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共和国通称奥地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义大利和斯洛维尼亚,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国土面积83,855平方千米(32,377平方英里),同时因阿尔卑斯山存在的缘故,奥地利成为了一个山地国,只有32%的国土海拔低于500米(1,600英尺),最高点海拔3,798米(12,461英尺)。奥地利曾是统治中欧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分。
如今的奥地利是一个半总统制的代议民主国家,含九个联邦州。 奥地利是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时自1995年以来就是欧盟成员,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95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接受欧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奥地利共和国
-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Austria
- 简称:奥地利
- 所属洲:欧洲
- 首都:维也纳
- 主要城市:格拉茨、因斯布鲁克等
- 国庆日:1955年10月25日
-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 国家代码:AUT
- 官方语言:德语
- 货币:欧元
- 时区:UTC-1
-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 国家领袖:总统,菲舍尔,总理,法伊曼
- 人口数量:861万人
- 主要民族:奥地利人
- 主要宗教:天主教
- 国土面积:83858平方公里(2002年)
- 人均GDP:46,330美元(2012年)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sterreich)
面积
83858平方公里。(资料来源:2002年奥地利统计年鉴)
人口
811万(2000年)。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Wien),人口156.3万人(2000年)。
国家元首
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Thomas Klestil),1992年5月25日当选,7月8日就任,1998年7月连任。
简况
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维尼亚和义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属海洋性向温带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贝格王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希特勒德国吞併。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重新获得独立。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为奥国庆日。
政治
2000年2月人民党与右翼政党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在奥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奥国内爆发了第二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抗议浪潮;欧盟14国对奥新政府採取了冻结双边高层往来、降低外交接触级别和停止在国际机构中对奥人选支持的政治制裁措施,奥外交陷入孤立。9月欧盟取消了制裁,奥国内政局和对外关係逐步恢复正常。在施蒂利亚和布尔根兰两次州举中,绿党得票大增,人民党和社民党各有得失,自由党丢票较多。
2001年奥政局稳定,人民党和自由党联合执政地位渐趋稳固。为消除欧盟制裁造成的负面影响,重新赢得国内外认可,执政两党以合作为重,淡化分歧,努力树立政府一致对外的形象;实施了稳定联邦财政、加快邮电、铁路等国有企业私有化步伐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政府新政得到多方肯定,两党形象进一步改善。有关民调显示,政党力量对比有所消长,人民党支持率超过自由党排在第一大党社民党之后。在维也纳州选举中,社民党得以单独执政。与上次州选相比,绿党得票大增,人民党略有增加,自由党则下降了8个百分点。
宪法
现行宪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总理为政府首脑。
议会
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职仪式,通过不信任表决罢免联邦政府及其成员。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权将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提案驳回,但如国民议会坚持原案,联邦议会不得再提异议。国民议会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本届国民议会1999年10月产生,各党所占席位:社民党65席,自由党52席,人民党52席,绿党14席。议长海因茨·费舍尔(Heinz Fischer,社民党)。联邦议会共64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议长由各州多数党议员轮流担任,任期半年。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
政府
2000年2月4日人民党和自由党联合组阁,政府组成如下: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üssel,人民党),副总理兼公共事业、体育部长苏珊·里斯-帕塞尔(Susanne Riess-Passer,女,自由党),外交部长贝尼塔·费蕾罗-瓦尔德纳(Benita Ferrero-Waldner,女,人民党),经济、劳动部长马丁·巴尔滕施坦因(Martin Bartenstein,人民党),财政部长卡尔-海因茨·格拉瑟(Karl-Heinz Grasser,自由党),内政部长恩斯特·施特拉瑟(Ernst Strasser,人民党),国防部长赫伯特·沙伊普纳(Herbert Scheibner,自由党),法务部长迪特·伯姆多夫(Dieter Boehmdorfer,自由党),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长赫尔伯特·豪普特(Herbert Haupt,自由党,2000年10月24日上任),农业、林业和环保部长威廉·莫尔特勒(Wilhelm Molterer,人民党),交通、创新和技术部长莫尼卡·福斯丁格(Monika Forstinger,女,自由党,2000年11月14日上任),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长伊莉莎白·盖勒(Elisabeth Gehrer,女,人民党)。
行政区划
全国划为9个州,它们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司法机构
全国有3个法院系统:宪法法院,审理涉及宪法、特别是地方与联邦政府纠纷的案件,院长路德维希·阿达莫维奇(Ludwig Adamovich);行政法院,审理涉及官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纠纷案件,院长克莱蒙斯·雅伯伦纳(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长埃尔文·菲尔茨曼(Dr. Erwin Felzman)。
政党
(1)奥地利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sterreichs):在野党。1889年成立。1919-1920年执政,1934年被取缔。1945年改名为社会党,1991年6月改现名。主席阿尔弗雷德·古森鲍尔(Alfred Gusenbauer)。
(2)奥地利自由党(Freiheitliche Partei ?sterreichs):执政党。1955年成立,前身是“独立者联盟”,曾于1983-1986年和社会党组成联合政府。主席苏珊·里斯-帕塞尔(Susanne Riess-Passer,女)。
(3)奥地利人民党(?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执政党。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会党,1945年改用现名。主席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üssel)。
(4)绿党(Die Grünen):在野党。主要组织是“绿色选择”和“联合绿党”。联邦发言人(主席)亚力山大·梵·德·贝伦(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5)自由论坛(Liberales Forum):议会外反对党。1993年2月由5名原自由党议员成立,11月成立全国性组织。联邦主席团发言人(主席)弗里德海姆·弗里申施拉格 (Friedhelm Frischenschlager)。
(6)奥地利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sterreichs):议会外反对党。1918年成立。实行集体领导。联邦理事会总书记瓦尔特·拜尔(Walter Baier)。
重要人物
托马斯·克莱斯蒂尔:总统。1932年11月4日生于维也纳。商业贸易博士。1957年进入联邦总理府工作,1959年起从事外交工作,历任驻洛杉矶总领事、外交部国际司司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1987年任外交部秘书长。1992年当选总统。1998年7月连任。曾于1988年、1995年和2001年访华。
沃尔夫冈·许塞尔:总理。1945年6月生于维也纳,维也纳大学法律系毕业,博士学位。1968至1975年任国民议会人民党议会党团秘书,1975至1991年任人民党经济联盟秘书长,1979至1989年任国民议会议员,1987至1989年任国民议会人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1995年起任奥人民党主席。1989年起先后担任联邦经济部长、联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2000年2月出任联邦总理。曾于1995年和1998年访华。
经济
2001年由于受外部环境恶化影响,经济成长率仅为1%,通膨率2.7%,失业率3%。
军事
奥地利防务由联邦政府负责。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政府则通过国防部长对部队实施作战指挥。1993年起实行新的义务兵役制,新兵服完6个月的基本役后,进行1个月的综合演习,并在此后10年内完成为期1个月的复训。对于不能服兵役的青年实行民役制。
奥平时兵力5.2万人,编为3个军、维也纳军区和1个航空师。第一、第二军下辖3个州军区;第三军除下辖2个州军区外,另下辖第三、四、九装甲兵旅;维也纳军区下辖第二轻步兵团;航空师约6000人,下辖3个航空团。奥有动员部队(即民兵预备役)15万人,编为8个步兵旅和26个本土防御团。2000年国防预算16.9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
对外关係
2000年,奥外交重点是努力打破欧盟制裁,积极修复和拓展对外关係。为此,奥广泛争取国际社会对奥政府政策和立场的理解;积极配合欧盟对奥政局和自由党性质的评估工作;以全民 “公决”压欧盟让步。欧盟取消制裁后,奥积极开展“访问外交”,奥总统、总理、外长等分别访问了葡、西、意、德等近20个国家;匈、法总统、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代表、意总理等10几个外国领导人访奥。继续以欧盟为依託,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注重与欧盟中小国家建立“战略联盟”,积极推动修改《欧盟条约》中有关制裁机制的条款,以防止类似对奥制裁重演。谋求将与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关係拓展到“战略伙伴关係”,以补充和平衡奥对欧盟政策。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改善国际形象,与美、波、捷、匈、白俄等国签署二战期间在奥强制劳工赔偿(60亿先令,折合4亿美元)协定。为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奥进一步调整其中立政策,继1995年先后加入欧盟和北约和平伙伴关係计画,奥国民议会又将“欧洲共同安全防务政策优先于《中立法》”的决议纳入奥宪法,并允许奥军参加境外维护和缔造和平的军事行动,决定向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提供2000名士兵。
2001年,奥外交重点是加强对外交往,走出欧盟制裁阴影,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主要特点是:一、以欧盟东扩为契机,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关係,并倡议召开了旨在与其东欧邻国建立“战略伙伴关係”的一系列会议,意在欧盟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扩大的欧盟中与大国抗衡,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二、积极参与欧盟一体化进程。推动欧盟内部改革,支持欧盟东扩,积极参与欧洲安防体系建设。为此,政府向议会提交了奥新的安全战略草案,把放弃中立,全面参与欧盟联合防务,最终加入北约作为其安全战略目标。三、加强与大国关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改善和加强与俄、美、中三大国关係。“9·11”事件后,奥领导人纷纷访问中东、中亚地区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
同中国的关係
1971年5月28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係,建交后两国关係发展正常。近年来,高层互访增加。1993年4月奥总理弗拉尼茨基访华。1994年乔石委员长和李鹏总理访奥。1995年奥总统克莱斯蒂尔访华。1996年奥总理弗拉尼茨基再次访华。1996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奥。1997年3月,奥国民议会议长菲舍尔访华。1998年3月,奥副总理兼外长许塞尔访华。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对奥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奥地利。
2000年,中奥关係发展平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总额为7.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其中中方出口3.09亿美元,进口4.72亿美元。
2001年中奥关係发展顺利,两国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成果显着。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1年两国贸易总额为10.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其中中方向奥出口3.537亿美元,进口6.6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