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古城坐落于河北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倴”字,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一个用途,即用于称呼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倴城。倴城,是历史上滦州四大镇之一,因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负盛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滦南古城
- 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
- 占地面积:60公顷
- 开放时间:全天
地理位置
滦南古城位于唐山市滦南县,滦南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滦水之南,渤海之畔,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环京津都市圈交融地带,是唐山湾“四点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辖17个镇(其中柳赞镇由曹妃甸新区託管)、1个街道办事处、594个行政村(含柳赞镇5个村),总人口58.3万,农业人口49.7万。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滦南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设马城县,治所在今滦南县马城村,遗址尚存。这是滦南县境最早设定的县级建制。后经多次变更,于1963年恢复滦南县建置。县城倴城为京东四大名镇之一。
自然资源丰富。探明储量10亿吨的南堡大油田主体位于县域南部。铁矿资源探明储量20亿吨,远景储量40亿吨以上。通津河(北河)位于县城,主体水面达1.2平方公里,是北方县级城市中绝无仅有的大储量天然水体。
景观
滦南古城坐落于河北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倴”字,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一个用途,即用于称呼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倴城。倴城,是历史上滦州四大镇之一,因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负盛名。
关于这座历史古城,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永平府志》、《滦州志》均有如下记载:“倴城,在州(滦州,今滦县)南六十里,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今镇北遗址尚存。”《滦州志》闾芬沟考中还这样记载:“倴城为栖粮之所,渠帅那颜倴盏领之……城久圮,遗址尚存。城名倴者,以此为据。”1980年,滦南县人民银行基建时,在中大街与文化路交叉口西侧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七月为保护古城遗址而立的“共遵明禁”石碑,其碑文称:“倴城,无城也。而以城名,且命名皆有所取。考倴之义,别无所据,忆昔有那颜倴盏者,元将也,岂此地之得名欤,抑得之传闻……”从上述记载来看,倴城是因元将倴盏曾在此地屯粮集草而得名。
经考证,“那颜”,是蒙古语,汉语译为“官人”,是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倴盏”,是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儿,《元史》卷一一九有传,《金史》、《元史》均散见其人。生年不详,卒于1238年,蒙古许兀慎氏,博尔忽(成吉思汗母亲月伦氏的养子,当时号称四杰之一)的侄孙。自幼充成吉思汗宿卫,任火儿赤。占领金中都(今北京)后,任燕南大断事官。从元太宗攻金,下河东各州,破潼关,取陕州、洛阳等地,从围河中府。四年(1232年)围金汴京。又总帅各军围金哀宗于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灭金。留军镇守抚中原。八年,破宋光、息州。同年,受赐五户丝户于平阳,又得息州军民三千户。后驻兵河东,分置营幕于闻喜县东镇南山下。十年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死于军中。
倴盏为什幺要在倴城屯粮集草呢?这个问题要从倴城的地理位置谈起。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陆路交通十分落后,要解决大批物资的运输问题,必然要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倴城地处滦河下游,渤海岸边,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比较发达。据史籍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置马城县,以通水运。滦南县境内最早的马城县,就是为了加强水上运输管理而设定的,可见当时的水运是多幺重要。
谈到倴城,自然要联繫到古城。在今倴城镇北,通津河(亦称漩河,今称北河)南岸,巍然屹立着一座土城,高4.5~6.5米,城墙底宽20.6~25.8米,顶宽10~12.6米,南北长352.5米,东西宽368米,全城占地129720平方米。城墙用黄土夯成,内外无砖石,实体坚固,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依然如故,成为倴城的一道坚固的保护屏障。关于这座古城与倴城的关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南罗城,北古城,当中夹着个破倴城(如今破城变新城)”。对于古城,“共遵明禁”碑文这样记载:“此处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内,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坞,设重兵防守,盖一时重镇也。厥后,民居渐南,距古城半里许,即今所谓倴城者,夫其名为城也,其沿古城旧址而名之欤,抑古城之即为倴城,因迁其名于民居之所,而旧城特别以古名之欤。”由此可知,古城原来就是倴城。居民原来都在古城内居住,由于人口繁衍,地方狭窄,就逐渐向南迁移到今倴城所在地,倴城的名字也带到了新居住地,原城便称“古城”了。
倴城虽得名于元代,但它的形成要早的多。从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城内的地下遗存,多为秦汉以前的遗物。原来,在古城内,汉砖汉瓦残片遍地可见。1978年,在古城内北侧,发现战国时期燕国刀币数十枚。古城东北角,还发现很多汉代绳纹陶片和铜镞等。古城周围发现多处汉代古墓和遗址,如东距古城2公里有新立庄汉代古墓群;古城西千米内有滦南师範、石油库、粮食局3处汉墓;南距古城500米有西南街汉代古墓和陶井圈遗址。在这些古墓葬和遗址中,出土陶鸡、狗、猪、灶、瓮、扑满和汉半两、五铢钱等。
历史
商汤王十八世纪,封墨胎氏于孤竹。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县地属燕,仍为孤竹国。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31年),县地属燕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县地属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地属辽西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立卢绾为燕王,县地入燕,属辽西郡海阳县。
东汉,县地仍为辽西郡海阳县。
三国时期,县地入魏,属辽西郡海阳县。
晋置平州,县地属辽西郡海阳县。
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八年、北齐高洋天保元年(550年),新昌更名为卢龙,县地属卢龙。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置马城县,属平州。治所在今滦南县东北部的马城村,遗址尚存。这是滦南县境内最早设定的县级建制。
辽天赞二年(923年),置滦州永安军,属平州。滦州之名始此,马城属之。
金天会元年(1123年)夏六月,张珏以平州降宋,改马城为安城。天会二年(1124年)夏六月,金陷平州,安城复名为马城。
元至元五年(1268年),省马城入滦州及乐亭,县地属永平路滦州。
明代(1368—1644年),滦州属京师省永平府。县地属滦州。
清代(1644—1911年),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建置,将原京师省改为直隶省。县地属直隶省永平府滦州。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县地属直隶省津海道滦县。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津海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
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侵华日军签定《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1935年,殷汝耕在通县建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县地属滦榆区。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基本上是两种政权并存。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河北沦陷后,建立了伪政权,县地属冀东道尹公署滦县所辖。
随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逐渐建立,县境为晋察冀边区冀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结束后,滦县改称滦南县佐公署,驻地倴城,属冀东区行署第十三专署(冀东行政公署)。
1947年4月21日,滦南县佐公署改称滦南县政府。
1947年2月,国民党在倴城建立滦宁县,12月中旬,滦宁县政府逃到董各庄(今属宋道口镇)。1948年5月,又逃到滦县,被改编为河北省保全第五团。至此,滦宁县自然消亡。
1948年5月16日,十三军分区部队攻克国民党晏各庄据点,滦南县全境解放。
1949年1月底,河北省全境解放。3月7日,冀东区行政公署划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11日,冀东区行政公署恢复冀东行政公署名称。滦南县属第十二专属。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撤销行政公署,恢复河北省,建立唐山专署,滦南县为其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