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江县浦阳街道善庆村和杭坪镇中村之间,绵延着一条别致的古道——桃岭古道(又名陶岭)。千百年来,它曾是县城通往廿四都源和邻县建德、桐庐的要道,更是“程家五家村,三日没有两夜酣”的历史见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桃岭古道
- 起点:浦江县浦阳街道善庆村
- 终点:杭坪镇中村
- 别名:陶岭
人文古蹟
陶然亭
陶然亭坐落于善庆村边桃岭山脚,虽然已只剩残垣断壁,但在那个时代,它曾风光一时,是无数路人遮风挡雨、憩息休整的场所。
茶路会
亭内靠墙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茶路会”石碑,字迹已经很难辨认。据了解,石碑起首约1/4面积的文字是“茶路会”碑记,记录建造“茶路会”的经过,其余部分是“乐助者的芳名”。
桃岭古道

江东放曾于2010年对“茶路会”做过一番专题研究。据碑记记载,民国十八年,石马头村一位叫张宇模的乐善好施人士发起修路倡议,善庆村的楼凤起则购基量度造亭三间,取名“陶然亭”。后来,石狮头的张三星和程家的张鹹林等47人加入其中合成一会,称“茶路会”。
该会利用筹措资金修路,还为过往山民免费施茶。每年入夏后,约农曆四月下半月到九月上半月这五个月内,茶水灌满亭内的陶瓷大茶缸,供过路客免费饮用。亭内有个小房间,内有两张木床,备有被褥,可供过路客留宿。还有人施捨蜡烛、灯笼,给夜行人照明,用后自行归还。当时,走这条古道的多为当地背竹木、挑柴炭的村民。“茶路会”还备有草鞋,村民穿的草鞋磨破了,可自行从墙上取一双新的换上,但必须儘快打两双新的草鞋补上,以确保其他人取用。
据说,每年农曆十月廿三,“茶路会”会董们聚餐一次,共商茶亭、道路修葺事宜。这种善举,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县城到杭坪的公路通车以后,这条古道才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
石板路
青石板台阶路是桃岭的一大景观。所谓“石板路”,就是在大约一米多宽的路面中间铺上约一尺宽的青石板,两旁甃上鹅卵石而成。
从善庆村出发,走在山脚地段,几乎不见青石板台阶蹤影,偶尔才会有石板碎块映入眼帘。据了解,这段石板路由于多年来受雨水侵袭,已经严重风化,而早些年的甘泉工程,更是几乎将所有石板破坏了。
爬上山后,青石板台阶就出现了:只见一尺宽的青石板一级一级平铺直上,遇到山石就依石采台阶,可见当时为了铺就这条古道,前人所花费的精力是非常大的。据说,这些青石板是各地民众三三两两捐助的,仔细观察,发现有的石板上的确刻有不同的标誌。
爬上山顶,下坡也是清一色的石板路。沿路大步踏下,我好几次差点滑倒。细细一看,原来许多石板已被磨平。廿四都源老辈人肩挑背驮各种物资到城里赶市,换得所需的油盐米醋返回,回家的路显得很轻鬆,都是大步迈开,加之是下坡,脚与石板磨合的力度就大些,硬生生地把这粗糙的石板给磨平了。
历史名人
“昨夜一夜未眠,只为千年古道和那段历史。”这是台湾张礼善老先生(祖籍浦江,原台湾浦江同乡会会长)在提及那段历史后的感触。
据民间人士介绍,桃岭也有“逃岭”的说法。“长毛”(太平军溃兵)、“北佬”(北洋军阀孙传芳溃兵)和日本佬来浦江时,城里人都从这条桃岭逃进山区躲避,或在山上搭个草棚住上几天。
在桃岭这条千年古道上,多年来也走出了一批名人:诗界名人张遂——明末清初诗人、医学家,杭坪中村人;文化名人石西民——文化部原副部长、党组书记,杭坪石宅人;军界名人陈玉辉——国民党中将,杭坪东岭人;造桥名人张狮岩——原石宅乡石狮头村人,毕生造桥十五座。
据说,张狮岩建造湖山桥时,建桥所用的木材等都来自他家位于建德境内的一座山上,这些树木,都是通过桃岭扛过来的。
古道今昔
桃岭的风景让人过目不忘。只见那古道两旁树木森然,杂草丛生,山花烂漫。野果成熟季节,青石板的台阶上不时可见掉落的果实、野花,紫的是乌米饭、红的是野草莓、白的是金银花,还有野生枇杷、野生杨梅等。
石板从山脚铺到山顶,又从山顶铺到山脚,桃岭古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那个为温饱而忙碌的年代,百姓自发形成组织,捐钱捐物捐田地,修建桃岭以方便大家行走。
今年,善庆村村民自发成立桃岭修缮小组,着手桃岭的保护修缮工作,力求恢复“青山、绿水、石阶、幽径”的原生态面貌,使其成为城区居民休闲、锻鍊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