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复兴”时期。教会及信徒数量有较大增长。教会团体也加快了联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会团体分别合併为美国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会(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较古老保守的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开始转变其僵硬态度,与其他路德宗教会和其他宗派开展对话,谋求合作。但由于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该会的领导权,致使路德宗内部的进一步联合趋于停滞。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路德宗人数减少幅度趋缓,但并未停止。因为这一时期五旬节派对路德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部分信徒的兴趣,与此相联繫,基要派势力有所抬头。这突出表现在路德宗密苏里会的转变中。它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夺取了该教会的领导权,继续坚持“圣经无谬”论,反对妇女任圣职,排挤自由派人士,并退出了一些从事普世教会运动的机构及其活动。该教会逐渐成为美国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营垒,拥有信徒280万人,会刊《见证报告人》(Witness Reporter)。这些变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会团体的反思,它们採取了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方式促进联合。经过长期谈判,美国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会联盟(AELC)于1987年5月合併为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该会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礼仪书”(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传统又作了一些适应现实的改革。它在美国拥有540万信徒。会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会也十分注意讨论堕胎等生命伦理学和同性恋道德问题。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採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
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双方高级代表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联盟、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罗马天主教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签署了具历史意义的有关“因信称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声明表达了确认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上的共识。
1913年(民国2年)9月,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传教士牧师雅仁德(Rev.Arndt)夫妇来到汉口,为福音道路德会在华传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汉口海寿里租房传教。1926年之前武汉曾设有7个教堂。该会初来武汉时,曾先后採用信义会与路德会之名,但为避免与鄂北的挪威路德会相混淆,1927年后改名“美国福音道路德会”。1942年又改名为“中华福音道路德会”。以后该会又陆续向沔阳、宜昌、沙市、恩施与四川万县等地发展,抗日战争后又发展到重庆、昆明等地,但它的重点活动地区为湖北及四川东部,它的总会一直设在汉口。1927年大革命时,该会所办之路德中学坚持与学生运动相敌对的立场,受学生冲击,是当时武汉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动的教派。1934年该会坚持要在所办国小里向儿童讲授宗教课,拒绝向中国政府立案,因而所办7所国小都被封闭。30年代,他们在所办的双周刊《路德教见证》中常常宣传反苏、反共、反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该会总会在武汉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后虽由中国牧师李牧群接任(在重庆),但与西差会割断关係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汉控制一切。武汉设联合区会,武汉解放后区会负责人为魏天年、魏章荣等人。1949年,美国传教士陆续回国,途径香港并开展福音和救济的工作,组成了日后的“美国路德会香港分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传教士在调景岭搭建临时帐篷,举行聚会,服事附近的难民;继而开办圣经学院,培训圣工人员。1950年,租用九龙大埔道232号,创办第一所堂会,举行国粤语聚会。1953年,该会开办第一所中学。自60年代起,该会陆续开办多间中、国小及幼稚园,向学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亦成为福音的基地,堂会及布道所以校舍为堂址,积极进行学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协助难民开始,该会一直致力发展社会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成立。同年,该会由宣教区发展为本地独立教会,并注册为“香港路德会”(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与美国路德会建立伙伴教会关係。该会会友逾八千人,有堂会34间,布道所八间;中国小及幼稚园40余间,教员千余人,学生2万多人;并有社会服务单位40多个;另设有支援机构九间。
大陆时期原名为“遵道会”。 来台后原属台湾信义会“新(竹)苗(栗)区信义会”,1958年独立成立总会,向台湾当局登记,正式名为“中华基督教信义会”(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简称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会”(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简称母会)于1900年由五个路德宗教会合组而成。设立之初的异象就是向中国人传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齐郝伦牧师及师母抵达湖北枣阳开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华伦女士、文达道牧师夫妇、安达伦牧师夫妇等相继抵华,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县,1911年在平氏设立宣教总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边境传福音设教会,办学校及一些医疗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边区信义会"。
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设立传福音总站,1933年安德牧师夫妇(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达伦牧师后尘来华,安牧师夫妇在河南工作6年后旋即于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军侵华,接着是内战。1954年再来台湾,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
遵道会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齐师母(1902)、罗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师外号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饶利亚小姐(1917)、聂和慈牧师(Rev A.E. Nyhus 1928)等均来华。华人教会领袖有张渭滨,涂常五牧师等。直到1949年差会共差派34位宣教士来华。
1954年母会又差派原在河南省传道多年的安德牧师夫妇(Rev E. C. Anadahl)来台,加上本会奉献传道的青年,业已纷纷受完圣经书院或神学之造就,而投入传福音之行列,本会工作得由新竹南大路扩展到新竹以东的埔顶, 因而建立了埔顶布道所,即胜利堂、恩桥堂,逐渐推展竹东、芎林。向南到苗栗,竹南、龙港,直到通霄,向北在桃园也有了工作。安德牧师1961年退休。安师母仍留本会负责总会妇女部,及儿童部工作。安师母也于1977年4月正式退休,为本会妇女儿童部的干事戴玉珍教士接替。
最初在大陆传道的另一位宣教士王德龢牧师(Rev P. M. Valder)亦于1952年来台,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创立新生礼拜堂,仍以向军眷传福音为主。王奥笃牧师夫妇(Rev Otto Valder)协助同工,1958年王奥笃牧师加入本会,王老牧师退休,新生礼拜堂亦同时加入本会,王奥笃牧师夫妇曾在桃园大湳新 社区做开荒工作。王奥笃牧师在台北桃园区工作后,迁来新竹,曾任中华信义神学院教师、副院长、院长等职,1987年退休回美,王得龢牧师已于1966年在美安息。
差会同工方面白谦德牧师(Rev Charles Baicheledes,已安息)于1963年末来台习国语后去苗栗、龙港、后龙、通霄、竹南等地协助教会,尔后调桃园开拓仁爱堂事工,同时在中华信义神学院担任董事、院长、教师等工作对该院行政、教学、财产,成立财团法人等事工,贡献甚大,在台事奉26年余,于1991年全家回美。
差会在台另一项工作是向客家人传福音,罗威信牧师(Rev. Joel Nordtvedt)一家于1981年来台习客语为了了解客家人文化、传统生活,乃居于湖口、杨梅等客庄。学习客语,杨梅教会顺利建立,证明此宣教策略之正确性,罗牧师并在“信神'推展基层宣教课程任主任职,卓有成效,罗牧师为专心客家福音事工已辞去主任。1999年竹东客家宣教神学院成立,罗牧师被聘请为第一任院长。
邱福生牧师(Rev. Michael Kittelson)一家于1987作来台习客语,会唱客语圣诗,及弹中山琴,与客家人有良好交通,对开拓客家庄工作甚有负担,仍以客语事奉为主。
左图为1580年于德国德勒斯登印刷的《协同书》(Book of Concord)首版扉页。英译为CONCORDIA. YHWH。基督徒複述毫无异议的信条,亦即是奥格斯堡信纲中的选民、王子和财产以及神学家、教义和信仰。此外,新增了某些文章详尽解释“建立在神的话语里是唯一的信仰準则”。马丁路德祝福的死亡是争论的主题。引协同书
着名成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
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宗教改革家。
梅兰克吞(P.Melanchton,1497~1560),德国教育家,创立拉丁中学。
斯图漠(J.Sturm,1507~1589),德国教育家,创办文法中学。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