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的道墟,东关一带,其水、其石,不逊于绍兴城乡,尤其是铮铮之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悠悠石板路
且不说那铺设在千里古纤道上一块块平整的石板,深深印记下弓背弯腰縴夫的粗犷号子;却不说那铺设石板的临水老街,久久洋溢着绍兴老酒的浓烈芬芳、茴香豆的浓厚醇味和人群的喧嚣;却不说那连线石板路的石拱桥边古朴典雅的戏台,千古流传着“绍班大戏”的震天锣鼓和高亢的唱腔;却不说那迎亲的花轿随着醉人的脚步,在石板路上沿路洒下一串串喜庆的欢歌和红艳艳的色彩。只要静心屏气,俯首下察,就能随处领略到那悠悠石板路上承载着的浓重的越地文化,神驰目骋于过去的岁月、往日的峥嵘。
细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并不是刻意的营造,恰恰是一种勤俭的绍兴人随意的“废物利用”。在越地向来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传也就物化为随处可见用石板筑成的累累坟茔石椁,还有矗立在座座坟茔前的石碑、石祭台,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后居所中安享后人的祭祀,保佑后代的六畜兴旺、家道恆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论是灾荒,还是战乱,抑或是“香火不旺”,岁月的风雨也湮灭了人们的记忆,留下了座座无主坟茔。聪明的绍兴人就把这些石椁、石碑、石祭台拆除下来,铺设在原本泥泞的路上,变成了平整、乾燥、坚实的石板路。从过去树立在山坡受后人点香烧蜡烛祭拜,到今日践踏在匆匆的行人脚下,那种前贵后贱的变迁,折射出一个家庭的衰败、子孙的“凋落”,若真存在灵魂,那先辈的悲叹定与江南的雨滴一起坠落,把坚固的石板凿成一个个规则的小洞,仿佛一只只仰望天际的深眼。透过块块石板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或欢快或悽惨的人生故事,令后人大发“物是人非两茫茫”的感叹。
正是这些承载着家庭兴衰历史的石板,时时昭示着古越厚重的文化。领略这种文化,不得藉助舟楫,也不得以车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潇潇洒洒地漫步前往。那种为赶时间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种只看周围不看脚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种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顾高谈阔论的也不行,只能独身一人,拥有一份闲适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时时地弯下你尊贵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尝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过一块“祭神所”的石板,挤在众多的石板中间,上方还雕刻着左石榴右蟠桃的图案,字写得端庄厚实,图案刻得凝重古朴,处处透露出一种神圣与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事后据父辈讲,这是一块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个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实际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图案各有所系:石榴多子,寄託着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寿,展现着延年益寿的祈盼。想来每当祭祀大典,众多子孙济济一堂,弓着背,弯着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透过袅袅上升的清烟,似乎慈祥的先辈就端坐在上方,微笑着点头答应晚辈的种种祈祷。那种无言而庄重的场面,令人形骸虽在却灵魂出窍,飘向遥远的天际。还看到一块写着“先考杨太公某某、先妣杨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犷很潦草,想来出于贫寒之家,但同样是一种厚葬的杰作,默默地倾诉着孝之传家的亘古美德。而且此类的石板随处可见,隔三岔五便可寻得一块,似乎就是一家接着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国。至于那石椁拆下来的石块,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厚的是盖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横头板,长的是侧面板,有质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质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块笔挺,有的碎成几截,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却都是寄附着一段生命、一段经历、一段人生的坎坷悲伤或欢声笑语。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着一部“书法大观”,那行书的潇洒,那大篆的厚重,那草书的不羁,那隶书的端庄,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寻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不也从石板上挖掘出来吗?从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临摩,也许便造就了一个“石板书法大家”而名闻遐迩,而且风格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
细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并不是刻意的营造,恰恰是一种勤俭的绍兴人随意的“废物利用”。在越地向来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传也就物化为随处可见用石板筑成的累累坟茔石椁,还有矗立在座座坟茔前的石碑、石祭台,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后居所中安享后人的祭祀,保佑后代的六畜兴旺、家道恆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论是灾荒,还是战乱,抑或是“香火不旺”,岁月的风雨也湮灭了人们的记忆,留下了座座无主坟茔。聪明的绍兴人就把这些石椁、石碑、石祭台拆除下来,铺设在原本泥泞的路上,变成了平整、乾燥、坚实的石板路。从过去树立在山坡受后人点香烧蜡烛祭拜,到今日践踏在匆匆的行人脚下,那种前贵后贱的变迁,折射出一个家庭的衰败、子孙的“凋落”,若真存在灵魂,那先辈的悲叹定与江南的雨滴一起坠落,把坚固的石板凿成一个个规则的小洞,仿佛一只只仰望天际的深眼。透过块块石板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或欢快或悽惨的人生故事,令后人大发“物是人非两茫茫”的感叹。
正是这些承载着家庭兴衰历史的石板,时时昭示着古越厚重的文化。领略这种文化,不得藉助舟楫,也不得以车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潇潇洒洒地漫步前往。那种为赶时间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种只看周围不看脚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种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顾高谈阔论的也不行,只能独身一人,拥有一份闲适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时时地弯下你尊贵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尝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过一块“祭神所”的石板,挤在众多的石板中间,上方还雕刻着左石榴右蟠桃的图案,字写得端庄厚实,图案刻得凝重古朴,处处透露出一种神圣与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事后据父辈讲,这是一块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个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实际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图案各有所系:石榴多子,寄託着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寿,展现着延年益寿的祈盼。想来每当祭祀大典,众多子孙济济一堂,弓着背,弯着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透过袅袅上升的清烟,似乎慈祥的先辈就端坐在上方,微笑着点头答应晚辈的种种祈祷。那种无言而庄重的场面,令人形骸虽在却灵魂出窍,飘向遥远的天际。还看到一块写着“先考杨太公某某、先妣杨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犷很潦草,想来出于贫寒之家,但同样是一种厚葬的杰作,默默地倾诉着孝之传家的亘古美德。而且此类的石板随处可见,隔三岔五便可寻得一块,似乎就是一家接着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国。至于那石椁拆下来的石块,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厚的是盖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横头板,长的是侧面板,有质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质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块笔挺,有的碎成几截,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却都是寄附着一段生命、一段经历、一段人生的坎坷悲伤或欢声笑语。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着一部“书法大观”,那行书的潇洒,那大篆的厚重,那草书的不羁,那隶书的端庄,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寻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不也从石板上挖掘出来吗?从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临摩,也许便造就了一个“石板书法大家”而名闻遐迩,而且风格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