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宋拓晋唐小楷十种

(2020-05-24 18:49:00) 百科综合

宋拓晋唐小楷十种

《宋拓晋唐小楷十种》是北京载道文化公司製作出版的古籍还原再造藏书,是国学书法艺术类典藏精品。

此册共收书帖十件,包括钟繇《宣示帖》与《还示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陶弘景《茅山帖》、欧阳询《尊胜陀罗尼咒》、褚遂良《度人经》、柳公权《护命经》,其中《护命经》出现两次。此本原为前后两册,前册之《宣示帖》《还示帖》《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小字麻姑仙坛记》《护命经》先后为鲍东方、伊秉绶、叶梦龙、吴荣光所藏,后册之《护命经》《茅山帖》《陀罗尼经》《度人经》则为清代南海叶梦龙旧藏,两册后来并归清代藏书家孔广陶所藏,遂合为一册,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归于裴景福。后流入日本,现藏日本宁乐美术馆。

基本介绍

  • 书名:宋拓晋唐小楷十种
  • 作者:东晋  王羲之、王献之,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  等人
  • 类别:国学书法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装帧:精装
  • 原本现藏地:日本宁乐美术馆

关于本书

中国对书法的鉴赏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420年)。在其后不久的梁代,开始出现对书迹的拓摹,而书法鉴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存的一些法书中仍可见到梁代鉴识家的印章。唐代贞观时期书法鉴赏达到繁荣时期,在当时人们所鉴赏法书包括以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为代表的魏晋小楷。正书中的小楷是鉴赏法书时首先被提及的,法书在最初之时本应是作者用墨所写的真迹,唐代贞观时期在宫廷之中还能够观赏到,而此后随着不断的拓写,真迹的原本大多散佚,后人又将拓本刻于木石之上而使其得以保存至今。但是唐摹本书法存世甚少,多被以刻为法帖的形式得以保存。宋代,淳化阁帖刊行,魏晋时人所作小楷多借其得以流传,而此后,阁帖的翻印以及单帖和家刻的小楷法帖皆有传世,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晋唐小楷。
人们对晋唐小楷的鉴赏原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帖,另一种是数种单帖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数在宋代以单帖的形式为人所欣赏,而诸位名家的题跋也大多在其着述之中流传了下来。《乐毅论》与《黄庭经》等着名的本子有无数的题跋传世,故而早已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同时,将单帖集成在一起以晋唐小楷数种一类的名字为标题的也不在少数。《宋拓晋唐小楷十种》收录了钟繇《宣示帖》与《还示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陶弘景《茅山帖》、欧阳询《尊胜陀罗尼咒》、褚遂良《度人经》、柳公权《护命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种。

关于楷书

楷书是由汉代的隶书逐步简化形成的,魏晋时期已基本定型。钟繇的书法通过王羲之的临本传世,而王羲之的书法则通过《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等与之相承接,在历史上作为传统名家的书法,以及正书、现今的楷书的典範为后世所推崇。唐代与此相对的楷书书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为代表,在书法领域处于正统地位的传统书法作品。在这些书法之中自然而然的传达了古人的风格,因而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在对这些书法进行鉴赏的历史之中,保存了大量多始于宋拓本的书法专家的鉴赏评价,而通过这些则能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趋势。

关于小楷

小楷是经常被运用于普通公文的实用性字型,而作为书法,在写经与墓誌之中也常可以见到小楷的佳作。作为晋唐小楷而被人们收集起来用作鉴赏的作品,首先从书写素材的角度,包括虽用小字书写,但却不是单纯的文书而是古代文章名篇的作品,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经典中用以放在手边拜读的那些。同时,这些书迹出自古来名家绝妙的笔法,也就是说,它们是被作为书法的经典集成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皆是自古以来顶级的书法家,此帖所收作品又都是它们历来被称道的书作。册帖的装帧可谓尽善尽美,完全製作成了可以放在书桌上品读,或是对其书法进行鉴赏的形式。

关于作者

钟繇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钟繇的书法作品,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太尉、太傅,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卒,謚曰成。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书法理论家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书画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王羲之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颜真卿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着名政治家、书法家,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创立“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陶弘景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陶弘景的书法作品。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撰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七卷,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梁武帝萧衍非常看重陶弘景的才能,几次请其出仕,均被拒绝,梁武帝只好写信请教,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参与了很多朝廷决策,被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謚贞白先生。

欧阳询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着《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因其“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而被誉为翰墨之冠。

褚遂良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褚遂良的书法作品。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柳公权

晋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有“颜筋柳骨”之说。其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着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

名句欣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
载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
蔬食布衣,小屋卑床,读诵经文,礼拜归依。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
方坛垂密叶,澈水渡朱鳞。杏林虽伏兽,芝田讵俟人。丹成方转石,炉变欲销银。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