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耸古道位于瓯海区泽雅镇,从石桥村开始,一直到古耸寨止。古耸寨是泽雅一个古老的山寨,至今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是泽雅绿林文化的发源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古耸古道
- 外文名:The ancient song Road
- 地理位置:瓯海区泽雅镇
- 入口:石桥村
- 出口:古耸寨
纸山遗韵
古耸寨古道的起点在泽雅镇石桥村,上泽雅环库公路可到石桥村。石桥村在温州算是小有名气。它是泽雅省级风景区的门户村,生产加工农家盐滷豆腐和豆腐鲞而闻名,“四连碓造纸作坊”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古耸寨的古道从村中穿过,村里有多条石板路可接古耸寨古道,岭脚都在公路边,你只要寻着一个石板路上去,都能汇集到这条古道上来。村里石板路铺设了新石板,大小颜色一致,一级一级摺叠,弯弯曲曲延伸,像一条米黄色的花尼百褶花边。石板路上,往往一边是簇新的水泥构筑的高楼,而另一边是低矮的老屋。这新与旧在石板路上狭路相逢,默默地看着对方。
前方的石板路突然削尖了脑袋,钻进了一块大石头的缝隙里,这仿佛是一条大蛇突然爬进了一个山洞。在密密麻麻的民居中怎幺会有如此巉岩,仿佛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显得很神秘,不由让人猜测这石头从何而来。或许是远古时期从后山滚落下来的吧!村民还就势把房子安在它上面。我想,就地取材,在这块大石头上刻上“石桥古道”几个字挺合适的。
前面,石板路缠着一座老屋蜿蜒,留给老屋一个漂亮的弯角。在这老屋的墙上有两个正方形的口子,这是老屋的窗户,它们都有四条木材支撑着,这窗户是一份简朴到极致的美。
前面,石板路缠着一座老屋蜿蜒,留给老屋一个漂亮的弯角。在这老屋的墙上有两个正方形的口子,这是老屋的窗户,它们都有四条木材支撑着,这窗户是一份简朴到极致的美。
沿石板路上去,随处可见被村民废弃的腌塘和纸槽。石桥村自古就是泽雅一个做纸村,旧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以做纸为生的。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是石桥纸山的千古遗韵。如今,村里零星几户人家还在做纸,大部分人家的造纸作坊已经废弃。庭院里,石板路旁,田园之上,随处可见废弃的造纸作坊。时过境迁,遗风犹在。
远芳青翠
到老屋旁,古道终于挣脱了新石板路的束缚,抽身而出,潇洒地奔入高高的山野,与天接。这像绿林好汉直奔山野占山为王的气质。但看那一步一回头的蜿蜒间,一路随之花开草绿,又似金庸武侠小说里侠客的侠骨柔肠。
石阶油亮,泛着光。绿绒绒的小草,还有挺着细长的花径的紫云英,在石阶上石头的缝隙中摇曳,无意有意形成一个绿色的花环,柔柔地圈住石头。
到了那个与天相接的地方,眼前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田园,在当地叫“大脑头”,地形就像一个脑门一样伸出来。在平坦的田园中,一块突起的小山包上,一棵大樟树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的站着。风雨中,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筋骨“飒飒”做响;风静时,巍然不动,静观天变,有着王的风範。
石阶油亮,泛着光。绿绒绒的小草,还有挺着细长的花径的紫云英,在石阶上石头的缝隙中摇曳,无意有意形成一个绿色的花环,柔柔地圈住石头。
到了那个与天相接的地方,眼前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田园,在当地叫“大脑头”,地形就像一个脑门一样伸出来。在平坦的田园中,一块突起的小山包上,一棵大樟树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的站着。风雨中,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筋骨“飒飒”做响;风静时,巍然不动,静观天变,有着王的风範。

转了一弯,古道伸入水竹林。两旁的水竹枝叶交错在古道上方,形成一条幽深的隧道。水竹没有毛竹的沧桑和旷古,却有着毛竹没有的水润和秀气。光使一枚枚竹叶绿得透明而灵动,像一尾尾悠哉在幽幽碧潭里的鱼。
出了水竹林,古道平缓伸展,一边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屏障,一边是山涧,“哗哗”的水声在耳。雨后的古耸溪水势丰满,山涧里巨石错落。这些怪石就是古耸寨里的雷石阵吗?这溪水野得很,没心没肺的,找着地方就跳下。溪水的顽皮,把憋了一冬的迎春花笑疯了,忘了抽叶子,倒先把鹅黄的花朵毫无保留的绽放了,一丛丛,一簇簇,在山涧边,在飞珠溅玉的雨中。
一条石板桥横在溪涧之上,这是一条两孔石板桥,每孔上有四条石板。走过古朴的石板桥,回望,身后的石板桥连线着古道,如虹一样横挂在青山间,那美无以言表。
古道被公路截断,行走一段,一条单孔古桥横在溪涧之上接上古道。桥边有一颗大树,浓荫蔽桥。这条没有桥栏的石拱桥,桥面只有1米多宽,桥身2米左右,自然粗石垒砌。我还没见过这幺小巧的石拱桥。
出了水竹林,古道平缓伸展,一边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屏障,一边是山涧,“哗哗”的水声在耳。雨后的古耸溪水势丰满,山涧里巨石错落。这些怪石就是古耸寨里的雷石阵吗?这溪水野得很,没心没肺的,找着地方就跳下。溪水的顽皮,把憋了一冬的迎春花笑疯了,忘了抽叶子,倒先把鹅黄的花朵毫无保留的绽放了,一丛丛,一簇簇,在山涧边,在飞珠溅玉的雨中。
一条石板桥横在溪涧之上,这是一条两孔石板桥,每孔上有四条石板。走过古朴的石板桥,回望,身后的石板桥连线着古道,如虹一样横挂在青山间,那美无以言表。
古道被公路截断,行走一段,一条单孔古桥横在溪涧之上接上古道。桥边有一颗大树,浓荫蔽桥。这条没有桥栏的石拱桥,桥面只有1米多宽,桥身2米左右,自然粗石垒砌。我还没见过这幺小巧的石拱桥。

站在桥上,看到一个圆圆的山顶在云雾缭绕的云端,那就是传说中神秘的古耸寨了。雨中泛着光的古道可以把我带到那里去。
云中山寨
古道伸进了田园,看到古双村了,村庄就在古耸寨的山脚。古耸寨高耸入云,在周围比它略低的山头陪衬下,有一种独立高岗的气势。其山形特别,是一个规规整整的圆锥形,象极日本的富士山。古耸寨在当地人称为“寨圈顶”。古时泽雅就在古耸寨下面,旧时就称“寨下”,80年代才雅化为泽雅。
古耸寨至今流传着多个民间传说。传说杨文广站在天长岭头一箭射死古耸寨寨王。这传说近乎荒诞,却让古耸寨添了虚无飘渺的神秘感。
从村边的一条田间山岭迂迴过去可以到山顶。那些耳熟能详的传说和山岭两边的梯田和山园构筑了浓郁的田园风光,让人忘了登山的劳累。
登顶了,满目荒草灌木,风吹草低,现发黑的寨墙。寨墙是沿着山顶一圈围起来的,这山的平面形状实际是个椭园形,所以寨墙也围成一个椭圆,寨墙是用乱石砌的,已损毁很严重,有些地方已只剩墙脚了,但保存较好的地段仍然还有3米多高。从这一段可以大体看出寨墙的形状,寨墙的内部高度大约1.5米。据说以前还有人看见过三只香炉、一把斧头、一根门插销,还有一个石脚盂,现在山下的村里,已裂成二爿。
杂草中黑乎乎的寨墙很实在,没有传说的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摸着这些粗糙的墙石,望远,那段神秘的历史也清晰起来。
当时的古耸一带人口稀少,连绵的群山之间野莽丛生。他们听当地人说,在丛莽间有一条大垟官路直通温州府。再说,古耸寨具备一个山寨所应该具备的有利地形。它山下的这条官道是温州府通往青田再到南宋皇城临安的唯一通道。从山下到山寨的相对高度有400多米,山面的坡度非常均匀,大约有70多度,从山上往下看,整个山面一览无余,无有任何遮蔽。站在山顶放眼远眺,四面八方的所有动向尽入眼底。东面可以望见从天长岭进入西部山区的必经之地寨下村,再往外是从府城入山的必经之路天长岭,天色好的时候还能望见温州府城的街巷建筑。南面可以望见林垟、庙后、屿山、坑源、库门塘、布袋垟一线,那是从寨下村往西南方向绕过去再到青田的另一条路线,二条路的交汇处距古耸村也就半铺路的距离。
如果能在离此只有一铺路的对面金坑垴上也设一个寨,二寨相互呼应,则对这条官路的控制再无任何遗漏。往北循着通向青田的官路可以一直望到永嘉与青田的交界处,地势险要的界牌头,那是从青田方向南下进入温州府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道关口就是天长岭,古耸寨正处在这两道关口之关。竖起一面高耸入云的寨旗,让所有在官道上经过的人望之胆寒。还可以在这里打旗语或燃烽火,与金坑垴或其他山寨上的兄弟们互通信号。或者给在山下活动的兄弟们发出指令,指引他们出击或者回营。
从村边的一条田间山岭迂迴过去可以到山顶。那些耳熟能详的传说和山岭两边的梯田和山园构筑了浓郁的田园风光,让人忘了登山的劳累。
登顶了,满目荒草灌木,风吹草低,现发黑的寨墙。寨墙是沿着山顶一圈围起来的,这山的平面形状实际是个椭园形,所以寨墙也围成一个椭圆,寨墙是用乱石砌的,已损毁很严重,有些地方已只剩墙脚了,但保存较好的地段仍然还有3米多高。从这一段可以大体看出寨墙的形状,寨墙的内部高度大约1.5米。据说以前还有人看见过三只香炉、一把斧头、一根门插销,还有一个石脚盂,现在山下的村里,已裂成二爿。
杂草中黑乎乎的寨墙很实在,没有传说的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摸着这些粗糙的墙石,望远,那段神秘的历史也清晰起来。
当时的古耸一带人口稀少,连绵的群山之间野莽丛生。他们听当地人说,在丛莽间有一条大垟官路直通温州府。再说,古耸寨具备一个山寨所应该具备的有利地形。它山下的这条官道是温州府通往青田再到南宋皇城临安的唯一通道。从山下到山寨的相对高度有400多米,山面的坡度非常均匀,大约有70多度,从山上往下看,整个山面一览无余,无有任何遮蔽。站在山顶放眼远眺,四面八方的所有动向尽入眼底。东面可以望见从天长岭进入西部山区的必经之地寨下村,再往外是从府城入山的必经之路天长岭,天色好的时候还能望见温州府城的街巷建筑。南面可以望见林垟、庙后、屿山、坑源、库门塘、布袋垟一线,那是从寨下村往西南方向绕过去再到青田的另一条路线,二条路的交汇处距古耸村也就半铺路的距离。
如果能在离此只有一铺路的对面金坑垴上也设一个寨,二寨相互呼应,则对这条官路的控制再无任何遗漏。往北循着通向青田的官路可以一直望到永嘉与青田的交界处,地势险要的界牌头,那是从青田方向南下进入温州府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道关口就是天长岭,古耸寨正处在这两道关口之关。竖起一面高耸入云的寨旗,让所有在官道上经过的人望之胆寒。还可以在这里打旗语或燃烽火,与金坑垴或其他山寨上的兄弟们互通信号。或者给在山下活动的兄弟们发出指令,指引他们出击或者回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