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三墩汉港

(2019-07-13 14:23:45) 百科综合

三墩汉港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广东徐闻县“三墩汉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三墩汉港
  • 地理位置: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南山镇
  • 景点级别:文物遗址
  • 着名景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南山镇境内“三墩汉港”是镇内重要的文物遗址,甚至是雷州半岛最精緻的一张文化标籤,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一名自1898年法国沙婉提出后,迅速获得人们的认可,它与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等共同构建成古代中国与外界进行文化、物质、制度交流的体系。

历史

“三墩汉港”就位于南山镇,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实际上,该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丘陵地貌,临海高崖海拨10余米,有那乾溪自北向南流入大海,附近有二桥、南湾、仕尾等村落和南山港、港头港、毛练港、华丰港等港口。港湾外有三个小岛:头墩、二墩、三墩,合称三墩。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古风依然,除随处可见由远古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大小各异的玄武石、奇美的滩岸、古老的港湾外,还有渔船、红树林、荷塘、绿洲、椰林、长堤、石桥,还有石砌的茅屋、古老的土地公石,而年代久远、最具历史价值的要数从古港滩挖起的汉砖汉瓦,还有遗存于港湾高处的汉港巨型古灯塔石座、上马凳,这些遗物、遗址成就了它最珍贵的历史底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首先提出“丝绸之路”一词,誉之中西交流活动,此时的丝绸之路主要指西北的陆上。1898年法国学者沙婉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之语,誉之中国通过海上与外面世界相交流的活动。至迟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通过海上与东南亚地区进行贸易、交流。《汉书》卷28下中的《地理志》中有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都甘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稟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蓬风波。” 对于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目前学界无定论,但徐闻三墩汉港,仍为始发港之一,仍获得诸多学者之认可。所谓始发港,就是商人出海贸易的起航港口。
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地·阕卷逸文》卷三:“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彦曰:欲拨贫,诣徐闻。”[1]此文献除了上述《汉书·地理志》外,是另一则重要的记载徐闻作为起航港口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从地理位置分析,“三墩汉港”地望也颇具良港的条件。“距离唐代徐闻县治(今麻鞋村)南约3.5公里,即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滘尾湾。湾东的岬角被选作为大陆通往海南岛的粤海铁路的火车轮渡码头。该码头西侧有一个小海湾。
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条东西向海堤将小海湾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现在是一片南北约2.5公里、东西约1.5公里的塱地,其间生长着红树林等近岸植物。现在还可以看到从这塱地北缘山后逶迤南来的白水河,越往南水面越阔。南面临琼州海峡,近岸水域仍较深,经常停泊着一些较大的渔船。再远则可望见三个小洲,即清宣统《徐闻县誌》中所说的‘前临海,峙三墩’。就地理景观而言,完全具备良港的条件。”[2]。
西汉时期航海技术并非非常高超,故航海港口,往往应是建在连线海岸线的内河口上,或靠近内河的避风港口,一则取淡水容易,二则保护船只等免受海浪之冲击。三墩遗址显示此特徵。此外在1993年至2001年间,先后多次在三墩一带的二桥、仕尾村发现大範围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大量有文字的绳纹乳钉纹板瓦、简瓦和陶器,有文字的“宜官”、“帝君百石”、“曲目”等印纹砖以及琥珀、玛瑙、水晶、琉璃等海外物产。
正是由于文献所载与地上之物等核心史料具备的基础,2001年“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讨会上,包括黄伟宗、司徒尚纪、黄启臣等内的专家学者以签名形式下了如下结论:“1、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朝廷派遣的使者从徐闻、合浦启航。这是史籍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据有关史料,徐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而后至齐永明中的六百余年间均为郡县之治,治所在现徐闻县西南。
2、通过对徐闻县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的汉代生活遗址的考察,以及根据已有考古研究成果,可以认定,该遗址属汉代,年代跨度为西汉到东汉,出土遗物有较高规格的建筑材料,在当时来说,属官署性质。又据遗物出土地点地理形势,符合城镇和港口选址、布局条件。可见此地应为汉代徐闻县治和徐闻港所在地。
3、从遗址的附近华丰、海港、港头、那乾、麻练村汉代墓葬群出土文物来分析,反映了汉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会习俗,说明了当地有相当数量的居民,聚落达到一定规模,亦有一定等级的职官,这对确定徐闻治所、港口有力的佐证。综上所述,汉徐闻港在今徐闻县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的半岛形岬角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遗址之一。而附近的二桥、南湾、仕尾也应是汉徐闻县治所在。”

文物遗址

目前遗址内文物遗址还有“生活区遗址”及“墓葬区遗址”。汉代古港生活遗址区,位于二桥、南湾村中东部至仕尾村北,呈不条状分布,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区内的“龙泉古井”,估计是航海前取人们取淡水之用。清宣统三年《徐闻县誌·舆地誌》记:“龙泉淡井,县西南三十里,讨网村即旧县地,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井号龙泉,天旱祈雨取此勺水,甘雨立至。”区内另一遗物“侯官神座”,估计来源于汉代。唐代李吉甫言:“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拨贫,诣徐闻。’”唐时採用道-府-县三级行政区划,是以府州一级统县政区之格局。在雷州半岛设立雷州府。有学者言“西汉王朝意识到徐闻对控制海南岛和有效管辖交趾、九真、日南的重要地位,故在此设‘候官’。此处的‘候官’并非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而是郡都尉府所属的下一级组织或官署。这里的都尉系统与西北边郡相比,可能只是没有屯田系统,但应该具有候望、屯兵、军需、交通等系统的职能。这里的军需形势远远没有西北郡那样紧张,利用候官的仓库,囤积货物,进行贸易,是完全可能的。这也是候官军需职能的延伸。”而神座,又称上马凳,原为一天然巨石雕成,七十年代被毁,民间视为神物,现重新恢复原貌,供人观瞻。生活区的“八卦航标灯座”,位于仕尾岭高崖上,临海湾不足10米。该座以一天然巨石雕琢而成,呈八角形,径2米,深40厘米,八角均饰八卦纹,为典型的汉唐代导航灯座。
汉代墓葬区位于二桥、南湾村后东岗岭至那乾村,主要是单室券顶墓室和土坑墓,出土“宜官”、“帝君百石”、“曲目”印文砖、各式印纹陶、陶牛、陶井和铜鼎、铜等。遗址内发现有大量墓葬遗蹟、20个灰坑、房屋遗址四个、水井1个、烧土面及柱洞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