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藉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儘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定不至于因大而空,编者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国小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登堂入室(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本书主要讲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的故事。 《登堂入室(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由郑明武编写。
基本介绍
- 书名:登堂入室/共和国故事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页数:119页
- 开本:16
- 作者:郑明武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登堂入室(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郑明武编写)。
图书目录
一、获得认同
“万言书”责难非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冲破所有制崇拜
呼吁提高私营经济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积极入党
保护私有财产写进宪法
二、个体经济
中央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各地不断完善私营经济政策
大批个体户走上富裕路
义乌小商品市场创辉煌
三、私营经济
党中央认同私营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叱咤科技领域
私企称雄房地产行业
私企在网际网路上创奇蹟
私企推动製造业大发展
中国私企称雄海外市场
四、外资经济
邓小平提出吸收国外资金
第一个合资企业取得成功
世界汽车巨头投资中国汽车业
“万言书”责难非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冲破所有制崇拜
呼吁提高私营经济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积极入党
保护私有财产写进宪法
二、个体经济
中央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各地不断完善私营经济政策
大批个体户走上富裕路
义乌小商品市场创辉煌
三、私营经济
党中央认同私营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叱咤科技领域
私企称雄房地产行业
私企在网际网路上创奇蹟
私企推动製造业大发展
中国私企称雄海外市场
四、外资经济
邓小平提出吸收国外资金
第一个合资企业取得成功
世界汽车巨头投资中国汽车业
文摘
“万言书”责难非公有制经济
1993年,也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第二年,神州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此时,受到邓小平讲话精神的鼓舞,中同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就在当年,各地由于基础建设上得过猛,摊子铺得太大,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全国零售物价上涨13%,大城市生活物价上涨22%。
同年6月,为了迅速纠正混乱的金融秩序,控制小断升温的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巨观调控的意见》,又称为“十六条”,启动了巨观调控。
由于巨观调控採取适当的强硬手段压缩了信贷投资和经济规模,导致企业日子难过,使公有制经济内部千疮百孔的局面暴露出来了。
在此期间,大批同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成为“休克鱼”。这些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成为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1993年11月召丌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出售企业和股权的收入,由国家转投于急需发展的产业。
这个“决定”,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所有制崇拜,改革的锋芒触及所有制。这是新形势下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又一场关于私营经济的争论开始了。
1994年下半年,儘管当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姓“社”姓“资”的禁锢,然而,有些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还是不肯罢休。这一次,又变换新面孔出现了,争论的焦点从姓“社”姓“资”变成了姓“公”姓“私”。
年初,在首都北京,一种新的“手抄本”开始流传。这些列印成小薄册的文章,一般没有作者署名,人们称之为“万言书”。
“万言书”先是在京城通过一些渠道广泛散发,然后再向全国各地流传。奇妙的是,虽然是非正式出版的列印本,但流传极广,不胫而走。
很快,各地政界、企业界、知识界讯息灵通的人士,能看到的都看了。一时间,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又开始紧张起来。
“万言书”的文章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万言书”,一共有4篇。
第一篇“万言书”大约写于1994年下半年,题目叫《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此文的主旨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前几年姓“社”姓“资”争论的延续。
1995年夏秋之间,第二份比较有影响的“万言书”开始出现,文章的题目是《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仍然没有作者署名。
第二份“万言书”的主旨同第一份“万言书”一样,仍然在论证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这一次,作者关注的焦点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的国际形势。
文章认为,和平演变是主要威胁。当然,作者丝毫也没有忘记鞭挞私营经济和“一个正在形成的新的资产阶级”。在作者看来,这正是中国和平演变的基础。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第三份“万言书”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当今中国,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焦点就在于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文章要点如下:近年来,在不少报刊上频繁出现私有制优于公有制这样的宣传。对这些宣传绝不可轻视,因为它从思想深处动摇着人们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些私营企业是靠非法手段获得发展的,而绝非其本身比公有经济优越。
第三份“万言书”争论的焦点还是在“公”与“私”,争论的实质是改革的锋芒能不能指向所有制。
这个争论,经过3个“万言书”的挑战,从幕后到台前,从隐蔽到公开,愈演愈烈。
第四份“万言书”的题目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文章列举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六类言论,列举了“自由化分子”的名单以及发表过自由化言论的媒体名单,并且点了一大批有自由化言论的书籍。
随着4份“万言书”的相继出现,1997年初发生的另一件与私营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那就是某些人发动的对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的批判。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好的温州,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温州地处东南一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交通不便,国家投资甚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这一切,逼得温州人把自家古来的法宝“重视商业、自谋生路”的传统重新拾起来。“温州生意郎,挑担走四方”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的家庭企业就取代了“社队企业”迅速崛起。到1985年,温州全市个体户达13万户,家庭企业产值占到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私营性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又成了温州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此时,“温州模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温州的企业姓“资”不姓“社”、姓“私”不姓“公”。
在这种形势下,刚刚尝到非公有制经济甜头的温州商人乃至全国的私营企业主,都开始担心起来,他们担心中央的政策会再次变化。
于是,全国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们,开始一边经营,一边敏锐地观察着中央经济政策的动向。
此时,他们渴盼着中央再次为私营经济的发展,说句让他们放心的话。
P2-6
1993年,也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第二年,神州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此时,受到邓小平讲话精神的鼓舞,中同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就在当年,各地由于基础建设上得过猛,摊子铺得太大,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全国零售物价上涨13%,大城市生活物价上涨22%。
同年6月,为了迅速纠正混乱的金融秩序,控制小断升温的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巨观调控的意见》,又称为“十六条”,启动了巨观调控。
由于巨观调控採取适当的强硬手段压缩了信贷投资和经济规模,导致企业日子难过,使公有制经济内部千疮百孔的局面暴露出来了。
在此期间,大批同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成为“休克鱼”。这些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成为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1993年11月召丌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出售企业和股权的收入,由国家转投于急需发展的产业。
这个“决定”,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所有制崇拜,改革的锋芒触及所有制。这是新形势下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又一场关于私营经济的争论开始了。
1994年下半年,儘管当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姓“社”姓“资”的禁锢,然而,有些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还是不肯罢休。这一次,又变换新面孔出现了,争论的焦点从姓“社”姓“资”变成了姓“公”姓“私”。
年初,在首都北京,一种新的“手抄本”开始流传。这些列印成小薄册的文章,一般没有作者署名,人们称之为“万言书”。
“万言书”先是在京城通过一些渠道广泛散发,然后再向全国各地流传。奇妙的是,虽然是非正式出版的列印本,但流传极广,不胫而走。
很快,各地政界、企业界、知识界讯息灵通的人士,能看到的都看了。一时间,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又开始紧张起来。
“万言书”的文章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万言书”,一共有4篇。
第一篇“万言书”大约写于1994年下半年,题目叫《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此文的主旨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前几年姓“社”姓“资”争论的延续。
1995年夏秋之间,第二份比较有影响的“万言书”开始出现,文章的题目是《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仍然没有作者署名。
第二份“万言书”的主旨同第一份“万言书”一样,仍然在论证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这一次,作者关注的焦点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的国际形势。
文章认为,和平演变是主要威胁。当然,作者丝毫也没有忘记鞭挞私营经济和“一个正在形成的新的资产阶级”。在作者看来,这正是中国和平演变的基础。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第三份“万言书”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当今中国,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焦点就在于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文章要点如下:近年来,在不少报刊上频繁出现私有制优于公有制这样的宣传。对这些宣传绝不可轻视,因为它从思想深处动摇着人们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些私营企业是靠非法手段获得发展的,而绝非其本身比公有经济优越。
第三份“万言书”争论的焦点还是在“公”与“私”,争论的实质是改革的锋芒能不能指向所有制。
这个争论,经过3个“万言书”的挑战,从幕后到台前,从隐蔽到公开,愈演愈烈。
第四份“万言书”的题目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文章列举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六类言论,列举了“自由化分子”的名单以及发表过自由化言论的媒体名单,并且点了一大批有自由化言论的书籍。
随着4份“万言书”的相继出现,1997年初发生的另一件与私营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那就是某些人发动的对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的批判。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好的温州,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温州地处东南一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交通不便,国家投资甚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这一切,逼得温州人把自家古来的法宝“重视商业、自谋生路”的传统重新拾起来。“温州生意郎,挑担走四方”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的家庭企业就取代了“社队企业”迅速崛起。到1985年,温州全市个体户达13万户,家庭企业产值占到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私营性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又成了温州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此时,“温州模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温州的企业姓“资”不姓“社”、姓“私”不姓“公”。
在这种形势下,刚刚尝到非公有制经济甜头的温州商人乃至全国的私营企业主,都开始担心起来,他们担心中央的政策会再次变化。
于是,全国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们,开始一边经营,一边敏锐地观察着中央经济政策的动向。
此时,他们渴盼着中央再次为私营经济的发展,说句让他们放心的话。
P2-6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幺,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藉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儘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定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複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国小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幺,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藉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儘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定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複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国小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