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教材:汉语(下编)》属通论性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现代汉语理论,下编讲古代汉语理论;既可供全日制高校国小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成人高校有关专业和在职中国小教师进修提高使用。这部教材是集体劳动的产物。
基本介绍
- 书名: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教材:汉语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350页
- 开本:32
- 品牌: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马景侖
- 出版日期:2000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5034800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教材:汉语(下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 文字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一、汉字的特点
二、汉字的产生过程
三、汉字结构的发展简况
四、汉字形体的发展简况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
一、“六书”的名称和功用
二、“六书”的定义及其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偏旁、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一、偏旁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二、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三、常用的汉字造字部首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宇
一、假借字
二、古今字
三、异体字
四、繁简字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 辞彙
第一节 古汉语辞彙的基本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二、语义上的特点
三、辞彙系统发展的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三、词的假借义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同源词
一、同源词的涵义
二、同源词构成的条件
三、同源词的分类
四、探究同源词的意义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同义词及其形成
二、同义词的辨析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词义的演变
一、古今词义的比较
二、词义的演变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词语的训释
一、训诂的涵义
二、词语训释的常用术语
三、词语训释的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二、名词的活用
三、动词的活用
四、形容词的活用
五、代词和数词的活用
六、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五、辅助性代词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副词
一、程度副词
二、範围副词
三、时间副词
四、情态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七、指代性副词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语气词和叹词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古汉语的特殊语序
一、谓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语序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
二、被动句的表示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和部分术语
一、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二、音韵学的研究资料
三、部分音韵学术语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古代的注音方式和韵书、韵图
一、古代的注音方式
二、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二、中古的韵母系统
三、中古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上古的语音系统
一、上古的声母系统
二、上古的韵母系统
三、上古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近代的语音系统
一、近代的声母系统
二、近代的韵母系统
三、近代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近体诗的格律
一、古体诗(古诗)的範围和写作特点
二、近体诗的範围
三、近体诗的字数和句数
四、近体诗的押韵
五、近体诗的平仄
六、近体诗的对仗
複习思考题
……
第六章 修辞、标点、翻译和常用工具书
后记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 文字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一、汉字的特点
二、汉字的产生过程
三、汉字结构的发展简况
四、汉字形体的发展简况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
一、“六书”的名称和功用
二、“六书”的定义及其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偏旁、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一、偏旁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二、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係
三、常用的汉字造字部首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宇
一、假借字
二、古今字
三、异体字
四、繁简字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 辞彙
第一节 古汉语辞彙的基本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二、语义上的特点
三、辞彙系统发展的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三、词的假借义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同源词
一、同源词的涵义
二、同源词构成的条件
三、同源词的分类
四、探究同源词的意义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同义词及其形成
二、同义词的辨析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词义的演变
一、古今词义的比较
二、词义的演变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词语的训释
一、训诂的涵义
二、词语训释的常用术语
三、词语训释的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二、名词的活用
三、动词的活用
四、形容词的活用
五、代词和数词的活用
六、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五、辅助性代词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副词
一、程度副词
二、範围副词
三、时间副词
四、情态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七、指代性副词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语气词和叹词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古汉语的特殊语序
一、谓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语序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
二、被动句的表示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和部分术语
一、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二、音韵学的研究资料
三、部分音韵学术语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古代的注音方式和韵书、韵图
一、古代的注音方式
二、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二、中古的韵母系统
三、中古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上古的语音系统
一、上古的声母系统
二、上古的韵母系统
三、上古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近代的语音系统
一、近代的声母系统
二、近代的韵母系统
三、近代的声调系统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近体诗的格律
一、古体诗(古诗)的範围和写作特点
二、近体诗的範围
三、近体诗的字数和句数
四、近体诗的押韵
五、近体诗的平仄
六、近体诗的对仗
複习思考题
……
第六章 修辞、标点、翻译和常用工具书
后记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教材:汉语(上编)》编辑推荐: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师範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基本设计,江苏省教委于1998年9月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20余门必修、选修课程的38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这部《高等学校国小教育专业教材:汉语(上编)》教材,就是其中的一本。这部教材属通论性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现代汉语理论,下编讲古代汉语理论;既可供全日制高校国小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成人高校有关专业和在职中国小教师进修提高使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语言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国语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四、现代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五、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二、语音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三、记录汉语语音的符号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分类
二、声母的发音
三、声母辨正
複习思考题
(附录一)z和zh、c和ch、s和sh声母字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二)n和l声母宇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三)f和h声母字对照辨音字表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分类
二、韵母的发音
三、韵母辨正
四、押韵
複习思考题
(附录四)en和eng、in和ing韵母字辨音字表
(附录五) uen、ueng、onq韵母字辨音字表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三、古今声调的关係
四、声调辨正
複习思考题
(附录六)汉语方言声调对照表
(附录七)古入声字的国语读音表
第五节 音节
一、国语音节的结构及特点
二、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係
三、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複习思考题
(附录八)国语声韵配合总表
第六节 音变和语音规範化
一、音变
二、语音规範化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文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前途
二、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三、文字和语言的关係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的形体演变
二、汉字的现行形体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汉字的运用
一、正确使用汉字
二、汉字的检索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现代汉语常用字典、词典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词 汇
第一节 辞彙概说
一、辞彙和词
二、语素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複音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义的性质及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构成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词义的分解
一、语素义
二、义位
三、义素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词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辞彙的构成
一、基本辞彙和一般辞彙
二、古语词、新造词、方言词、外来词、专业词
三、熟语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分析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划分的标準
二、实词的类型和特点
三、虚词的类型和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组
一、实词与实词的组合
二、实词与虚词的组合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单句
一、对句子的认识
二、单句的分类
三、单句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複句和句群
一、单句与複句
二、複句的种类
三、关于複句的几个问题
四、句群和句群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病句分析
一、词类误用的类型
二、句法上常见的语病类型
三、病句的检查方法
四、汉语语病学
複习思考题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的涵义
二、修辞的性质与特点
三、修辞的原则
四、修辞与相关学科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韵律的协调
一、声韵和谐
二、平仄抑扬
三、音节匀称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语的锤鍊
一、同义词的选用
二、反义词的对用
三、词性活用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句式的选择
一、长句和短句
二、整句和散句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五、常式句和变式句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修辞格简介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夸张
五、双关
六、反语
七、对偶
八、对比
九、排比
十、反覆
十一、顶真
十二、迴环
十三、拈连
十四、仿拟
十五、婉曲
十六、映衬
十七、通感
十八、设问
十九、反问
二十、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韵律搭配不协调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
三、句子表达不流畅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
複习思考题
后记
一、语言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国语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四、现代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五、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複习思考题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二、语音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三、记录汉语语音的符号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分类
二、声母的发音
三、声母辨正
複习思考题
(附录一)z和zh、c和ch、s和sh声母字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二)n和l声母宇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三)f和h声母字对照辨音字表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分类
二、韵母的发音
三、韵母辨正
四、押韵
複习思考题
(附录四)en和eng、in和ing韵母字辨音字表
(附录五) uen、ueng、onq韵母字辨音字表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三、古今声调的关係
四、声调辨正
複习思考题
(附录六)汉语方言声调对照表
(附录七)古入声字的国语读音表
第五节 音节
一、国语音节的结构及特点
二、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係
三、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複习思考题
(附录八)国语声韵配合总表
第六节 音变和语音规範化
一、音变
二、语音规範化
複习思考题
第三章文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前途
二、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三、文字和语言的关係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的形体演变
二、汉字的现行形体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汉字的运用
一、正确使用汉字
二、汉字的检索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现代汉语常用字典、词典简介
複习思考题
第四章词 汇
第一节 辞彙概说
一、辞彙和词
二、语素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複音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义的性质及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构成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词义的分解
一、语素义
二、义位
三、义素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词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辞彙的构成
一、基本辞彙和一般辞彙
二、古语词、新造词、方言词、外来词、专业词
三、熟语
複习思考题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分析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划分的标準
二、实词的类型和特点
三、虚词的类型和特点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组
一、实词与实词的组合
二、实词与虚词的组合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单句
一、对句子的认识
二、单句的分类
三、单句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複句和句群
一、单句与複句
二、複句的种类
三、关于複句的几个问题
四、句群和句群分析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病句分析
一、词类误用的类型
二、句法上常见的语病类型
三、病句的检查方法
四、汉语语病学
複习思考题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的涵义
二、修辞的性质与特点
三、修辞的原则
四、修辞与相关学科
複习思考题
第二节 韵律的协调
一、声韵和谐
二、平仄抑扬
三、音节匀称
複习思考题
第三节 词语的锤鍊
一、同义词的选用
二、反义词的对用
三、词性活用
複习思考题
第四节 句式的选择
一、长句和短句
二、整句和散句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五、常式句和变式句
複习思考题
第五节 修辞格简介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夸张
五、双关
六、反语
七、对偶
八、对比
九、排比
十、反覆
十一、顶真
十二、迴环
十三、拈连
十四、仿拟
十五、婉曲
十六、映衬
十七、通感
十八、设问
十九、反问
二十、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複习思考题
第六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韵律搭配不协调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
三、句子表达不流畅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
複习思考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