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

(2020-01-11 03:04:30) 百科综合
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

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

《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上下)》选入2001-2006年公开发表的优秀报告文学36篇。无论记录时代,直面现实,还是纪念抗战,钩沉历史,对读者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均有所涉及,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阔、丰富和生动方面,均有令人感动的表现。五彩缤纷的生活,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写作素材和主题,而普通读者对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极大关注,则为作家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创作创造了巨大的阅读期待。

基本介绍

  • 书名: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页数:1024页
  • 开本:16
  • 品牌:广东花城出版社
  • 作者:王宗仁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6050587, 753605058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上下)》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宗仁,1939年出生于陕西扶风县,1958年入伍到青藏高原。历任汽车驾驶员、政治处书记、代理副指导员、新闻干事、总后勤部宣传部宣传组长、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作品集37部,得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藏羚羊跪拜》等3篇散文收进国中语文课本,《拉萨的天空》等2篇散文收进国小语文课本。

图书目录

王宗仁 序
上册
时代闪光
何建明 永远的红树林
蒋巍 牛玉儒定律
刘家科 普通党员
李木生 王昌尧 天堑变通途
张雅文 4万:400万的牵挂
汤宏 前沿
严农 飞弹之父

直视现实
李碌璐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
王敬东 拯救
一合 罪犯与检察官
梅洁 西部的倾诉
星星 特级教师南岩之死
曾祥书 北京:今春没有沙尘暴

下册
马银录 向农民道歉
黄传会 我的鼻子为什幺没有别人高
朱金平 今生无悔
王宏甲 乡村里的冰上芭蕾
枫莲 让美丽的翅膀如诗飞过
钟法权 蓝天就在头顶

风雨历史
郭晓晔 恶魔的终结
耿立 义士墓
郝在今 延安第一特务案
兰草 杨仲山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多彩世界
秦春 两地书·母子情
郭文杰 嫩肩
刘茵 砸车奇遇
李新烽 非洲踏寻郑和路
树儿 娘,我的疯子娘
孟昭民 是杀人犯,但不是反革命
董保存 “参谋”罗舜初
高凯明 三色的天空

青藏苍茫
冯捷 丁德福将军情感世界的一段素描
冯少华 阿嘎活佛在拉萨
李玉真 残雪如梦
王鹏 崑仑落雪悄无声
蔡泓谷 大侠 大爱无言

文摘

永远的红树林

那是什幺?远处的一条江河人海处,生长着一片茂密的小树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是红树林。你折一根看看它们的心,红的吧!它因此得名红树林。别的地方不会有的,红树林只能生长在海陆交界处、海岸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大多集中在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地方。可别小看这其貌不扬的红树林,它对保持大陆岸架免受海水侵袭的作用可不一般吶!”
原来,汹涌的大海与郁葱的大陆之间能够保持如此的和谐与平衡,竟然是红树林的功劳啊!“边缘地带”的学科为什幺总能推动我们这个星球往前?奥妙也许就在于此。青年学者梁言顺激动了,他为这观海中不经意的发现而激动。
1993年,一位青年学者走到我国着名经济学家苏星教授的身边,成为苏教授的博士生。苏星教授在中国的理论界无人不晓。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与另一位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一起主编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影响和教育过几代中国学者。苏教授这一年收录的博士生姓梁名言顺,山东泰安人.刚从辽宁大学毕业一年的世界经济专业硕士。
“苏老师,你说我该选择什幺样的研究方向呀?我查阅了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全部经济理论,几乎所有的课题都有人研究了,经济学已没有空白地带。”学生有些疲惫和迷茫地问导师。
苏教授举起右手,摸了摸他那颗“列宁头”,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看着自己的学生:“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研究经济学要从现实出发,关注现实,而不要从概念出发。”应该关注什幺现实呢?梁言思维在飞旋!
“好兄弟,求你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村庄吧!”这是梁言顺的一位挚友在临终前发m的最后呼救。挚友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青年实业家,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他竭尽全力引资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化工企业,父老乡亲很快因此而富裕起来。但很快问题也来了,村上的人接二连三不明不白地得上一种怪病,甚至连吃奶没几个月的孩子也没能逃脱厄运。后来发现,使人们富起来的化工厂导致了周围水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人们在点钞票的同时也在吮吸着毒汁。乡亲们开始把存款提出来改造湖泊与河江,但存款用光了,疾病仍然如魔地袭击着他们的生命。乡亲们愤怒了,终于有一天举起锄头,将家同边的那座化工厂一扫而平。当他们再拾起锄头回到地头种植活命的稻粮时,却发现那地、那河早已飘不出原有的稻穀香了。他们转身找到铁门高楼里的厂主,谁知厂主的家里正在为13岁的独生子举行葬礼,厂主自己也得了与儿子同样的不治之症,他在床头痛心疾首地喊着:“你们杀了我吧!别让我受折磨了,快杀了我吧!杀了我吧……”乡亲们看着这一景,不由地
都恸哭起来。
挚友的绝望呼救和乞求,如铁钩般扎在梁言顺的心头。他感到彻骨人髓的痛。
海陆之问,梁言顺的思绪如潮汛般起伏激荡。
“啊喔,啊喔——”一群海鸥在头顶飞翔而过。
“代价!代价——”一个名词在梁言顺的脑海里蹦出。挚友无可挽回的惨痛例证和眼前红树林的生长现象,让梁言顺迷乱的心空豁然晴朗:代价,这不正是我要研究的课题吗?
“苏老师,我有题目了!”梁言顺飞步来到导师身边。
苏星教授仍然笑眯眯:“噢?你想研究……”
“发展经济是中国的国策,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必然选择。不发展就是死路。但我们不能因为高速发展而忽视所付出的代价。”

序言

报告文学:凝聚民族力量的独特作用
王宗仁
就本书所选的报告文学本身而言,我已经在每篇后面的编选人语中点滴地写下一些随感,虽不是全面评介作品,也把我阅读时最愉快的情绪都表达了,不再重複。但是下面谈及的话题又无不与这些作品无关,亦是阅读过程中生髮而来的想法,与我较长时期来对报告文学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现公布于众,求教读者、作者和学者。
一、对一个时期来报告文学创作形势的印象
这些年,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为什幺没有出现像《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姑娘》这样震响全国的报告文学?发问者甚至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报告文学已经走入很难反弹的低谷,已经堕落。最初我只是品索这种发问的实质,它是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种哀叹,也是企望。后来,我很快就发现,这种“今不如昔”观点的持有者多是报告文学圈内人士,读者是很少参与的。这当然不是我的估计或猜想,而是与一次读书调查有关。
那是上个世纪中的一个夏天,我接受部队机关交予的任务,到分布于几个地域的连队调查官兵读书情况,準备更完善地建立连队图书室。身为作家,我关注大家对作家、作品的认知情况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绝大多数官兵基本上不读所谓纯文学的报告文学,不读全国最有权威的几个文学期刊,说不上来当时在文学圈内走红甚至发紫的报告文学作品和作家。确实很悲哀。我追问、启发许久,有的战士才文不对题地说出了余秋雨、莫言、贾平凹等名家。还有一个兵点了琼瑶、三毛。座谈会结束后,一个班长找到我说他很喜欢读一篇《人妖之间》的报告文学。那是刘宾雁的代表作之一。我的失望是必然的,引起深思也在情理之中。有了这次很意外的发现,后来只要有机会接触较多的人群,不管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我都会有意识地顺便调查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现状。结果仍然很不乐观,除了个别人提到了何建明的《落泪是金》外,其他的文学圈里认为当红的报告文学作家,就连军队的几位连获文学大奖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内,知者都甚少。
本世纪初,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行的一次报告文学年会上,我曾经报告过我那次的调查情况。
报告文学不如小说、不如散文那样走进读者的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军队的战士早不是有些人印象中的没有文化的“土八路”了,绝大部分是高中文化程度,找个国中生都很困难。军官全部是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
有了那次调查的发现,这就使我在估价报告文学的形势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在报告文学圈内说长道短,应该走进读者,让读者发言。当年《哥德巴赫猜想》轰动神州大地,不是文学圈内操作出来的,而是广大读者自觉自愿喜爱上了它。眼下,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操作自己的报告文学,或让文学圈操作自己,轰动了吗?仍然是死水一潭。报告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自然与作品的质量下降有关,但是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失去了读者。民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文学上了,特别不在说真不真说假不假的报告文学上了,何谈轰动?我甚至这样想,现在即使出现了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报告文学,恐怕也很难再现当年的风光了!
这样,2001年以来,虽然有《永远的红树林》、《牛玉儒定律》这样的优秀报告文学问世,广大读者对它漠然视之,就不足为奇了。
我看到,有一篇在评价2006年报告文学的文章中说:“沉默的多数与响亮的少数”,这是指作家而言,名作家而言。要我说,广大读者对报告文学的沉默才是最应该首先看到的。搞创作,写评论,不把立足点移到读者这一边,那最终是孤芳自赏。
本书选入的作品,力争走出这个圈,也可以说是怪圈。不忽视名人,也不薄无名者。为此,我曾把入选篇目让一些读者看过,并把几篇作品请他们阅读。
报告文学失去读者还有一个原因:长风泛滥。
二、走出长风的羁绊
这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一个痼疾:报告文学的长风。越写越长,越写越大。
当然不是笼统地不提倡长篇幅的报告文学。我们这个丰富多彩又多情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少的大事件以及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非凡人物,作家激情满腔地为其写大书立大传,义不容辞。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报告文学作家,实在是无病呻吟地像抻皮筋似的,把本来的短拽成中,把中扯成长。随便翻开那些发表报告文学的刊物,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没有三五万字的篇幅好像就不成其为报告文学。当年大家总是习惯把《哥德巴赫猜想》称为长篇报告文学,其实它才不足16000字。
有些作家总是乐此不疲地用长度来计算自己作品的价值,而忽略了深度,高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貌似有理的论调:何须论短长,只要是好作品,读者就喜欢。
这些人是站在虚渺的高处看世界,用细枝嫩叶拍打枯萎枝丫,满眼晃动着春色。但是当他们低头俯视现实时就无法迴避地会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读者到底喜欢长文还是喜欢短文?二是眼下那些动辄数万字数十万字的报告文学,到底有多少可以称得上优秀佳作?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忙忙碌碌的有人爱着也有人愁着的繁杂世界。有的人忙着跑商海赚大钱,有的人日夜消闲在别墅里喝淡了减肥茶,有的人为下岗后苦涩日子熬煎得白了头,有的人四处奔波托人说情给孩子找好学校好工作,还有的人没有脱贫进城做了乞丐……忙也罢闲也罢乐也罢愁也罢,把今日的社会繁衍得眼花缭乱,五彩缤飞。忙的人忙得连洗脚的时间都挤不出,愁的人愁得喝口西北风也磕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电影文学以及名目繁多的快餐文化不失时机地挤进了社会生活,以致无法控制地泛滥起来。报告文学作家非但不去适应这个变化了的形势,融入老百姓之中去找出路,反而不识时务地玩起了长风,而且越玩越长。如果有谁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快餐文化”,那幺这个人必定是清高成了“傻瓜”,太把自己当回事,而不把百姓当人看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会有它的合理性,你可以不吃“麦肯”,但是别人要吃你却无权干涉。当然,如果是含有苏丹红的“麦肯”就例外了。
总之,报告文学的长风不该出现,出现了就该杀。
我十分赞同资深编辑刘茵的意见:“近些年来,报告文学长风日长,动辄二三十万字。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多为长篇,优秀中篇凤毛麟角,短篇佳作更是罕见。究其原因,恐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有关。一些作者误以为只有长篇才能更充分地表现社会生活,刻意追求报告文学的全景化,又急于求成,对作品疏于剪裁打磨;或对手中大量的材料不忍割爱;或由于某种考虑有意拉长篇幅。”(2005年2期《报告文学》)。
从长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是读者的需要。
这次编选这本报告文学选,我经过慎重考虑,又徵求了一些作家和读者的意见,还到第四军医大学开了个座谈会,最后下决心只选三四歹字的中短篇报告文学,长篇不选。青年作家李骏协助我完成编选任务。初选115篇作品,后来筛选到78篇,再后来就留下了这35篇。篇幅长短情况如下:万字以内的8篇,1万字至2万字的8篇,2万字至3万字的8篇,3万字到4万字的4篇。5万字左右的仅选了3篇,这就是《罪犯与检察官》、《4万:400万的牵挂》、《向农民道歉》。这3篇是实在不忍心割捨也不应该割捨的好作品。《罪犯与检察官》就题材而言,也许说不上新罕。但是把人物写得那幺逼真、活像、可信,足见作者一合确实是下了苦功的。特别是把罪犯李真刻画得真实而有人情味。写出罪犯的“人情”,实属突破;《4万:400万的牵挂》的作者张雅文女士,是在自己临上手术台前怀着惶恐而美好的憧憬给大家报告为她主刀的这位人间良医。身临其境的切肤之感之痛怎能不让她的笔端蓄满真情、激情?我们当然不会希望所有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过这样的生死之关,但是我们绝对格外珍惜有这样经历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向农民道歉》的作者马银录是一位组织部长,他带领工作组驻进器休村时,面对的是满腹冤水的村民们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他放下被农民称为“狗东西”的臭官架子,为农民说话,给农民出气。这样真实反映当前农民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实在不多。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不是作家的马银录写出了一篇好作品。
三、解读主旋律本质
我特地编选了这组报告文学:“时代闪光”。毫无疑问它属于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从这些激情涌溢的多情文字间闪亮出来的人物,无论是市委书记牛玉儒,还是飞弹之父钱学森,或是乡间妇女林秀贞,还有创业为民的贴心医生刘晓程……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和大智大勇、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骄子。现实与艺术地完美结合,使这些人物因艺术而震撼人心,因真实而使人动情。作品包容着丰厚的内容,展示着深邃的思想,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使人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审美享受。由于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描写,已经透入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之痛处,读后让人深省,联想回味。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它们是触及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主旋律作品,应该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的代名词。它不可能仅仅指作品的题材,它理所当然地要用生动丰富的艺术语言,用感人至深的细节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毋须讳言,主旋律作品塑造的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形象,一个缺失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文艺创作中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体现着文艺创作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
当我把“时代闪光”这一组有血有肉有情的时代英雄推荐给读者时,不能不想到较长期来,一些人对主旋律作品的误解以至曲解。总是有人用“粗製滥造,简单化、假大空”这样的劣质语言亵渎主旋律作品,还有一些人把主旋律作品与不耐读的好人好事等同起来。不可否认,这些年来确有不在少数的不合格的所谓主旋律作品粉墨登场,给读者留下了不良影响。但那不是真正的主旋律,不是民众期待的好作品。
许多作家的经验证明,越是主旋律题材,越是要珍惜创作资源,深入开掘,反覆磨砺,越是要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蒋巍曾经创作了《牛玉儒定律》、《丛飞震撼》、《你代表谁》这样震撼人之灵魂的主旋律作品,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捕捉到了当今时代的旋律,聆听到了当今时代的足音。蒋巍是这样谈他的创作体会的:
“艺术的本质是什幺?我以为就是感动,就是动之以情的东西。不能感动人感染人,怎幺可能还叫艺术?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的艺术和谬误的、反动的艺术,但一定没有劣质的艺术,因为凡是劣质的,不能感动人的东西根本不是艺术,不应该列入艺术的範畴来加以讨论。现在有的作家笔下,不仅感动没了,连故事、情节、人物都没了,所谓‘人物’都成了表达作家某种‘观念’或某种‘深刻’的工具和符号,这甚至成了一种写作时尚。当今许多所谓‘纯文学’作品不能走向大众,就是因为你不想感动大众或者没有感动大众的能力了。我在《丛飞震撼》中极其认真、非常投入的一个追求,就是一定要把丛飞带给我的感动再传递给读者。感动才会带来认同、理解、尊敬和爱。”
蒋巍把自己的创作体会简洁地归为“感动”二字,深入浅出,静水深流。
更多的作家已经越来越多地认同,主旋律作品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方面的独特作用。他们投入现实生活,走进民众,潜心创作。
2007年3月于郭沫若故居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