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北部,距城区5公里。保山改市后,原保山县成为隆阳区。板桥镇是隆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为迤西一大集市。保山坝最大的河流东河,从北向南经板桥镇穿境而过。东河南端,在清光绪元年,北津桥翻修重建为长亭,两旁柳丝垂拂,烟雾缭绕,称“北津烟柳”,景色宜人。东汉时期,东河的河面较宽,来往行人要靠“行索或木舟摆渡”,得名“梅花古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板桥镇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 下辖地区:25个自然村
- 电话区号:0875
- 邮政区码:678004
- 地理位置:保山市隆阳区北部
- 面积:346平方公里
- 人口:103975人(2017年)
- 方言:云南话-保山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火车站:无
- 车牌代码:云M
乡镇概况
板桥镇是全国重点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全镇辖区总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81亩,有31个村委会,29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03975人(2017年)。主要经济产业有蚕桑、核桃、烤菸、茶叶、畜牧、林果。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
2007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6.41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43:27。实现农业总产值3.11亿元,增长11.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52亿元,增长1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59元,增长13.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0.84亿元,增长40%,完成财政总收入1040万元,
增长80.2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4万元,增长53.68%。在2007年全区县域经济考核中,板桥镇被评为“三强乡镇”。
板桥镇下辖村:
板桥村 沙坝村 小永村 郭里村 卧佛村 妻贤村 孟官村 高海村
乌龙村 世科村 马王村 唐家村 青莲村 沙灯村 郎义村 双脉村 董达村 左所村 秋山村 苏家村 官坡村 清水河村 李家寺村 北汉庄村
板桥村 沙坝村 小永村 郭里村 卧佛村 妻贤村 孟官村 高海村
乌龙村 世科村 马王村 唐家村 青莲村 沙灯村 郎义村 双脉村 董达村 左所村 秋山村 苏家村 官坡村 清水河村 李家寺村 北汉庄村
乡镇简介
保山坝最大的河流东河,从北向南经板桥镇穿境而过。东河南端,在清光绪元年,北津桥翻修重建为长亭,两旁柳丝垂拂,烟雾缭绕,称“北津烟柳”,景色宜人。东汉时期,东河的河面较宽,来往行人要靠“行索或木舟摆渡”,得名“梅花古渡”。
板桥镇历史悠久,群山起伏,气候宜人,纵横交错的河流,星星棋布的泉眼,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驿古渡的青龙街,三教合一的光尊寺、龙王塘、卧佛寺、西庄寺、碧龙庵、董达五景、学伦生态园、北庙湖、竹林温泉等景区。
板桥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的特色和特有风韵。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青龙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通过河上的多座桥樑进入集镇,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亲切宜人。
板桥镇历史悠久,群山起伏,气候宜人,纵横交错的河流,星星棋布的泉眼,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驿古渡的青龙街,三教合一的光尊寺、龙王塘、卧佛寺、西庄寺、碧龙庵、董达五景、学伦生态园、北庙湖、竹林温泉等景区。
板桥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的特色和特有风韵。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青龙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通过河上的多座桥樑进入集镇,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亲切宜人。
资源丰富
板桥镇共有茶叶面积17150亩,其中老茶园面积14754亩,2007年新植2396亩。茶叶种植村26个,种植1000亩以上的有6个村(沙坝、清水、李家寺、长岭岗、西河、左所),2000亩以上的3个村(李家寺、西河、长岭岗)。
茶叶投产面积有12500亩,亩产100公斤的有1000亩,产量10万公斤,亩产50公斤的有4000亩,产量20万公斤,亩产40公斤的2000亩,产量8万公斤;亩产30公斤的有5500亩,产量15.5万公斤,累计产量54.5万公斤,每公斤以45元折算,总产值达2452.5万元。2008年预计种植面积3010亩,已全部落实到户,开槽面积1600多亩,占全年种植计画的50%以上。生产加工、销售方面,广大茶农通过初加工,一部分直接到市场进行销售,一部分出售给小型茶叶加工企业。
历史悠久
清乾隆以前,板桥街火灾频发,街民捐资修建魁星阁,以截断“火”源,并扎制青龙,全街戏耍,“以龙(水)治火”。从此,“青龙街”成了板桥街的代称。魁星阁又名环秀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高二丈多,坐北面南,共三个开间,第二间横跨街心,设计精巧,匠心别具。屋顶宝鼎镇中,四角风铃叮噹。阁楼中间,雕塑文魁星神像。
光尊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依山形建成七进五院,占地15亩,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寺院,有各式建筑物23幢,是滇西现存寺庙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于200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岩卧佛在板桥镇卧佛村境内,距保山城16公里,始建于西汉末年,是保山最古老的名胜佳景之一。卧佛寺门眉正中有“永镇山门”四个大字,周围雕龙刻凤,色彩缤纷。走进大门,是一塘清澈湖水,泉水从岩底喷涌而出。池塘中央建一四方凉亭,名山阁。池塘中游鱼穿梭,罕见的珍稀鱼种四须鱼巴 鱼(又称卧佛鱼)在此繁衍。这种鱼吃葵花子能剥壳,成为卧佛寺一大奇观。
云岩卧佛在板桥镇卧佛村境内,距保山城16公里,始建于西汉末年,是保山最古老的名胜佳景之一。卧佛寺门眉正中有“永镇山门”四个大字,周围雕龙刻凤,色彩缤纷。走进大门,是一塘清澈湖水,泉水从岩底喷涌而出。池塘中央建一四方凉亭,名山阁。池塘中游鱼穿梭,罕见的珍稀鱼种四须鱼巴 鱼(又称卧佛鱼)在此繁衍。这种鱼吃葵花子能剥壳,成为卧佛寺一大奇观。
池塘正西面是过庭——“天王宝殿”。过庭后是云岩山,岩下一岩洞,有门3道,使大殿与石岩相联,浑然一体。洞深百丈,洞内钟乳、岩壁、石纹千姿百态。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对这种特异的殿宇建筑结构,给予很高评价。外洞高10多米,周围石壁塑有十八罗汉、五百阿罗汉,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南面有一石台,高4尺,台上卧一汉白玉大佛,身长1.6丈,左臂弯曲,手掌扶于头,右手平伸置于腿上,面容慈祥,庄严肃穆,双目微启,似睡未酣,似笑未露。
碧龙庵,位于距板桥镇7公里的厚庄,是隆阳区境内至今建筑物保存较完好的古寺庙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以前,是聚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的寺院。山门外碧水荷塘,清香四溢。寺庙共有三进两院,沿石阶而上,第一进为文昌宫,第二进是现存最完好的一院,该殿雕梁画柱,门上图案栩栩如生,为清乾隆时艺人所作。第三进为玉皇阁。
青龙街旁的万氏祖祠,始建于明万曆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有6个庭院,用青石铺成,正面大殿雄伟肃穆,左右两厢两耳与前照壁对应,形成方形天井。有二百多年的古桂花树和九十多年的牡丹点缀,是青龙街一胜景。
碧龙庵,位于距板桥镇7公里的厚庄,是隆阳区境内至今建筑物保存较完好的古寺庙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以前,是聚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的寺院。山门外碧水荷塘,清香四溢。寺庙共有三进两院,沿石阶而上,第一进为文昌宫,第二进是现存最完好的一院,该殿雕梁画柱,门上图案栩栩如生,为清乾隆时艺人所作。第三进为玉皇阁。
青龙街旁的万氏祖祠,始建于明万曆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有6个庭院,用青石铺成,正面大殿雄伟肃穆,左右两厢两耳与前照壁对应,形成方形天井。有二百多年的古桂花树和九十多年的牡丹点缀,是青龙街一胜景。
农业产业
龙王塘占地1800多亩,民众集资在此兴办“农民公园”。三面环抱绿茵湖,碧水常秀,鸟语花香,具有冬暖夏凉特点,有所谓“台楼远眺十全景,龟岛环视四面春,绕堤烟柳拖绿去,茶岭晚翠夕阳斜,玉泉幽静传佳话,清音秋水呈奇景,龙潭跃鱼岁月深”等江景。修竹森森,杨柳依依,藤蔓密密,泉水淙淙,曲径通幽。每年农曆正月16日,在此举行“龙王庙会”,耍龙舞狮,热闹非常。
西庄寺,又名“猪八戒寺”,是全国唯一祭祀猪八戒的场所。 学伦生态园占地1800多亩,种植板栗和枇杷、桃子等各种水果。是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西庄寺,又名“猪八戒寺”,是全国唯一祭祀猪八戒的场所。 学伦生态园占地1800多亩,种植板栗和枇杷、桃子等各种水果。是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