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罗地亚民族的“祖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儘管多门学科的研究工作者付出过巨大的努力和进行过长期的争论,但至今仍无法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克罗地亚学术界认为,克罗地亚人是南部斯拉夫人,但其名称Hrvat一词却非源于斯拉夫语。这一名词最早发现于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献很可能是阿拉伯的Hrva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后强加给他们的名称,而自己却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人的语言和习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克罗地亚公国
- 所属洲:欧洲
- 政治体制:君主制
公元4世纪至7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大批蛮族进入原罗马帝国境内,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哥特王国在义大利建立,并向东迁徙,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此后,从公元4世纪末以来就划归罗马帝国的西部各行省,也摆脱了拜占庭皇帝。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划入狄奥多里克国王统治的东哥特王国的版图。
公元7世纪,克罗地亚人从他们最早的聚居地白克罗地亚(或称大克罗地亚,今天波兰和捷克的一部分)迁移到现今的克罗地亚,只有达尔马提亚地区仍归属拜占庭统治,其北部地区(斯拉沃尼亚地区)属法兰克帝国管辖,因两部分地区所受影响和发展的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存在深刻差别。直到公元8世纪末,克罗地亚人才首次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克罗地亚公国,其第一位大公为维舍斯拉夫。这次的迁移不是自发性的,而是受到拜占庭国王Heraklija(公元575~641年)邀请,目的是共同对抗阿瓦尔人(Avar)。结果,阿瓦尔人败于君士坦丁堡(公元626年),并被赶出伊利里克。
最初,克罗地亚人迁入萨瓦河和佩塔洛夫山(又称格沃兹达,Gvozda)河以南地区,后来从伊斯特拉半岛迁移到弗尔巴斯河(Vrbas)和博斯纳河(Bosna),以及采蒂纳河(Cetina)沿岸,最终往北到达了德拉瓦河(Drava),往东到达了德里纳河(Drina),东南边抵博卡-科托尔湾(Boka kotorska)。
克罗地亚人迁到的地方被称为“白红克罗地亚”,白克罗地亚是指从伊斯特拉半岛的拉沙河(Raša)到潘诺尼亚的采蒂纳河和博斯纳河之间的辽阔地带。采蒂纳河以南地区被称为红克罗地亚,包括:从采蒂纳河到内雷特瓦河(Neretva)的内雷特瓦地区(Neretvanska krajina,Krajina,Paganija,Maronia,Pomorje)、从奈雷特瓦河到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的扎胡姆列地区(Zahumlje)、从杜布罗夫尼克到科托尔湾和杜克利亚(Duklja)的特拉武尼亚地区(Travunja)、从科托尔湾到布纳河(Bojana)与德林河(Drim)的交汇处。
克罗地亚人迁移的地区以前曾是罗马帝国的疆土,分为达尔马提亚和潘诺尼亚。达尔马提亚从伊斯特拉半岛一直延伸到德里纳河和今天的阿尔巴尼亚,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之间是潘诺尼亚南部。罗马人以萨洛纳为中心在达尔马提亚建造了许多城市。手工业生产、贸易往来、文化、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在城市中迅速发展起来。罗马建筑师有着精湛的技艺,他们的作品被保留至今。
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达尔马提亚的克罗地亚人逐步接受了基督教。在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彻底分裂后,克罗地亚人就成为天主教徒。克罗地亚人归依基督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受了新的信仰使克罗地亚人跨入了基督教文明的範围,有了文字和文学语言。
克罗地亚人在迁移的过程中是以部落为单位的,在接触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后,他们在社会、财产上出现了分化,产生了阶层,出现了私有制和氏族贵族,军事首领的权力日益扩大,部落之间逐渐结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国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