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2020-06-18 08:36:21) 百科综合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前者作于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迴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基本介绍

  • 书名:苏轼·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 作者:黄斌 编着
  • ISBN:9787533016074
  • 页数:43
  • 定价:12.0
  •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3
  • 装帧:16开本平装
  • 副标题:古代名家碑帖临池赏析丛书

内容介绍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于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迴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着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讚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讚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