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北方亚种(学名:Hirundo rustica tytleri)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黄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桿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捕食蝇、蚊等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家燕北方亚种
- 拉丁学名:Hirundo rustica tytleri
- 二名法:Hirundo.r.tytleri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雀形目
- 亚目:燕雀亚目
- 科:燕科
- 属:燕属
- 种:家燕
- 亚种:家燕北方亚种
- 命名时间:Jerdon, 1864
- 英文名称:Barn Swallow
外形特徵
家燕北方亚种雌雄羽色相似。前额深栗色,上体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微具蓝色光泽,飞羽狭长。尾长、呈深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所有尾羽内翈均具一大型白斑,飞行 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有一黑色环带,有的黑环在中段被侵入的栗色中断,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桂色的,随亚种而不同,但均无斑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跖和趾黑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尾较短,羽色亦较暗淡。
大小量度:体重♂14-22g,♀14-21g;体长♂134-197mm,♀132-183mm;嘴峰♂6-9mm,♀6-9mm;翅♂101-121mm,♀106-116mm;尾♂68-112mm,♀66-109mm;跗跖♂8-12mm,♀9-12mm。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迁来后常成对或成群地栖息于村屯中的房顶、电线以及附近的河滩和田野里。善飞行,整天大多数时间都成群地在村庄及其附近的田野上空不停地飞翔,飞行迅速敏捷,有时飞得很高,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有时又紧贴水面一闪而过,时东时西,忽上忽下,没有固定飞行方向,有时还不停地发出尖锐而急促的叫声。活动範围不大,通常在栖息地2平方公里範围内活动。每日活动时间较长,有时亦与金腰燕一起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蚊、蝇、蛾、蚁、蜂、叶蝉、象甲、金龟甲、叩头甲、蜻蜓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家燕北方亚种(图4)

分布範围
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南部(叶尼塞河东部至雅古次克州),南到内蒙古北部,冬季至印度东部和东南亚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多数1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4-6月,第二窝多在6-7月。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繁殖活动,此时雌雄鸟甚为活跃,常成对活动在居民点,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栖于房顶或房檐下横樑上,并以清脆婉转的声音反覆鸣叫。经过这种求偶表演后,雌雄家燕即开始营巢。巢多置于人类房舍内外墙壁上、屋椽下或横樑上,甚至在悬吊着的电灯头上筑巢。筑巢时雌雄亲鸟轮流从江河、湖泊、沼泽、水田、池塘等水域岸边衔取泥、麻、线和枯草茎、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后再用嘴从巢的基部逐渐向上整齐而紧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外壳。然后用3-5天的时间衔取乾的细草茎和草根,再用唾液将它们粘铺于巢底,形成一个乾燥而舒适的内垫,最后再垫以柔软的植物纤维、头髮和鸟类羽毛。每个巢从开始营造到最后结束,需8-14天时间。巢的大小外径为12-13cm,内径8-10cm,高5-8cm,深3-5cm,巢开口向上,呈平底小碗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