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世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十三,史记共有十表,三代世表为首表,其简要记载了黄帝;舜;禹;契;后稷上古传说的五位帝王的世系、人物和史事。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三代世表
- 创作年代:西汉
- 作品出处:《史记·卷十三》
- 文学体裁:表
- 作者:司马迁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三代世表
作者:司马迁
出自:《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作品原文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鹹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鹹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弃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夡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韂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黄帝终始传曰:‘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之乡,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欲行车。’霍将军者,本居平阳。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为臣言。岂不伟哉!”
作品译文
太史公说五帝生于三代,商以前很多事迹没有记载,已经很难考证记录了。孔子依据有限的史籍和文献编着《春秋》纪元,《尚书》记录亦不齐全,连年岁也没有所以也无法参考和记录。
太史公从牒谱上看黄帝以来有年代的记叙,和黄帝考察那些年曆、谱牒和五德终始循环转换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全都不一样,孔子没有论列那些年月,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于是,我利用《五帝系谍》、《尚书》编列的世系,记载黄帝以来到共和这一时期,撰成《三代世表》。
《诗经》里说契;后稷没有父亲,又有传说他们的父亲是黄帝,难道《诗经》是谬记?不得而知。但是诸先生说《诗经》说契是蛋生,这是想表示天命精诚的意思。鬼神不能自己生成,必须靠人产生,怎幺会没有父亲就诞生呢!有人说有父亲,有人说没有,两种说法,有人相信,有人怀疑。
尧知晓契和后稷都是当世贤人为天生,所以给契七十里地为封邑,传了十余世后至汤,汤得天下为商。尧知晓后稷的子孙也必得天下,因而给后稷百里地为封邑。千年后,果然后稷的子孙文王有得天下,是为周。《诗传》说汤的先祖没有父亲,契母和他的姐妹到玄丘水洗澡,有燕雀携卵掉下,契母好奇误食而生契。契生来就贤,尧封他为司徒,专司土地疆域管理。尧赐契姓子,子就是慈,是就是慢慢生长强大的意思。诗人称颂曰:“殷社茫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文王先祖后稷也没有父亲,他的母亲叫姜嫄,他出门遇巨人脚印践踩后生下后稷,姜嫄嫌弃此子无父,弃之于路,有牛羊过也避而不践踏他。弃之于荒山,而有山里人或者禽兽餵养他。弃之于江湖中有鹏鸟张翅为铺垫不致他淹死,并餵养他食物。姜嫄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上天之子,于是把他养大.尧知晓后稷贤就启用他为大司农,主管农业,劝课农桑。尧赐他姓姬,是本德意思。诗人称颂他“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当初生的这个人加以磨练有所成就。)
孔子说:往昔尧赐契姓子,后有商汤。赐后稷为姬后有文王建周。大王受天命传位季历,是为祥瑞,太伯建吴是后稷子孙繁衍的源本也。天命是很难说的,非圣人难以预见。舜;禹;契;后稷都是皇帝的子孙,皇帝顺应天命而治理天下,恩德泽被后世。所以其子孙纷纷复为天子而拥有天下,这是上天的安排回报他的恩德。世人不知道,以为凡夫市井走卒也能受天命,凡夫俗子凭什幺能无故拥有天下?受天命呢?
黄帝后裔称王天下为什幺那幺长久呢?
诸先生说:《诗传》说天下的君主是人民的领袖,延续人民生命的人称帝。福荫万世,皇帝就是这样的人。施五政以定礼仪,顺应天命而起兵讨伐胜利者为王,福荫千世,就是蜀王。蜀王亦是黄帝的后裔,还在大汉西南五千里地的地方,称降于大汉,常来朝贺献贡。不是因为其祖先的恩德吗?行道布德是不可敷衍的,为人君主称王天下的人要自查反省。大将军霍光也是皇帝的后裔,这些事情只能和博闻远见的人讨论,很难和见识浅短的人说,为什幺这样说呢?古时候各诸侯都是以封地为姓,霍就是国名,周武王封他弟弟叔处为霍国国君,后来晋献公灭掉霍国,他的后裔就成为庶民了。居住于平阳,而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卫国,《诗经》里说也可以为周的后裔。周的帝王是后稷的后裔,后稷是没有父亲的,三代以来的传说后稷的父亲是高辛(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终始传》说大汉兴起百年后,有不高不矮,出自白燕之乡的人把持天下。而此时天子年幼,此人命帝车倒退。霍光本居于平阳白燕,当时我任郎官,与方士考功相会于旗楼下他们对我说起这事,难道不是壮举!
三代世表
帝王世国号 | 颛顼属 | 喾属 | 尧属 | 舜属 | 夏属 | 殷属 | 周属 |
黄帝 号有熊 | 黄帝生昌意 | 黄帝生玄嚣 | 黄帝生玄嚣 | 黄帝生昌意 | 黄帝生昌意 | 黄帝生玄嚣 | 黄帝生玄嚣 |
帝颛顼 黄帝孙 起黄帝至颛顼三世 号高阳 | 昌意生颛瑞 | 玄嚣生蟜极 | 玄嚣生蟜极 | 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穷蝉 | 昌意生颛顼 | 玄嚣生蟜极 蟜极生帝喾 | 玄嚣生蟜极 蟜极生帝喾 |
帝喾 (黄帝三世孙) 起黄帝至帝喾四世 号高辛 | 蟜极生帝喾 号高辛 | 蟜极生帝喾 | 穷蝉生敬康 敬康生句望 | 帝喾生契 | 帝喾生弃 是为后稷 为周祖 | ||
帝尧 (黄帝四世孙) 黄帝至帝尧五世 号唐 | 帝喾生放勛 是为帝尧 | 句望生蟜牛 蟜牛生瞽叟 | 契为殷祖 | 后稷生不窟 | |||
帝舜 黄帝玄孙之玄孙 (黄帝九世孙) 号虞 | 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 | 颛顼生鲧 鲧生文命 (汉书颛顼五代而生鲧) | 契生昭明 | 不窟生鞠 | |||
帝禹 (黄帝四世孙) (汉书认为九世孙) 号夏 | 文命 是为禹 | 昭明生相土 | 鞠生公刘 | ||||
帝启 伐有扈,作甘誓 | 相土生昌若 | 公刘生庆节 | |||||
帝太康 | 昌若生曹圉 曹圉生冥 | 庆节生皇仆 皇仆生差弗 | |||||
帝仲康 太康弟 | 冥生振 | 差弗生毁渝 毁渝生公非 | |||||
帝相 | 振生微 微生报丁 | 公非生高圉 高圉生亚圉 | |||||
帝少康 | 报丁生报乙 报乙生报丙 | 亚圉生公祖类 | |||||
帝予 | 报丙生主壬 主壬生主癸 | 公祖类生亶父 | |||||
帝槐 | 癸生天乙 是为殷汤 | 亶父生季历 季历生昌 是为文王 | |||||
帝芒 | 昌生髮 是为武王 | ||||||
帝泄 | |||||||
帝不降 | |||||||
帝扃 不降弟 | |||||||
帝廑 | |||||||
帝孔甲 不降子 | |||||||
帝皋 | |||||||
帝发 | |||||||
帝履癸是为桀从禹至桀十七世,从黄帝至桀二十世 | |||||||
殷汤代夏世 从黄帝至汤十七世 | |||||||
帝外丙 汤太子太丁蚤卒,故立次弟外丙。 | |||||||
帝仲壬,外丙弟。 | |||||||
帝太甲,汤子 | |||||||
帝活丁,伊尹卒。 | |||||||
帝太庚,沃丁弟。 | |||||||
帝小甲,太庚弟。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 |||||||
帝雍己,小甲弟。 | |||||||
帝太戊,雍己弟,以桑谷生称中宗。 | |||||||
帝中丁 | |||||||
帝外壬,中丁弟。 | |||||||
帝河亶甲,外壬弟。 | |||||||
帝祖乙。 | |||||||
帝祖辛。 | |||||||
帝沃甲,祖辛弟。 | |||||||
帝祖丁,祖辛子。 | |||||||
帝南庚,沃甲子。 | |||||||
帝阳甲,祖西子。 | |||||||
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 | |||||||
帝小辛,盘庚弟。 | |||||||
帝小乙,小辛弟。 | |||||||
帝武丁。雉升鼎耳雊,得傅说,称高宗。 | |||||||
帝祖庚。 | |||||||
帝甲,祖庚弟,淫。 | |||||||
帝廪辛。 | |||||||
帝庚丁,廪辛弟。殷徙河北。 | |||||||
帝武乙。慢神,震死。 | |||||||
帝太丁。 | |||||||
帝乙,殷益衰。 | |||||||
帝辛,是为纣,弒。从汤至纣二十九世,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 | |||||||
周武王,代殷。 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 |
成王诵 | 鲁周公旦 武王弟 初封 | 齐太公尚 武王师 初封 | 晋唐叔虞 武王子 初封 | 秦恶来助纣 父飞廉有力 | 楚熊绎绎父鬻能事文王 初封 | 宋微子启 纣庶兄 初封 | 卫康叔 武王弟 初封 | 陈胡公满 舜之后 初封 | 蔡叔度 武王弟 初封 | 曹叔振铎武王弟 初封 | 燕召公奭 周同姓 初封 |
康王钊 | 鲁公伯禽 | 丁公吕伋 | 晋侯燮 | 女防 | 熊又 | 微仲 启弟 | 康伯 | 申公 | 蔡仲 | 九世至惠侯。 | |
昭王瑕 | 考公 | 乙公 | 武侯 | 旁皋 | 熊黮 | 宋公 | 孝伯 | 相公 | 蔡伯 | 太伯 | |
穆王满,作甫刑,荒服不至。 | 炀公 考公弟 | 癸公 | 成侯 | 大几 | 熊胜 | 丁公 | 嗣伯 | 孝公 | 宫侯 | 仲君 | |
恭王伊扈 | 幽公 | 哀公 | 厉侯 | 大骆 | 熊炀 | 湣公 丁公弟 | 疌伯 | 慎公 | 厉侯 | 宫伯 | |
懿王坚。周道衰,诗人作刺。 | 魏公 | 胡公 | 靖侯 | 非子 | 熊渠 | 炀公 湣公弟 | 靖伯 | 幽公 | 武侯 | 孝伯 | |
孝王方,懿王弟。 | 厉公 | 献公 弒胡公 | 秦侯 | 熊无康 | 厉公 | 贞伯 | 釐公 | 夷伯 | |||
夷王燮,懿王子。 | 献公厉公弟 | 武公 | 公伯 | 熊鸷红 | 釐公 | 顷侯 | |||||
厉王胡,以恶习闻遇。乱出奔,遂死于彘。 | 真公 | 秦仲 | 熊延红弟 | 釐侯 | |||||||
共和 | 武公 真公弟 | 熊勇 | |||||||||
二伯行政 |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採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着《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