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泥蛇

(2020-06-24 15:40:49) 百科综合
泥蛇

泥蛇

泥蛇,中文学名中国水蛇,又名唐水蛇。体长0.5~0.7米,在动物分类中,中国水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水蛇属。

通常生活在小溪河、沼泽地、水沟、稻田及池塘中,栖息于淡水水域的水草下、淤泥里或有水的洞穴中,以淡水杂食性鱼类和蛙类等为食。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泥蛇
  • 拉丁学名:Enhydris chinensis
  • 别称:中华水蛇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爬行纲
  • 亚纲:双孔亚纲
  • :蛇目
  • 亚目:新蛇亚目
  • :游蛇科 Colubridae
  • 亚科:水游蛇亚科
  • :水蛇属 Enhydris
  • :中国水蛇E. chinensis

外形特徵

中国水蛇背面土黄色,散以略成纵行的黑点,两侧第一行背鳞黑色,第二、三行背鳞白色,腹面黄色,每一腹鳞的前缘有黑斑。躯千圆柱形,尾较短。鼻间鳞单枚,左右鼻鳞相切,鼻孔背位;眼小,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1~2枚;上唇鳞7(8、9)枚,呈3-1-3(4、5)式。背鳞平滑,23(25)-23(25)-19行,腹鳞139~155枚;肛鳞二分;尾下鳞38~51对。

分布範围

在国内分布于江苏(南京)、浙江(温州、瑞安、庆元、龙泉)、安徽(祁门、东至)、福建、台湾(台北、淡水)、江西(南昌、九江庐山、湖口、铅山、贵溪、宜春、进贤、吉安、永丰、安福、赣州、瑞金、寻乌、全南)、湖北(宜昌)、湖南(长沙、湘阴、新宁、黔阳)、广东(广州、江门、鼎湖山、连县、徐闻、紫金、高要、德庆)、海南(海口、琼海、儋县、白沙、吊罗山)、广西(柳州地区、桂林地区、河池地区、玉林地区、钦州地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其生存海拔上限为320米。

生活习性

中国水蛇栖息于稻田、沟渠或池圹等水域及其附近,白天及晚上均见活动,以鱼蛙为食物。卵胎生,8~9月产仔蛇3~13条,初生仔蛇全长0.1~0.15米。

养殖技术

种苗培养

可以直接从野外捕种蛇,或收购个体色泽好、母蛇腹大的作种蛇,放人3~10平方米的繁育池内,公母比例1:3,繁育池保持淤深30厘米,水深30厘米,并适量放入乾稻草或其他乾草,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便于观察,繁殖期间保持种蛇食源丰富;一旦产仔应在半天内分离,投入过渡池暂养,幼蛇以熟蛋黄、红虫等饲餵。

建池

以100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以上,回填淤泥或熟田土30厘米,注水40厘米以上,按池面积1/4加铺乾稻草或乾草10厘米,在池塘周围砌1米高的防逃防鼠墙。

放养

泥蛇从过渡池捞出后,按大小强弱规格分池放养,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条,池内可加放繁殖快的小型鱼类伴泥蛇共同生长。

饲餵

泥蛇食性杂,个体小幼泥蛇宜多餵些黄粉虫、蚯蚓、甲鱼料、鳗鱼料;大疵可饲餵各种动物下脚料、死动物、鱼虾等,也可装黑光灯诱虫餵蛇。

管理

堤埂可种植各种瓜果菜,但不能使用农药,池周围可适量栽种茭自或深水稻。高温季节宜常换水降温,低温季节加投乾草入水保温,上市规格150~500克。

药用价值

泥蛇四季可食,冬季是最佳的药用滋补季节,该蛇与枸杞、淮山药同炖,可治糖尿病,与粳米同煮,有利尿消肿、排毒养颜功效,与猪蹄同熬,可治初产后少乳和无乳,此蛇与农家鸡清炖,有增强体质、保健益脑、增加免疫力的作用,与纯粮白酒同泡,有祛湿止痒的功效,若再加入一颗东北人参,即可达到补血存益,加强睡眠的作用,是一种集药用和保健的滋补参蛇酒,很受北方老百姓的欢迎。
该蛇为微毒性蛇类,对个别敏感皮肤有红肿和斑点奇痒的病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胆可入药,对小儿百日咳和慢性胃炎患者,其效更是显着。因其体小肉鲜,有炖汤习惯的家庭主妇,不妨时常熬上一锅让家人常保健康。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