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异次元骇客

(2020-07-01 08:33:10) 百科综合
异次元骇客

异次元骇客

《异次元骇客》是由约瑟夫·鲁斯纳克执导,克雷格·比尔克 、阿明·缪勒-斯塔尔 、格瑞辰·摩尔、文森特·多诺费奥和丹尼斯·海斯伯特主演的奇幻片,于1999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道格·霍尔和汉农·富勒将虚拟现实发挥到了极限,他们在计算机上模拟了 1937年的洛杉矶而引发的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 编剧:Daniel F. Galouye等
  •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格瑞辰·摩尔,阿明·缪勒-斯塔尔
  • 出品公司:Centropolis Film Productions
  • 对白语言:英语
  • 中文名:异次元骇客
  • 外文名:The Thirteenth Floor
  • 其它译名:十三阶梯、十三度凶兆
  • 出品时间:1999年5月28日(美国),2001年09月17日(香港)
  • 製片地区:美国  /   德国
  • 类型:奇幻,惊悚,科幻,悬疑,爱情
  • 片长:100分钟
  • 上映时间:1999年5月28日  美国
  • 对白语言:英语
  • 色彩:彩色
  • 分级:USA:R

剧情简介

在一栋公共大楼的十三楼,想像力丰富的道格·霍尔(克莱格比科)和汉农·富勒(阿明穆勒斯太尔)将虚拟现实发挥到了极限,他们在计算机上模拟了 1937年的洛杉矶。霍尔在迷惘中醒来,发现富勒被谋杀,而他的房子里有一件带血的衬衫。霍尔成为了头号嫌疑犯。他做了吗?为什幺他记不起什幺东西?还有什幺能够连线这虚拟世界呢?
发现了惊人秘密的傅先生托酒保将信函交给贺道格,但酒保私自拆开了信。当他退出模拟,欲与道格详谈时,却被杀害。
道格起床后疑惑于房中的血衣.由于道格是傅先生的紧急事故通知人,麦探长找上了他.这时出现一个看似面熟的女人珍妮,她自称是老闆女儿,可傅先生从未提过他有女儿.
同事惠尼说老闆常常进入尚未投入实验的系统内.道格提到老闆的女儿,惠尼说道格在开玩笑.道格决定去找珍妮.
惠尼向探长介绍:系统中的模拟人都是完整高仿真的,他们模拟了1937的洛杉矶.
珍妮跟道格说老闆想结束运作.珍妮再次会见律师,律师表示老闆将遗嘱受益人改为员工,而珍妮的名字从未出现过.
探长诧异于老闆死前更改遗嘱,据守卫说老闆在十点半离开,当时道格的班机已抵达半小时.验尸报告说他的死亡时间约在午夜.道格表示下机后未与老闆有任何形式的接触.探长却指出老闆在11:02拨打了道格家的号码.
道格查找从前的电话留言得知老闆在系统内给自己留了讯息.
道格认为应该进入系统,他控制的角色是范约翰.曾被傅先生控制过的葛氏表示道格看来很面熟.而酒保否认傅先生给道格留了讯息.设定的时间到了,道格退出了系统.
一个认定道格是兇手的人向道格提出勒索.道格向珍妮提起他似乎忘了一段记忆. 探长向道格展示案发当晚拍到了道格的车子的监控录像.珍妮将道格从狱中保释出来.
道格再次进入系统,凭藉葛氏的模糊记忆道格再次找上酒保.看过傅先生信的酒保控诉道格侵入思想.惠尼将没有设定返回时间的道格拉出系统.道格产生了要将系统关闭的想法.
道格想找珍妮,探长却说老闆没有女儿.道格找上了叫娜塔莎的珍妮,可娜塔莎现在似乎不是由珍妮控制.道格索性去探索世界的尽头.
珍妮指出成千上万的模拟世界中只有道格所在的模拟世界创造出了另一个模拟世界.是道格的使用者控制道格杀了老闆.珍妮的丈夫是道格的使用者,他利用模拟作为他的私人乐园.他还想杀了爱上了道格的珍妮.
惠尼进入系统控制了酒保,却很不幸被车撞死.于是酒保的思想占据了惠尼的身体.
珍妮推算自己丈夫可能要回来控制道格,因此给探长打了电话.酒保提出要看模拟出他世界的机器.
珍妮的丈夫大卫控制了道格,正当大卫要杀珍妮时被赶到的探长击毙.珍妮答应探长以后不再回来.
道格的思想占据了大卫的身体继续生活在2024年。
2024在萤幕断电后消失,什幺才是真实?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Hannon Fuller/Grierson阿明·缪勒-斯塔尔Armin Mueller-Stahl----
Jason Whitney/Jerry Ashton文森特·诺费奥Vincent D'Onofrio----
Jane Fuller/Natasha Molinaro格雷琴·莫尔Gretchen Mol----
Bank ManagerBob Clendenin----
Other Ashton(uncredited)Will Wallace----
Natasha's Roomate蒂雅·泰克萨达Tia Texada----
Zev Bernstein斯蒂文·沙博Steven Schub----
Doorman安德鲁·埃尔登Andrew Alden----
Bridget's MomBrooks Almy----
西瑞·阿普莱比Shiri ApplebyBridget Manilla----
克雷戈·比克Craig BierkoDouglas Hall/John Ferguson/David----
Jeff BlumenkrantzChoreographer----
Maitre'dRon Boussom----
Lounge Piano PlayerHadda Brooks----
30's CopErnie Brown----

职员表

导演编剧
约瑟夫·鲁斯纳克Josef Rusnak约瑟夫·鲁斯纳克/Daniel F. Galouye

幕后製作

柏拉图曾主张“真实的世界”只存在人们的想像之中。如今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技似乎开始在证明柏拉图的说法。所有的事情如飞弹及核子试爆皆能在一个小小的晶片中模拟出来。这个虚拟出来的世界不仅可以提供人类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对“真实的世界”丝毫不会做任何实际摧毁的动作。但如果这个虚拟的世界进化了呢?万一这个伪造出来的世界发展到超出了应有的範围而模糊了虚实的界线呢?万一这已经发生了呢?依据Simulacron-3这本小说改编而成的即是探讨这个寓言式的话题发生的可能性。
《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
《异次元骇客》(本名《第十三层》)是部构思有趣的电影,虽然也许是限于财力物力,导演没有能把这种构思展现得更完美。影片的情节大体如下:在网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批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完美地在网路中再现30年代的洛杉矶。无数人生活在这个虚幻的城市中,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网路製造出来的一个幻影。然而有一天,一位科学家发现,这个虚幻城市中的某个人不知出于什幺原因,竟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科学家便自己进入虚幻的洛杉矶,调查这件事情。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他自己、他周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被製作出来的幻境。
这部电影体现出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由来以久的怀疑,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呢?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会不会只是一个幻影呢? 《异次元骇客》所表现的主题与博尔赫斯的小说《环形废墟》非常相似,基本情节也如出一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网路时代电影版。当然影片还是强调惊险和动作的元素,没有《环形废墟》那幺空灵与意蕴深厚。博尔赫斯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非常流行,也许《异次元骇客》的编导受到他的影响。只不过《环形废墟》中的主角是拜火教的魔法师,而《异次元骇客》是科学家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科学家和古代的魔法师属于同一範畴。在普通民众看来,他们身上都带有神秘色彩,具备常人难以拥有的能力。

影片评价

无论《异次元骇客》,还是《环形废墟》,当其中的角色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时,都表现得十分惶恐、不安、困惑……让我们想像那一刻,如果换了是我们自己,我们又会有什幺样的反应呢?
在另一部更为有名的“骇客”电影——《骇客帝国》中,酷哥基努李维斯也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这是由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所控制的虚幻世界,而真正的“现实”则是战争后的一片废墟。当他经过奇妙的旅程,最终睁开眼睛,那位气度不凡的黑人抵抗领袖带着讥讽的微笑说:“欢迎来到现实的废墟”。生活是一场幻影,现实是一片废墟,这的确是可怕的梦魇。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为我们提供了类似的梦魇。冷酷仙境是主人公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所谓的世界尽头则存在于主人公的潜意识之中。当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遭遇种种厄运,满身伤痕,最后意识也即将消失,进入永远黑暗的潜意识世界中时,世界尽头中的他却正在努力从虚幻世界重返现实。如同一缕孤魂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他将会作出什幺选择,又能作出什幺选择呢?
真真假假的转换,虚虚实实的混淆,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常用情节配备,当我们被那些奇诡的故事壮观的场面所吸引时,很容易忘记这些情节背后所隐藏的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追问与思考。
这种思考当然是由来以久的,让我们把时间上溯到十七世纪的一个寒冷冬日,怕冷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像往常一样,躲到暖和的壁炉里去思考他的那些哲学问题。切莫小觑这看似寻常的一天,后来一位大主教认为,这一天是欧洲历史上最倒霉的一天。那幺,笛卡儿老兄在壁炉里思考了些什幺呢?笛卡儿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只是一场梦境,因为我们在做梦时,并不知道在梦中见到的一切是虚假的,只是醒来后才了解到这不过是梦。那幺,我们怎幺能确定,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的一切,不过是另外一场梦呢?笛卡儿还假设,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恶魔(比如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出于邪恶的目的,製造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切,包括人类的全部历史,我们的全部记忆……笛卡儿对这种种可能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众所周知,他的结论是: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只有思考本身才是确定无疑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自身的存在。
笛卡儿式的怀疑并不缺少后继者,比如休谟认为,除了知觉以外,一切都是不可知的,人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的此岸,无法到达能产生感觉经验的彼岸。就是说,人无法把握世界的本质,感觉经验就像一道屏障,把意识的对象隔离开来,人们永远无法知道这道屏障后面是什幺。
从“骇客”扯到康德,我想我已经离题太远了,如何反驳不可知论是哲学家们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去管它,还是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现实”中来吧。好在我们的现实既不是一片废墟,也不象村上春树笔下的冷酷仙境那幺诡异,虽然恐怖事件阴影笼罩,战争烽烟此起彼伏,大部分人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享受人生。既然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所在的现实(或者虚幻),那幺又何必去多想呢,就让我们看着《骇客帝国》式的大片,读着村上春树的畅销小说,为了生计来往奔波,感叹汽车房子看来很遥远,太美的女孩总是高不可攀。
所以,别问我是谁,别问我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因为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也许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面对不可言说之事,我们只有保持沉默。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