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大凤头燕鸥

(2020-06-04 23:31:54) 百科综合
大凤头燕鸥

大凤头燕鸥

大凤头燕鸥(学名:Sterna bergiii)共有6个亚种,体长45厘米,具羽冠,夏季头顶及冠羽黑色,由具白色杂斑过渡为冬羽的头顶白色、冠羽具灰色杂斑。上体灰,下体白。幼鸟较成鸟灰色深沉,上体具褐色及白色杂斑;尾灰色。嘴上色彩最有别于其他凤头燕鸥。喙直,燕形尾。眼先被羽;嘴细而直,间亦向上或向下弯曲。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趾间蹼不发达,后趾小。雌雄鸟相似。栖息于海岸和海岛岩石、悬崖、沙滩和海洋上。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结群,涉禽,擅长俯冲潜水,但多不常游泳。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面。繁殖期为5-6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雏鸟早成性。 分布于非洲、澳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中的岛屿。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大凤头燕鸥
  • 拉丁学名:Sterna bergiii、Thalasseus bergii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鸻形目
  • :燕鸥科
  • :凤头燕鸥属
  • :大凤头燕鸥
  • 亚种:6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Lichtenstein, 1823
  • 英文名称:Great Crested Tern
  • 英文名称:Swift Tern

外形特徵

大凤头燕鸥夏羽:前额和眼先白色。头顶至枕黑色,头顶羽毛向后延长,形成冠羽,颜色也为黑色。后颈和翅缘白色。背、肩、翅和尾等上体暗珠灰色。初级飞羽外侧羽缘黑色,内侧也为黑色,但具宽的白色楔形斑,往内楔形斑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次级飞羽内侧和尖端白色。尾暗珠灰色,外侧尾羽较长,且逐渐变尖,尾呈叉状。颏、喉、颈和下体,包括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头顶缀有白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黄色。脚黑色。
幼鸟似非繁殖羽,但嘴暗黄色,头顶黑色而缀有褐色,并向头两侧扩展到脸部,上体较暗褐而具白色羽缘,翅内侧具三道暗色横带,一道在翅前缘,一道在大翅覆羽,另一道横跨次级飞羽。尾尖较暗。
大小量度:体长450-510毫米;嘴峰58-62毫米;翅330-352毫米,尾149-191毫米;跗跖26毫米。

栖息环境

大凤头燕鸥栖息于海岸和海岛岩石、悬崖、沙滩和海洋上。

生活习性

大凤头燕鸥为留鸟,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飞翔时嘴垂直向下,两翅煽动缓慢,有时又在空中翱翔,它们能在空中搜觅和发现水下鱼类。当发现鱼类时,则两翅一收,突然一下扎入水中捕食,捕获后立刻振翅上升。有时又长时间的飘浮于海面上。或在海边浅水处沐浴。晚上多栖息于岸边悬岩或岩石上。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面。

分布範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英属印度洋领地汶莱、高棉、中国、库克群岛、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亚、斐济、法属玻里尼西亚、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日本、肯亚、吉里巴斯、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地夫、马绍尔群岛、模里西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三比克、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亚纽几内亚、菲律宾、卡达、沙乌地阿拉伯、塞席尔、新加坡、索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尚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汤加、吐瓦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万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叶门。
旅鸟:约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诺鲁、纽西兰、美国。
大凤头燕鸥分布图大凤头燕鸥分布图

繁殖方式

大凤头燕鸥的繁殖期为5-6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巢间距多在一米以上。通常营巢于海边有稀疏矮小植物的沙地或沙酥地上。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沙石地上刨一浅坑,内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12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土灰色、白色、灰白色、乳白色或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尖卵圆形,大小为58-66×40-45毫米,平均58.7×41.8毫米。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学 名
1.
大凤头燕鸥指名亚种
Sterna bergii bergii
2.
大凤头燕鸥南亚亚种
Sterna bergii cristatus
3.
大凤头燕鸥马岛亚种
Sterna bergii enigma
4.
大凤头燕鸥澳洲亚种
Sterna bergii gwendolenae
5.
大凤头燕鸥印度洋亚种
Sterna bergii thalassinus
6.
大凤头燕鸥红海亚种
Sterna bergii velox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