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跟大家学书法丛书: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讲述了赵孟頫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遂以书名天下。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此书不但可以教人们学书法的技能生巧,还可以教人们懂得诗,画里的含义?
图书目录
元人冠冕——赵孟頫
仕隐两难的传奇人生
青少年时期
初仕元廷和总管济南府时期
休病江南时期
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期
再次任职京城时期
晚年居家时期
正确评价赵孟頫的仕元为官
多才多艺的赵孟頫
诗词
绘画
音乐
文物鉴定和收藏
篆刻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博採众长,自成一体
“赵体”的艺术特点
“赵体”的深远影响
赵孟頫书法作品鉴赏
《汉汲黯传》
《洛神赋》
《道德经》
《妙严寺记》
《仇锷墓碑铭》
《酒德颂》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归去来兮辞并序》
前、后《赤壁赋》
《闲居赋》
《吴兴赋》
《昔寻李愿诗卷》
归去来兮辞并序
感兴诗并序
仕隐两难的传奇人生
青少年时期
初仕元廷和总管济南府时期
休病江南时期
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期
再次任职京城时期
晚年居家时期
正确评价赵孟頫的仕元为官
多才多艺的赵孟頫
诗词
绘画
音乐
文物鉴定和收藏
篆刻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博採众长,自成一体
“赵体”的艺术特点
“赵体”的深远影响
赵孟頫书法作品鉴赏
《汉汲黯传》
《洛神赋》
《道德经》
《妙严寺记》
《仇锷墓碑铭》
《酒德颂》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归去来兮辞并序》
前、后《赤壁赋》
《闲居赋》
《吴兴赋》
《昔寻李愿诗卷》
归去来兮辞并序
感兴诗并序
序言
书法,为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欲写书法者,不可不稍识汉字的字型与书体的异同及其变迁。
字型,系从文字学角度指构造符合共同原则、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文字。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据“六书”的原则组字造型,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之后,汉字则脱离“六书”而成为单纯的文字元号,属于今文字。
书体,一般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指人们书写的文字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具有某一风格并能自成系统者,如真、行、草、隶、篆等书体。另外,书体在唐以后,也兼指某一书家的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欧体等。书体是随着字型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由繁就简的发展过程。在古文字系统中,往往一种字型就是一种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其风格虽因人、因时而异,但尚未形成书法意义上独立的书体,字型与书体难以截然划分。秦、汉之后,字型基本稳定而书体蓬勃发展,二者日益分离,书体遂有三体书、四体书、五体书、九体书、十体书乃至五十六体书、百体书等等,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过人们的筛选,有些书体逐渐被淘汰而湮灭,有一些书体则因便于书写或受人喜爱而继有发展,真、行、草、隶、篆等“五体书”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套用的书体,其中尤以行书套用的範围最广。
行书,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刘德升。晋卫恆曾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唐张怀璀为行书定义说:“不真不草,是日行书。”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其区别正如清刘熙载所说:“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由于行书“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清宋曹语),故其套用极广而为有志于书法者所不可不习。为此,特辑印历代名书法家行书字帖一套,以应习行书者临摹、观赏之需。
本册辑印赵孟頫行书两种:《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兴诗并序》。
赵孟頫(1254-1322年),宋、元时代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后裔。元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集贤直学士。元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孟頫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遂以书名天下。元杨载在《翰林学士赵公状》中说:“公性喜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元鲜于枢则誉“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
《归去来兮辞并序》,此卷行书,书风清新妙丽,兼有《兰序》《圣教》两序法度,应是赵孟頫五十岁以后之作。
《感兴诗并序》,此卷行书,风格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仿佛,不啻为姊妹篇。
编者
字型,系从文字学角度指构造符合共同原则、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文字。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据“六书”的原则组字造型,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之后,汉字则脱离“六书”而成为单纯的文字元号,属于今文字。
书体,一般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指人们书写的文字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具有某一风格并能自成系统者,如真、行、草、隶、篆等书体。另外,书体在唐以后,也兼指某一书家的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欧体等。书体是随着字型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由繁就简的发展过程。在古文字系统中,往往一种字型就是一种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其风格虽因人、因时而异,但尚未形成书法意义上独立的书体,字型与书体难以截然划分。秦、汉之后,字型基本稳定而书体蓬勃发展,二者日益分离,书体遂有三体书、四体书、五体书、九体书、十体书乃至五十六体书、百体书等等,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过人们的筛选,有些书体逐渐被淘汰而湮灭,有一些书体则因便于书写或受人喜爱而继有发展,真、行、草、隶、篆等“五体书”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套用的书体,其中尤以行书套用的範围最广。
行书,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刘德升。晋卫恆曾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唐张怀璀为行书定义说:“不真不草,是日行书。”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其区别正如清刘熙载所说:“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由于行书“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清宋曹语),故其套用极广而为有志于书法者所不可不习。为此,特辑印历代名书法家行书字帖一套,以应习行书者临摹、观赏之需。
本册辑印赵孟頫行书两种:《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兴诗并序》。
赵孟頫(1254-1322年),宋、元时代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后裔。元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集贤直学士。元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孟頫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遂以书名天下。元杨载在《翰林学士赵公状》中说:“公性喜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元鲜于枢则誉“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
《归去来兮辞并序》,此卷行书,书风清新妙丽,兼有《兰序》《圣教》两序法度,应是赵孟頫五十岁以后之作。
《感兴诗并序》,此卷行书,风格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仿佛,不啻为姊妹篇。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