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英国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其中关于英国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评判,如“光荣革命”的性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宪章运动失败的原因、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两党制的形成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英国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源头、西方议会民主制的策源地、现代化的先驱、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贵族绅士的国度、西方文学的宝库,了解她的历史就等于抓住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源流,值得仔细阅读。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最后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国王世系表、大事年表和参考书目。
基本介绍
- 书名:国别史系列:英国史
- 作者:阎照祥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010127824
-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England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页数:452页
- 开本:16
- 定价:59.0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不觉间,lO年倏忽。其问《英国史》曾被加印,但不敷需求,市面久已断供,网路上千寻不得,修订和再版的任务提上日程。
阎照祥根据责任编辑和读者们的建议,这次《英国史(修订本)》再版,适当做了修改,增添了一些内容。它们主要是:
1.为解释英国中古时期司法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实施及其终结”的内容。
2.为使读者较多地理解英国地方管理体制……
阎照祥根据责任编辑和读者们的建议,这次《英国史(修订本)》再版,适当做了修改,增添了一些内容。它们主要是:
1.为解释英国中古时期司法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实施及其终结”的内容。
2.为使读者较多地理解英国地方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
阎照祥,男,山东成武人,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河南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独立出版《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英国史》、《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和《英国政治思想史》等史学专着,主编、参编学术着作和教材多种。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史前时期和罗马统治
一、史前不列颠
二、巨石之谜
三、罗马行省
第二章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
一、蛮族入侵
二、争霸和统一
三、晚期撒克逊王国
四、贤人会议和郡区制
五、下层居民生活
六、文学和史学
第三章诺曼一安茹时期
一、诺曼征服
二、封建制发展
三、二元王国
四、国王和教会
五、政治制度改革
六、神判法及其终结
七、《大宪童》
八、威尔斯、爱尔兰和苏格兰
第四章中古鼎盛时期
一、贵族和骑士
二、庄园和新农业
三、城镇自治和行会
四、教会和教堂建筑
五、大学的早期发展
六、议会的产生
七、治安法官的起源
八、立法和征服
第五章战争和危机
一、百年战争(前期)
二、议会的发展
三、黑死病和社会动荡
四、威克利夫和罗拉德派
五、民族文学的兴起
六、社会结构的嬗变
七、百年战争(后期)
八、玫瑰战争
第六章都铎王朝
一、过渡时期
二、专制君主制的确立
三、亨利八世和沃尔西
四、宗教改革
五、议会新变化
六、教派冲突和权力更换
七、伊莉莎白女王
八、外贸、拓殖与海战
九、莫尔、莎士比亚和培根
第七章革命世纪
一、发展、冲突和殖民
二、国王和议会
三、内战烈火
四、护国政体
五、复辟时期
六、“光荣革命”
七、17世纪政治思想
八、皇家学会与科学进步
第八章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一、立宪君主制和寡头体制
二、反法战争
三、汉诺瓦国王和内阁制
四、“快乐的英格兰”
五、重商主义和黑奴贸易
六、欧陆游学
七、苏格兰启蒙运动
八、新文学:散文和小说
九、绘画艺术
第九章走向工业社会
一、工业革命
二、殖民地的得失
三、宪政危机
四、保守主义和反法战争
五、第一次议会改革
六、欧文与欧文主义
七、政治经济学的突破
八、浪漫主义诗歌
九、近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
第十章自由主义时代
一、宪章运动
二、“自由放任”和工业霸权
三、政治改革的扩展
四、科学的丰收
五、牛津运动和宗教信仰自由
六、现实主义文学
七、“维多利亚风尚”
八、两党制度
九、爱尔兰自治问题
十、工党的缘起
十一、战争和扩张
第十一章衰落和磨难
一、“日不落”帝国
二、自由党社会改革
三、战前社会动荡
四、大战洗礼
五、工党的崛起
六、总罢工和“全民政府”
七、通嚮慕尼黑之路
八、再经大战
第十二章战后发展
一、福利国家和国有化
二、“共识政治”
三、“英国病”
四、“柴契尔革命”
五、新工党与“第三条道路”
六、英美关係和英欧关係
七、大英帝国的瓦解
八、民众生活习惯的变化
九、工党的失势和保守党复出
十、君主制:未曾奏响的輓曲
译名对照及索引
英国历代君主及在位时间
英国历任首相任职时间表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第一章史前时期和罗马统治
一、史前不列颠
二、巨石之谜
三、罗马行省
第二章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
一、蛮族入侵
二、争霸和统一
三、晚期撒克逊王国
四、贤人会议和郡区制
五、下层居民生活
六、文学和史学
第三章诺曼一安茹时期
一、诺曼征服
二、封建制发展
三、二元王国
四、国王和教会
五、政治制度改革
六、神判法及其终结
七、《大宪童》
八、威尔斯、爱尔兰和苏格兰
第四章中古鼎盛时期
一、贵族和骑士
二、庄园和新农业
三、城镇自治和行会
四、教会和教堂建筑
五、大学的早期发展
六、议会的产生
七、治安法官的起源
八、立法和征服
第五章战争和危机
一、百年战争(前期)
二、议会的发展
三、黑死病和社会动荡
四、威克利夫和罗拉德派
五、民族文学的兴起
六、社会结构的嬗变
七、百年战争(后期)
八、玫瑰战争
第六章都铎王朝
一、过渡时期
二、专制君主制的确立
三、亨利八世和沃尔西
四、宗教改革
五、议会新变化
六、教派冲突和权力更换
七、伊莉莎白女王
八、外贸、拓殖与海战
九、莫尔、莎士比亚和培根
第七章革命世纪
一、发展、冲突和殖民
二、国王和议会
三、内战烈火
四、护国政体
五、复辟时期
六、“光荣革命”
七、17世纪政治思想
八、皇家学会与科学进步
第八章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一、立宪君主制和寡头体制
二、反法战争
三、汉诺瓦国王和内阁制
四、“快乐的英格兰”
五、重商主义和黑奴贸易
六、欧陆游学
七、苏格兰启蒙运动
八、新文学:散文和小说
九、绘画艺术
第九章走向工业社会
一、工业革命
二、殖民地的得失
三、宪政危机
四、保守主义和反法战争
五、第一次议会改革
六、欧文与欧文主义
七、政治经济学的突破
八、浪漫主义诗歌
九、近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
第十章自由主义时代
一、宪章运动
二、“自由放任”和工业霸权
三、政治改革的扩展
四、科学的丰收
五、牛津运动和宗教信仰自由
六、现实主义文学
七、“维多利亚风尚”
八、两党制度
九、爱尔兰自治问题
十、工党的缘起
十一、战争和扩张
第十一章衰落和磨难
一、“日不落”帝国
二、自由党社会改革
三、战前社会动荡
四、大战洗礼
五、工党的崛起
六、总罢工和“全民政府”
七、通嚮慕尼黑之路
八、再经大战
第十二章战后发展
一、福利国家和国有化
二、“共识政治”
三、“英国病”
四、“柴契尔革命”
五、新工党与“第三条道路”
六、英美关係和英欧关係
七、大英帝国的瓦解
八、民众生活习惯的变化
九、工党的失势和保守党复出
十、君主制:未曾奏响的輓曲
译名对照及索引
英国历代君主及在位时间
英国历任首相任职时间表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文摘
着作权页:
插图:
六、文学和史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是英国文学的源头。当时诗歌和散文所使用的语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语。古英语流行于512世纪,分为4种方言:诺森伯利亚方言、麦西亚方言,西撒克逊方言和肯特方言。各种方言中都有许多外来词,后人读起来较费解,颇像阅凄外语。它们记载在手抄本里,因种类不同,辗转流传,难免会遗漏散佚,破损和改动。
最早的诗歌作品是一些箴言诗和英雄史诗的片段,创作于遥远的多神教时代。诗歌中提到的诸神名字在以后英语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星期二是专司地下阴暗的索尔日,星期三是战神窝丹日,星期四是雷神索尔日,星期五是女神弗雷亚日。甚至复活节也是由春天的女神奥斯特拉演变而来的。
在现存盎格鲁撒克逊前期的诗歌里,“英雄史诗”和宗教题材占了很大的分量。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蛮族武力征服和基督教传播的情景。而长篇史诗《贝奥武甫》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最早用欧洲地方语言写成,见于大约公元1000年留存下来的孤本手稿,约有3000行。讲述6世纪初发生的事件。其有关故事可能是6世纪由盎格鲁人口头传诵,700—750年间在英格兰被人撰写成篇。诗中的英雄和情节都与英国无乾,但我们可从中窥测到那时日耳曼部落问的社会风貌。
《贝奥武甫》的故事来源于一种宗教文化,分为两部分。是讲一个名叫格伦威尔的妖怪,连续12年经常骚扰丹麦国王赫罗斯加的一座华美的酒宴厅——“鹿庭”,抢走併吞噬赫罗斯加的战士。青年勇士贝奥武甫率扈从赶来营救,国王对其勇气表示讚赏,设宴款待。夜晚,贝奥武甫与格伦威尔搏斗,获胜后又在湖底洞穴里同格伦威尔的海妖母亲搏斗。第二部分里,贝奥武甫当了国王,平安治理国家50年,可到了晚年,他还得同…条火龙以命相搏,杀死火龙。史诗以贝奥武甫的葬礼和一首輓歌结束。
《贝奥武甫》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它蕴藏着象徵的、宗教的含义。而且,故事中还介绍了宫廷情景。诸如讲究礼节,饮酒欢庆,交换礼物,以及诗人周旋于勇士之间,等等。其庄严场面可使后人领悟到早期贵族武士的行为。同当时所有的诗歌一样,《贝奥武甫》诗句较长,是用头韵诗体写成的,不押韵,辞彙丰富,总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词描写同一事物;而且其中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诗中的社会準则属于较早的异教时代。
另一首短诗《莫儿登》也是无名氏的作品,写成于10世纪末,它也再现了古老的武士时代的社会準则。其中不乏这样的诗句:
思想得要坚强;情感,更激烈。
当我们体力日渐衰退,勇气得要更大。
插图:
六、文学和史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是英国文学的源头。当时诗歌和散文所使用的语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语。古英语流行于512世纪,分为4种方言:诺森伯利亚方言、麦西亚方言,西撒克逊方言和肯特方言。各种方言中都有许多外来词,后人读起来较费解,颇像阅凄外语。它们记载在手抄本里,因种类不同,辗转流传,难免会遗漏散佚,破损和改动。
最早的诗歌作品是一些箴言诗和英雄史诗的片段,创作于遥远的多神教时代。诗歌中提到的诸神名字在以后英语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星期二是专司地下阴暗的索尔日,星期三是战神窝丹日,星期四是雷神索尔日,星期五是女神弗雷亚日。甚至复活节也是由春天的女神奥斯特拉演变而来的。
在现存盎格鲁撒克逊前期的诗歌里,“英雄史诗”和宗教题材占了很大的分量。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蛮族武力征服和基督教传播的情景。而长篇史诗《贝奥武甫》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最早用欧洲地方语言写成,见于大约公元1000年留存下来的孤本手稿,约有3000行。讲述6世纪初发生的事件。其有关故事可能是6世纪由盎格鲁人口头传诵,700—750年间在英格兰被人撰写成篇。诗中的英雄和情节都与英国无乾,但我们可从中窥测到那时日耳曼部落问的社会风貌。
《贝奥武甫》的故事来源于一种宗教文化,分为两部分。是讲一个名叫格伦威尔的妖怪,连续12年经常骚扰丹麦国王赫罗斯加的一座华美的酒宴厅——“鹿庭”,抢走併吞噬赫罗斯加的战士。青年勇士贝奥武甫率扈从赶来营救,国王对其勇气表示讚赏,设宴款待。夜晚,贝奥武甫与格伦威尔搏斗,获胜后又在湖底洞穴里同格伦威尔的海妖母亲搏斗。第二部分里,贝奥武甫当了国王,平安治理国家50年,可到了晚年,他还得同…条火龙以命相搏,杀死火龙。史诗以贝奥武甫的葬礼和一首輓歌结束。
《贝奥武甫》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它蕴藏着象徵的、宗教的含义。而且,故事中还介绍了宫廷情景。诸如讲究礼节,饮酒欢庆,交换礼物,以及诗人周旋于勇士之间,等等。其庄严场面可使后人领悟到早期贵族武士的行为。同当时所有的诗歌一样,《贝奥武甫》诗句较长,是用头韵诗体写成的,不押韵,辞彙丰富,总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词描写同一事物;而且其中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诗中的社会準则属于较早的异教时代。
另一首短诗《莫儿登》也是无名氏的作品,写成于10世纪末,它也再现了古老的武士时代的社会準则。其中不乏这样的诗句:
思想得要坚强;情感,更激烈。
当我们体力日渐衰退,勇气得要更大。
序言
不觉间,1O年倏忽。其间《英国史》曾被加印,但不敷需求,市面久已断供,网路上千寻不得,修订和再版的任务提上日程。
根据责任编辑和读者们的建议,这次再版,适当做7修改,增添7一些内容。它们主要是:
1.为解释英国中古时期司法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实施及其终结”的内容。
2.为使读者较多地理解英国地方管理体制,第四章中增加了“治安法官起源”一节,旨在揭示,一国地方秩序的维持,并非取决于行政开支的增加、官僚队伍的膨胀及薪酬的丰厚。
3.第八章增添内容有两处:一是18世纪前后英国贵族和乡绅欧陆游学的历史,二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在当时思想变革中的杰出作用。前一史实表明,一国统治阶级文化素养的提升,会强化该群体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準;教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要素。后一事件揭示,社会经济的变革往往会与思想变革同步,并受到先进思想的促进。18-19世纪,地处北疆人口稀少的苏格兰涌现出了诸如瓦特、麦克斯韦和亚当-斯密等世界级文化科学巨人,其影响力持续存在,绝非偶然。
4.第九章增加了“近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展示了英国近代体育活动的民众性、地方性特色,以及拳击、划艇、赛马和板球等是如何成为大众性体育竞赛项目的,并由此肯定了英国在世界近现代体育事业中的卓越贡献。
5.第十章增加了“牛津运动和宗教信仰自由”一节,从中可以看出,英国宗教自由的发展步伐也是快慢交替,并非一蹴而就。
6.在最后一章里,笔者补充了21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史内容,包括“工党的失势和保守党的复出”、“君主制:未曾奏响的輓曲”。
7.附录中的“大事年表”等也做了修改。
笔者在撰写该序言时,适逢我国“两会”召开之际。从新闻中得知:这次“两会”,不封路、不用警车引道、不摆花、降低餐饮规格…对此颇有感-慨。笔者记得,不少国家的政府和议会奉行节俭,已历多年,即便是高官要员,也不敢违逆纳税人的意向,过分铺张。还记得,1994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伦敦詹姆士王家公园的长椅上小憩,忽见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带一随员,信步走造,是前往议会大厦开会的。他笑着向游人致意,游人坐着回应,无须起立。平民和高官之问如此的平等关係,在岛国已是平常。笔者还想到,不同的国家间,会有差异。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官本位的现象,其原因值得反思;而所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这次再版修灯,增幅约为1O%,不算太大。惋惜的是,书稿虽经修改,仍有不少缺一感。对各时段的事件、人物的评述还有疏漏。尤其是不列颠现当代的内容多属政治史方面,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篇幅则明显不足。笔者有年,当继续研读,好在以后适当增补。
恳请读者对书中的谬误、不当和疏漏之处,批评指正。
2013年4月
根据责任编辑和读者们的建议,这次再版,适当做7修改,增添7一些内容。它们主要是:
1.为解释英国中古时期司法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实施及其终结”的内容。
2.为使读者较多地理解英国地方管理体制,第四章中增加了“治安法官起源”一节,旨在揭示,一国地方秩序的维持,并非取决于行政开支的增加、官僚队伍的膨胀及薪酬的丰厚。
3.第八章增添内容有两处:一是18世纪前后英国贵族和乡绅欧陆游学的历史,二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在当时思想变革中的杰出作用。前一史实表明,一国统治阶级文化素养的提升,会强化该群体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準;教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要素。后一事件揭示,社会经济的变革往往会与思想变革同步,并受到先进思想的促进。18-19世纪,地处北疆人口稀少的苏格兰涌现出了诸如瓦特、麦克斯韦和亚当-斯密等世界级文化科学巨人,其影响力持续存在,绝非偶然。
4.第九章增加了“近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展示了英国近代体育活动的民众性、地方性特色,以及拳击、划艇、赛马和板球等是如何成为大众性体育竞赛项目的,并由此肯定了英国在世界近现代体育事业中的卓越贡献。
5.第十章增加了“牛津运动和宗教信仰自由”一节,从中可以看出,英国宗教自由的发展步伐也是快慢交替,并非一蹴而就。
6.在最后一章里,笔者补充了21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史内容,包括“工党的失势和保守党的复出”、“君主制:未曾奏响的輓曲”。
7.附录中的“大事年表”等也做了修改。
笔者在撰写该序言时,适逢我国“两会”召开之际。从新闻中得知:这次“两会”,不封路、不用警车引道、不摆花、降低餐饮规格…对此颇有感-慨。笔者记得,不少国家的政府和议会奉行节俭,已历多年,即便是高官要员,也不敢违逆纳税人的意向,过分铺张。还记得,1994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伦敦詹姆士王家公园的长椅上小憩,忽见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带一随员,信步走造,是前往议会大厦开会的。他笑着向游人致意,游人坐着回应,无须起立。平民和高官之问如此的平等关係,在岛国已是平常。笔者还想到,不同的国家间,会有差异。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官本位的现象,其原因值得反思;而所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这次再版修灯,增幅约为1O%,不算太大。惋惜的是,书稿虽经修改,仍有不少缺一感。对各时段的事件、人物的评述还有疏漏。尤其是不列颠现当代的内容多属政治史方面,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篇幅则明显不足。笔者有年,当继续研读,好在以后适当增补。
恳请读者对书中的谬误、不当和疏漏之处,批评指正。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