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四海龙王

(2020-04-14 19:56:09) 百科综合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是中国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之总称。龙王信仰起源较早,后渐遍及中土。早期的龙神,虽有降雨等神性,却无守土之责。如汉代祈雨时则祭土龙。

龙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的龙神。在屈原【楚辞】【九歌】当中,则提到了一些上古的龙神,对其有描述记载。

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所以龙为灵兽之首,又是炎黄华夏归一的见证。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徵,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常见的有九位龙王,使其泽瑞下界,滋养下界生灵。九位龙王为:五帝龙王【陆地、天】一共五位,记载于《龙王品》。四海龙王【海洋】一共四位,记载《太上洞渊神咒经》。

由于四海龙王是海洋之神,远离天界,在神灵中身份比较特殊,保持着较大的自治性,天宫对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龙王育有龙子龙孙,安居下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海龙王
  • 别名:敖广、敖钦、敖闰、敖顺
  • 国籍:中国
  • 民族:华夏龙族
  • 相关文献:《西游记》
  • 教派:道教,民间信仰
  • 民间形象: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来供拜
  • 身份:神仙 

传说

龙王,民间所信仰的神祇之一,是佛经中的龙王和中国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结合的产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教神仙谱系的影响。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有信奉。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古时先民民智未开,认为龙王只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兇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龙神按职能,大致有天龙神、地龙神、海龙神等,有的地方龙神还兼财神的职能,都具有蕴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龙神辅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雷部众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天神行云施雨,阻挡能损害、毁灭太极的元素与灾害。
地龙神辅佐后土皇地祗、南极长生大帝、五岳大帝等蕴育、管理大地上各区域的阴阳、物产,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阴冥众生。
海龙神辅佐妈祖管理海洋生灵、是渔民的保护神。

四海龙王起源

四海龙王是道教神,最先由道教提出,最早出现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
虽然四海龙王由道教提出,但真正开始流行崇拜是始于唐宋时期帝王封龙神为王。
四海龙王只是套用佛教的龙王称呼,与其并无太大关联,四海龙王真正起源于中国本土龙文化,是始于战国时期的五龙神崇拜,可以说,道教的纯中国血统的四海龙王及五帝龙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龙神而来的,由中国本土龙神演变的龙王,才是后来神魔小说中四海龙王的直系宗主。

龙的发展

龙的影响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宾士。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委蛇
【大意】: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是管理九州四大海洋的四位龙神:
东海广德王敖广
南海广利王敖钦
西海广顺王敖闰
北海广泽王敖顺
称号
姓名
形象
子女
东海龙王
敖广
东海龙王东海龙王
三太子敖丙
(被哪咤打死)
四公主敖昕心
五太子敖孪
东海龙女
八太子敖春
南海龙王
敖钦
南海龙王南海龙王
西海龙王
敖闰
西海龙王西海龙王
大太子敖摩昂
二太子敖荣
三太子玉龙
(白龙马—八部天龙)
西海龙女
北海龙王
敖顺
北海龙王北海龙王
称号
修为能力
形象
东海广德王:青龙
控制雨水 雷鸣 洪灾 海潮等等
修为属性【水】
降雨的东海龙王降雨的东海龙王
南海广利王:赤龙
控制火灾 人间二昧真火 闪电等等
修为属性【火】
口吐闪电的南海龙王口吐闪电的南海龙王
西海广顺王:黑龙
操纵风源对流 司掌气候阴凉 天气变迁
修为属性【风】
颳风的西海龙王颳风的西海龙王
北海广泽王:白龙
掌管雪 冰雹 冷冻 冰霜等等
修为属性【雪】
降雪的北海龙王降雪的北海龙王
 

东海龙王

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所以东海龙王排第一也就理所应当的了,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
四海龙王四海龙王
东海龙王为青龙
控制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等。
是绝对的司雨之神,陷沉东京、水淹陈塘关就是一个见证。
敖广子女:
三太子敖丙(被哪咤打死)五太子敖孪
小女儿善财龙女(侍奉观音)

南海龙王

南海龙王敖钦,四海龙王的第二位龙王,其海属南方,南方属火,火为赤色。
故南海龙王为赤龙。
控制火灾、人间二昧真火、闪电等等。

西海龙王

西海广泽王敖闰,四海龙王中的第三位,居于西海,为乌龙。
西海龙王操纵风源对流 司掌气候阴凉 天气变迁
敖闰子女:
【西游记】一书提到:
大太子敖摩昂-------- 黑水河擒拿小鼈龙
三太子玉龙---------- 大家都很熟悉 白龙马
西海龙女---------------鼍龙一回中有龙女来捧茶

北海龙王

北海龙王敖顺,四海龙王里最小的一个,居于北海,为白龙。
在【西游记】里,北海龙王召唤冰龙帮助孙悟空为蒸唐僧的蒸笼降温,保住师徒三人性命。
由于身处遥寒的北海之地 北海龙王掌管着雪 冰雹 冷冻 冰霜等等
 

史载

常有龙王「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
四海龙王四海龙王
乾隆17年《台湾县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礼。
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

龙之九子

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
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
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
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
另一种说法九子则为:
长子囚牛
次子睚眦
三子嘲风
四子蒲牢
五子狻猊
六子赑屓
七子狴犴
八子负屓
九子螭吻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龙的形象

龙究竟是什幺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文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像中的龙与蛇或蜥蜴,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澱。龙成了中国的象徵、中华民族的象徵、中国文化的象徵。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文学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姓氏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
《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
《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像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
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
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即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西海广顺王,北海广泽王

帝王封龙为王

龙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徵,多次下诏封龙为王。这是皇权的体现,也是对社稷风雨祈福的证明。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由此,大多数民众认为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
四海龙王属于中国本土神话,是在古代龙神信仰及四海神信仰的原型上,在套用佛教龙王这一名称所造的国货。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