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河伯与海若

(2020-01-17 03:43:13) 百科综合

河伯与海若

河伯与海若作者庄子,战国时期,刘熙载《艺概·文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伯与海若
  • 作者:庄子
  • 时代:战国
  • 体裁:刘熙载《艺概·文概》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望洋向若而叹曰<5>:“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3>。今尔出于崖涘<14>,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而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体裁

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着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着;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内篇相当于正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
外篇则是离庄子比较近的弟子所为,由于有的弟子曾得庄子亲传,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不远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混成一体。
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奔溃。士林转而投奔道家思想。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通过恶意的篡改《老子》,《庄子》文字,可以参见日本皇宫馆藏之东晋庄子注。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随笔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的天命说,不言说,退让说,从根本上瓦解了老庄为正统学派的情修。严重误导了对儒家失去信心转而寻求道家理念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捣毁百家,阳道阴儒的大一统。

注释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水:秋汛。 时至:随着时令而至。 河:指黄河,大河。
<2>“泾流” 河流宽度。 涘(sì音俟):岸(笼统而言)。 渚(zhǔ音诸):河岸洲滩,又作水中小洲。 间(jiàn音箭):间隔。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间隔两岸洲滩悬崖相望,分不清牛马。
<3>“自喜”:沾沾自喜。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自己这里。
<4>“始旋其面目”── 始:适才,才开始。 旋:掉转。
<5>“望洋”── 洋,《龙龛手鑒》注:“水流盛大貌。” 《字彙》注:“澜也。” 《正字通》注:“海中狂澜也。庄子: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汇音宝鉴》注:“盛大澜也。”当代典注:海洋,一望无际之海。这里指浩瀚的北海。又【山海经】:“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有些书籍中,把“望洋”注释为“仰视状”,将其“洋”解释为“仰”,我不知其所云也。 向若:向着海若,即向着海神。
<6>“野语”:俗语。  道:其实此“道”非指普通道理之“道”,但可以权且解释为“道理”。百:以虚量数词解释成“许多”,并不确切,还以解释为“上百个”为妥。“以为莫己若”:以为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就是在说我啊”的意思。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引导助词,可译为:而且、又。 “尝”:曾。“尝闻”:常听说。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而轻……,并列关係。这是古人常用的形容词倒置的动宾结构语句,即:以为……少,以为……轻。 者:这样的人。 本句:“我又曾听说有觉得孔子见识不多而伯夷之义不足道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难穷:难以穷尽。 本句:今天我看到了你的浩瀚无际。
<9>“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祸患,灾难。 本句:我若不来到你的门下可就坏了。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深明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理。 本句:我将长时间为见识深广的人所嗤笑。 此句自惭于之前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1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语于海:谈及海。 者:语气助词,有“这件事”之意。 拘:局限。 虚:同“墟”,指场所、处所、区域。 本句:对于井中之蛙不能谈及大海,因其受到处所的拘束。
<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dǔ音堵):固守,恪守。 时:季节。 本句:对于夏天昆虫不能谈及冰雪,因其受到季节的禁锢。
<13>“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曲士:唱曲之人。 道:深奥的哲理。 教:所学。 本句:对于乡曲之士不能谈及大道之理,因其受到所学的局限。
<14>“今尔出于崖涘”── 崖涘:悬崖、河岸。 本句:今天你从悬崖河岸之间走出来。
<15>“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而将可与语大理矣”── 乃知:方知。 丑:这里意指浅陋。 本句:游览于大海,方懂得你自己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及大道之理了。

译文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灌注到了黄河,径直流畅的水加宽,两岸与河中只见沙洲,连牛马都分不清。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神改变自己先前洋洋得意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叹息着说:“俗语说,‘听了上百条的道理,认为天下谁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您这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是不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作品选自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着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像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着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着书十余万言,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彙丰富,描写细緻,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像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誌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