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演员、导演、编剧、製片人。
1955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演个人第一部动作片《牧羊犬的攻击》。1959年,凭藉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四百击》获得第12届坎城电影节最佳导演。1966年,执导科幻片《华氏451度》,该片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1973年,执导剧情片《日以继夜》,该片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979年,执导爱情喜剧片《爱情狂奔》。1981年,凭藉爱情片《最后一班捷运》获得第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1983年,执导惊悚悬疑片《激烈的周日》,该片获得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巴黎附近去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弗朗索瓦·特吕弗
- 外文名:François Truffaut(法)
- 别名:法兰索瓦·杜鲁福;弗杭苏瓦楚浮
- 国籍:法国
- 星座:水瓶座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932年2月6日
- 逝世日期:1984年10月21日
- 职业:演员、导演、编剧、製片人
- 代表作品:四百击、日以继夜、最后一班捷运、零用钱
- 主要成就:第12届坎城电影节最佳导演
第3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第47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第6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
早年经历
15岁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先后从事过电焊工、记者等职业。1951年应徵入伍,复员后师从安德烈·巴赞,作为杂誌《艺术》的编辑和撰稿人,并开始在《电影手册》上发表电影评论。
演艺经历
1953年,21岁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这个职位主要是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
1955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演个人第一部动作片《牧羊犬的攻击》。1958年,执导个人首部喜剧短片《顽皮鬼》。
1959年,自编自导自演剧情片《四百击》,他则凭藉该片获得第12届坎城电影节最佳导演、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960年,执导爱情惊悚片《枪击钢琴师》,该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
1964年,执导由让·德赛利、弗朗索瓦·德纳芙联合主演的剧情片《柔肤》,该片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获得第17届坎城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1966年,执导由朱莉·克里斯蒂等人主改编自雷·布莱德伯瑞同名小说的科幻片《华氏451度》,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1968年,执导由让-皮埃尔·利奥德、德菲因·塞里格合作主演的爱情片《偷吻》,该片是特吕弗“安托万系列”的第三部,获得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同年,执导改编自艾瑞许同名小说的剧情片《黑衣新娘》,该片由克劳德·里奇、查尔斯·丹纳合作主演。
1969年,执导由凯瑟琳·德纳芙、让-保罗·贝尔蒙多合作主演的爱情片《骗婚记》。1970年,执导由让-皮埃尔·利奥德主演的喜剧片《床笫风云》。同年,自导自演根据18世纪法国的一宗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情片《野孩子》。
1972年,执导围绕两条线索展开的喜剧片《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1973年,执导剧情片《日以继夜》,该片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弗朗索瓦·特吕弗凭藉此片获得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1975年,执导由伊莎贝尔·阿佳妮、布鲁斯·罗宾逊合作主演的剧情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他则凭藉该片获得第1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提名。1977年,执导爱情喜剧片《痴男怨女》,该片由查尔斯·登纳、布丽吉特·佛西合作主演,获得第2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1978年,自导自演根据亨利·詹姆斯作品改编的剧情片《绿屋》。1979年,执导由让-皮埃尔·利奥德、玛丽-弗朗丝·皮西尔等人主演爱情喜剧片《爱情狂奔》,该片获得第2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1980年,执导爱情片《最后一班捷运》,该片由凯瑟琳·德纳芙、杰拉尔·德帕迪约、保利特·达波斯特联袂主演,展现了巴黎在二次世界大战沦陷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获得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弗朗索瓦·特吕弗凭藉此片获得第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同年,获得义大利电影大卫奖卢奇诺·维斯康蒂奖。
1981年,执导由杰拉尔·德帕迪约、芬妮·阿尔丹执导的爱情片《隔墙花》。1983年,执导改编自美国侦探小说的惊悚悬疑片《激烈的周日》,该片融合了惊悚罪案和幽默讽刺的形式,获得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个人生活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母亲是珍妮·德·蒙弗兰德,随继父姓;他一出生交由奶妈抚养,并住到外婆家。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巴黎附近去世。
主要作品
导演电影
时间 | 姓名 | 类型 |
---|---|---|
1983年 | 《情杀案中案》 | 电影 |
1981年 | 《隔墙花》 | 电影 |
1980年 | 《最后一班捷运》 | 电影 |
1979年 | 《爱情狂奔》 | 电影 |
1978年 | 《绿屋》 | 电影 |
1977年 | 《痴男怨女》 | 电影 |
1976年 | 《零用钱》 | 电影 |
1975年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 电影 |
1973年 | 《日以继夜》 | 电影 |
1972年 | 《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 | 电影 |
1970年 | 《床笫风云》 | 电影 |
1970年 | 《野孩子》 | 电影 |
1969年 | 《骗婚记》 | 电影 |
1968年 | 《偷吻》 | 电影 |
1968年 | 《黑衣新娘》 | 电影 |
1966年 | 《华氏451度》 | 电影 |
1964年 | 《柔肤》 | 电影 |
1962年 | 《朱尔与吉姆》 | 电影 |
1962年 | 《二十岁的爱情》 | 电影 |
1962年 | 《安托万和柯莱特》 | 电影 |
1961年 | 《水的故事》 | 电影 |
1960年 | 《枪击钢琴师》 | 电影 |
1959年 | 《四百击》 | 电影 |
1957年 | 《顽皮鬼》 | 电影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88年 | 《小女贼》 | 电影 |
1983年 | 《情杀案中案》 | 电影 |
1983年 | 《断了气》 | 电影 |
1983年 | 《男生爱女人》 | 电影 |
1981年 | 《隔墙花》 | 电影 |
1980年 | 《最后一班捷运》 | 电影 |
1979年 | 《爱情狂奔》 | 电影 |
1978年 | 《绿屋》 | 电影 |
1977年 | 《痴男怨女》 | 电影 |
1976年 | 《零用钱》 | 电影 |
1975年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 电影 |
1973年 | 《日以继夜》 | 电影 |
1972年 | 《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 | 电影 |
1970年 | 《床笫风云》 | 电影 |
1970年 | 《野孩子》 | 电影 |
1969年 | 《骗婚记》 | 电影 |
1968年 | 《偷吻》 | 电影 |
1968年 | 《黑衣新娘》 | 电影 |
1966年 | 《华氏451度》 | 电影 |
1964年 | 《柔肤》 | 电影 |
1962年 | 《朱尔与吉姆》 | 电影 |
1962年 | 《二十岁的爱情》 | 电影 |
1961年 | 《水的故事》 | 电影 |
1960年 | 《筋疲力尽》 | 电影 |
1960年 | 《枪击钢琴师》 | 电影 |
1959年 | 《四百击》 | 电影 |
1958年 | 《疲劳的人》 | 电影 |
1957年 | 《顽皮鬼》 | 电影 |
参演电影
- 1978绿屋饰 Julien Davenne
- 1977第三类接触饰 Claude Lacombe
- 1976零用钱饰 Martine's Father
- 1975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饰 Officer
- 1973日以继夜饰 director Ferrand
- 1972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饰 Un journaliste
- 1970床笫风云饰 Marchand de journeaux
- 1964柔肤饰 Le pompiste
- 1960Tire-au-flanc饰 Le taulard
- 1959四百击饰 Man in Funfair
- 1956牧羊犬的攻击饰 Un invité à la fête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81 | 第53届 | 最佳外语片 | 最后一班捷运 | 提名 |
1975 | 第47届 | 最佳导演 | 日以继夜 | 提名 |
1975 | 第47届 | 最佳原创剧本 | 日以继夜 | 提名 |
1974 | 第46届 | 最佳外语片 | 日以继夜 | 获奖 |
1969 | 第41届 | 最佳外语片 | 偷吻 | 提名 |
1960 | 第32届 | 最佳原创剧本 | 四百击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64 | 第17届 | 金棕榈奖 | 柔肤 | 提名 |
1959 | 第12届 | 最佳导演 | 四百击 | 获奖 |
1959 | 第12届 | 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 | 四百击 | 获奖 |
1959 | 第12届 | 金棕榈奖 | 四百击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9 | 第29届 | 金熊奖 | 狂奔 | 提名 |
1976 | 第26届 | 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 | 零用钱 | 获奖 |
1976 | 第26届 | 《柏林早报》读者评审团奖 | 零用钱 | 获奖 |
1976 | 第26届 | 金熊奖 | 零用钱 | 提名 |
1976 | 第26届 | 金熊奖 | 痴男怨女 | 提名 |
1962 | 第12届 | 金熊奖 | 二十岁的爱情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66 | 第31届 | 金狮奖 | 华氏451度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84 | 第37届 | 最佳外语片 | 情杀案中案 | 提名 |
1979 | 第32届 | 最佳男配角 | 第三类接触 | 提名 |
1974 | 第27届 | 最佳导演 | 日以继夜 | 获奖 |
1961 | 第14届 | 最佳影片 | 四百击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89 | 第14届 | 最佳剧本 | 小女贼 | 提名 |
1984 | 第9届 | 最佳导演 | 情杀案中案 | 提名 |
1981 | 第6届 | 最佳影片 | 最后一班捷运 | 获奖 |
1981 | 第6届 | 最佳导演 | 最后一班捷运 | 获奖 |
1981 | 第6届 | 最佳剧本 | 最后一班捷运 | 获奖 |
1976 | 第1届 | 最佳导演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 提名 |
人物评价
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腾讯网评)。
弗朗索瓦·特吕弗与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深受巴赞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义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徵。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电影观念,否定传统道德,将古典叙述形式与艺术电影的叙述形式融为一体,对于当代世界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吕弗在他25年的影像生涯里,一直沿着巴赞引领的道路实施自己的计画,发挥自己的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诚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新浪娱乐评)。
作为一名杰出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与思考者,特吕弗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将平常写作和拍片时手写的注释、草图、草稿,不同形态的剧本、工作计画、行政单据、书信、图书剪页及评注等,悉数珍存起来,较完好地体现了其艺术人生细緻谨慎的一面,方便了后人深入地研究其电影生命。其经常面对媒体採访,或应邀撰文发表,对于这些,他时常认真收集、重新翻阅,以便后来加以修改与润饰加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不满足曾经的成就,即便是从前为人们叫好叫座的影片,他也会于若干年后,怀握谦虚冷静的态度承认失败与错误。他以此作为欢欣与自由,寻求超越,与大多荣膺殊荣便沾沾自喜、拒绝质疑的明星大腕们,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央视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