成为当时我个人的奋斗目标。
业余生活单调而乏味,使得自己的理想再次如浮云般可望而不可即,闲时读书就成了我工作之余的一件大事。从此,单调的业余生活不再乏味,世界名着、中国古典名着、诗歌、散文,无所不读。其实这也是我的一种无奈之举,辛苦的工作对于年轻的我并不能叫苦,最令人苦不堪言的是,你的所有付出却永远都得不到上司的肯定,没有成就感,亦无自我价值体现之满足感,奋斗目标与自己也渐行渐远。
20世纪末的十年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下岗人员再就业、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词语在各大媒体出现频率最高,而“停薪留职”则成为我人生档案里永远铭刻的一个名词。就在新世纪(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毅然跨出了企业的大门,离开了令周围很多人所嚮往的工作岗位,用半年多的时间游历了大半箇中国,最后独自闯到了北京,找寻自己的志向,实现自我价值所在。
第一次进北京,那种豪情壮举,不亚于一场战争,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当我所乘的列车徐徐驶进北京站,列车广播里传出李双江演唱的《北京颂歌》时,使我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每一根神经都是亢奋的,好似有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鼓动着我!我还曾异想天开地想,建议铁道部在进京所有班次的列车上,都要播放这首歌曲,我想那会激励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
在出站台的地下通道里,凌乱脚步声,刺耳的小贩叫卖声,一下就把我拽回到了现实的迷惘中。大都市对我而言,是天堂还是炼狱,不得而知。
经朋友的引荐,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临时安下身来,找到一份赖以餬口的工作。打拚了两年毫无成就感,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来,重新给自己定位,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从兴趣出发,我想:兴趣与职业相匹配应该是最好的就业状态。我这样告诫自己,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修正与调整。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下一步该去做什幺,怎样去做!我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北京,了解这个自己赖以生存的大都市!
既想抽出时间来做些市场调研,又想兼顾着一份赖以餬口的工作!思想既矛盾又无序。辞掉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固然是个好的选择,但却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辞掉工作,就是“背水一战”的悲壮之举,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我做到了。
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它的包容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容纳我。辞掉工作后半年的时间内,我了解了北京市各种大中型的市场,包括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大型商业街、古玩艺术品市场等等,或许是兴趣使然,我对古玩艺术品市场特别有感觉。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全世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正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被它吸引着,可是短时间内我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融入到这个都市当中。
爱看书这一嗜好,还是在企业上班的时候养成的习惯,现在却开始受益了。在调查北京的各大商业、文化市场的半年时间内,国家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看书读报,掌握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做读书笔记,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文章,全篇抄录。不经意间,读到的一篇论述“未来三大投资领域”的文章,深深影响了我。时隔若干年,细节已无从记起,但是里面的重要内容却铭记在心,其中所讲的未来三大投资领域为有价证券、房地产、艺术品。也就是这篇文章,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决定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品领域一显身手。
在现在看来,文章作者的先见之明,着实令我佩服。文章充分地分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作为,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作者的思想是超前的。
对“未来投资三大领域”前二者,我是不敢染指的,但是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而言,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对我来讲,兴趣与爱好,在此似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那什幺是艺术品昵?它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还是去图书馆找答案,图书馆能帮我打开所有这些问号。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一查询,也坚定了我对艺术品投资的信心。中国书画、油画、瓷器、玉器、木器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品所涉及的门类,属传统收藏。再有就是现代收藏,那範围就更广了,有文化内涵的物品,皆可列入其中。但是,关键要看艺术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有多大,这也决定着艺术品的价值取向。
艺术品投资收藏的门类那幺多,从何入手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朝自己所熟悉的方面发展。“金石碑帖”这一项,多少还是和我有些渊源。但是,还是先弄明白这个词到底有什幺含义吧。
金石碑帖是传统收藏门类中的一项,“金”:包含夏商周各代青铜彝器、历代铜镜、钱币等,凡刻有文字的金属器物,皆可列入其中;“石”:指中国的刻石文化,凡是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都包含在内。碑帖,就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操作流程,从带有铭文或者图案的器物上槌拓下来的拓本,或装帧成册,或装褫成轴,便于展观。它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有句话说得好:从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收藏就开始了。金石碑帖的收藏在宋代时,已较为普遍,而且还形成了多部研究金石碑帖的典籍,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明代有胡文焕纂《古今碑帖考》。这都为后来的金石碑帖的研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直到清代乾、嘉之后,碑学大兴,所出金石学着作也渐多起来。
现存于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名画、书法墨迹,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韩滉《五牛图》、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等,如果没有历代人士的精心收藏,今人早已不得而见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这句话在收藏界的体味是最为深刻的。在当代,收藏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本《收藏的故事》的写作期间,世界性的次贷危机发生了近一年,其对中国传统收藏品的影响并不大,这也说明了传统收藏品的保值和增值功能,具有稳健性。我也是这支收藏大军中的一卒,十余年间,陆续收进了一些金石碑帖,并整理展出过多次。其中有酸楚、有悸动、亦有欣慰,得此撰写《收藏的故事》之机会,倾注于笔端,在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融哲理性在其中。古玩艺术品从业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对知识的渴求、对文物的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独特的交往方式,都有涉及,在茶余饭后,读者略作聊资,我即为欣慰。因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收藏同好、诸位师友予以釐正,我不胜感激。
乾堂
从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之后成为工人,渐渐淡化了很多孩童时期的美好梦想。工作后作为国有重点企业的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切必须服从于企业生产的需要。这是企业的要求,也成为当时我个人的奋斗目标。
业余生活单调而乏味,使得自己的理想再次如浮云般可望而不可即,闲时读书就成了我工作之余的一件大事。从此,单调的业余生活不再乏味,世界名着、中国古典名着、诗歌、散文,无所不读。其实这也是我的一种无奈之举,辛苦的工作对于年轻的我并不能叫苦,最令人苦不堪言的是,你的所有付出却永远都得不到上司的肯定,没有成就感,亦无自我价值体现之满足感,奋斗目标与自己也渐行渐远。
20世纪末的十年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下岗人员再就业、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词语在各大媒体出现频率最高,而“停薪留职”则成为我人生档案里永远铭刻的一个名词。就在新世纪(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毅然跨出了企业的大门,离开了令周围很多人所嚮往的工作岗位,用半年多的时间游历了大半箇中国,最后独自闯到了北京,找寻自己的志向,实现自我价值所在。
第一次进北京,那种豪情壮举,不亚于一场战争,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当我所乘的列车徐徐驶进北京站,列车广播里传出李双江演唱的《北京颂歌》时,使我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每一根神经都是亢奋的,好似有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鼓动着我!我还曾异想天开地想,建议铁道部在进京所有班次的列车上,都要播放这首歌曲,我想那会激励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
在出站台的地下通道里,凌乱脚步声,刺耳的小贩叫卖声,一下就把我拽回到了现实的迷惘中。大都市对我而言,是天堂还是炼狱,不得而知。
经朋友的引荐,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临时安下身来,找到一份赖以餬口的工作。打拚了两年毫无成就感,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来,重新给自己定位,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从兴趣出发,我想:兴趣与职业相匹配应该是最好的就业状态。我这样告诫自己,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修正与调整。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下一步该去做什幺,怎样去做!我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北京,了解这个自己赖以生存的大都市!
既想抽出时间来做些市场调研,又想兼顾着一份赖以餬口的工作!思想既矛盾又无序。辞掉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固然是个好的选择,但却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辞掉工作,就是“背水一战”的悲壮之举,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我做到了。
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它的包容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容纳我。辞掉工作后半年的时间内,我了解了北京市各种大中型的市场,包括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大型商业街、古玩艺术品市场等等,或许是兴趣使然,我对古玩艺术品市场特别有感觉。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全世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正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被它吸引着,可是短时间内我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融入到这个都市当中。
爱看书这一嗜好,还是在企业上班的时候养成的习惯,现在却开始受益了。在调查北京的各大商业、文化市场的半年时间内,国家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看书读报,掌握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做读书笔记,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文章,全篇抄录。不经意间,读到的一篇论述“未来三大投资领域”的文章,深深影响了我。时隔若干年,细节已无从记起,但是里面的重要内容却铭记在心,其中所讲的未来三大投资领域为有价证券、房地产、艺术品。也就是这篇文章,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决定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品领域一显身手。
在现在看来,文章作者的先见之明,着实令我佩服。文章充分地分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作为,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作者的思想是超前的。
对“未来投资三大领域”前二者,我是不敢染指的,但是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而言,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对我来讲,兴趣与爱好,在此似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那什幺是艺术品昵?它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还是去图书馆找答案,图书馆能帮我打开所有这些问号。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一查询,也坚定了我对艺术品投资的信心。中国书画、油画、瓷器、玉器、木器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品所涉及的门类,属传统收藏。再有就是现代收藏,那範围就更广了,有文化内涵的物品,皆可列入其中。但是,关键要看艺术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有多大,这也决定着艺术品的价值取向。
艺术品投资收藏的门类那幺多,从何入手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朝自己所熟悉的方面发展。“金石碑帖”这一项,多少还是和我有些渊源。但是,还是先弄明白这个词到底有什幺含义吧。
金石碑帖是传统收藏门类中的一项,“金”:包含夏商周各代青铜彝器、历代铜镜、钱币等,凡刻有文字的金属器物,皆可列入其中;“石”:指中国的刻石文化,凡是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都包含在内。碑帖,就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操作流程,从带有铭文或者图案的器物上槌拓下来的拓本,或装帧成册,或装褫成轴,便于展观。它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有句话说得好:从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收藏就开始了。金石碑帖的收藏在宋代时,已较为普遍,而且还形成了多部研究金石碑帖的典籍,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明代有胡文焕纂《古今碑帖考》。这都为后来的金石碑帖的研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直到清代乾、嘉之后,碑学大兴,所出金石学着作也渐多起来。
现存于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名画、书法墨迹,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韩滉《五牛图》、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等,如果没有历代人士的精心收藏,今人早已不得而见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这句话在收藏界的体味是最为深刻的。在当代,收藏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本《收藏的故事》的写作期间,世界性的次贷危机发生了近一年,其对中国传统收藏品的影响并不大,这也说明了传统收藏品的保值和增值功能,具有稳健性。我也是这支收藏大军中的一卒,十余年间,陆续收进了一些金石碑帖,并整理展出过多次。其中有酸楚、有悸动、亦有欣慰,得此撰写《收藏的故事》之机会,倾注于笔端,在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融哲理性在其中。古玩艺术品从业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对知识的渴求、对文物的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独特的交往方式,都有涉及,在茶余饭后,读者略作聊资,我即为欣慰。因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收藏同好、诸位师友予以釐正,我不胜感激。
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