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裕碑》,全称《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僕射渤海高公神道碑》。萧邺撰文, 柳公权书。碑镌立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僕射渤海高公神道碑》
- 简称:《高元裕碑》
- 年代: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
- 撰文:萧邺
- 书丹:柳公权
- 书体:楷书
简介
《高元裕碑》,萧邺撰文,柳公权书。碑镌立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
此碑旧在洛阳存古阁,解放后移洛阳文物工作队,1978年埋文物工作队地下,今为水泥道路覆盖。此为柳在洛阳留下唯一笔迹,异常珍贵。
康有为曰:“《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广艺舟双揖》)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关于高元裕
高元裕,字景圭,渤海人。祖甝。父集,官卑。元裕登进士第,本名允中,太和初,为侍御史,奏改元裕。累迁左司郎中。李宗闵作相,用为谏议大夫,寻改中书舍人。九年,宗闵得罪南迁,元裕出城饯送,为李训所怒,出为阆州刺史。时郑注入翰林,元裕草注制辞,言注以医药奉召亲,注怒。会送宗闵,乃贬之。训、注既诛,复征为谏议大夫。
关于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诚悬,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