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0-04-14 09:19:12) 百科综合

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2007年10月,由内蒙古科技厅挂牌,依託内蒙古大学。中心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础研究和套用研究。基础研究包括马铃薯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马铃薯染色体识别、马铃薯块茎形成发育、马铃薯与病原菌互作及抗病、马铃薯抗逆。套用研究包括马铃薯优良新品种选育、种薯质量检测、马铃薯栽培生理及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等。中心于2008年成为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2009年被教育厅命名为自治区高校马铃薯现代农业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内蒙古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马铃薯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内蒙古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铃薯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外文名:Inner Mongolia Potato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re

科研条件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共360余件/套,价值4000余万元。包括冷冻混合球磨仪、紫外交联仪、磷屏成像系统、同位素探测仪、酶标仪、电转仪、近红外分析仪、实时萤光定量PCR仪系统等分子生物学仪器,超声细胞破碎仪、双向电泳仪、转印设备、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等蛋白学仪器,萤光电动正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系统等细胞生物学仪器。可提供包括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研究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最新购置的超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雷射片层扫描显微镜、雷射显微切割系统,均为国际领先的新型高水平仪器,为中心开展生物学研究,进入世界前沿行列提供了硬体保障。
中心建有包括温室、网室、种子贮藏室、抗旱大棚、盆栽场、光照培养室、组培室以及标準化科研试验田等成套的田间基础设施,能满足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及农作物育种研究的需要。

研究队伍

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首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专业化研究队伍。
张若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心常务副主任自治区“333”人才首席专家,首批草原英才入选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第六届会生物学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1)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机制;(2)马铃薯晚疫病致病机理;(3)马铃薯土传病害致病机理及防控。
1、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012BAD06B01,华北区马铃薯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範,项目负责人;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10-P09,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孢子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项目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sRNA 诱导马铃薯抗病毒PVX、PVY、PLRV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5、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引导奖励基金,华北地区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及水肥一体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6、内蒙古自治区套用研发项目,内蒙古马铃薯商品薯优质生产技术研发与示範,项目负责人;
7、事业单位委託科技项目/横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标準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
熊志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细胞遗传学,现代染色体识别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套用; (2)植物多倍体形成、稳定和进化机制;(3)植物染色体工程和多倍体育种。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马铃薯现代细胞遗传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套用,项目负责人;
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利用现代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套用于马铃薯育种,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源三倍体在多倍体形成中的作用和及其发生规律研究;项目负责人;
4、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栽培马铃薯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5、内蒙古大学启动基金,马铃薯现代细胞遗传学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中的套用,项目负责人。
齐建建,博士,2015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到中心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马铃薯遗传多样性与人工驯化;(2)马铃薯重要农艺基因挖掘与克隆;(3)马铃薯分子育种。
主持科研项目:内蒙古大学科研启动金,马铃薯变异组图谱构建与套用,项目负责人。
吴蕾,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1)马铃薯疫霉菌分子遗传学;(2)马铃薯与病原菌互作及抗病机制;(3)马铃薯分子育种。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中miRNA的研究与分析,项目负责人;
2、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过核糖核酸干扰技术获得抗低温糖化和优质加工马铃薯新品种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抗低温糖化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系的创建,项目负责人;
4、内蒙古大学启动基金,项目负责人。
杜密茹,博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1)马铃薯块茎发生髮育机理;(2)马铃薯澱粉代谢信号传导途径。
孙清华,硕士,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⑴马铃薯常规育种; ⑵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⑶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
参与研究的项目:
1、“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012BAD06B01,华北区马铃薯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範,2012.1-2016.12,1383万元,在研,参加。
2、农业部项目,CARS-10-P09,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2011.1-2015.12,350万元,在研,参加。
3、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标準体系建设项目”,2015.11-2016.10,20万,在研,参加。
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3004-38,马铃薯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2009.1-2013.12,80万元,结题,参加。
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007BAD49B00,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示範,2007.1-2010.12,5550万元,结题,参加。

成果

科研成果
成立至今,中心已在Nature Genetics、PNAS、Genetis、Plant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制定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育技术规程、马铃薯商品薯生产技术规程等国家标準8项,出版《马铃薯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ISBN978-7-109-19986-6)等专着6部,完成华北地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马铃薯乾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马铃薯土壤中病原菌快速鉴定等12项新技术研究,并获得高支链澱粉且抗低温糖化的转基因马铃薯、广谱性抗病转基因马铃薯新品种等多项科研成果。
代表论文如下
Miru Du, Ming Luo, Ruofang Zhang, E. Jean Finnegan, Anna Koltunow. 2014. Imprinting in rice: the role of DNA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in regulating parent-of-origin specific expression and determining transcript start sites.The Plant Journal,79:232–242.
Hongfeng Lu, Tao Lin, Joël Klein, Shenhao Wang, Jianjian Qi, Qian Zhou, et al.(2014). QTL-seq identifies an early flowering QTL located near Flowering Locus FT in cucumbe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27(7): 1491-1499.
Jianjian Qi*, Xin Liu*, Di Shen*, Han Miao*, Bingyan Xie*, Xixiang Li*, et al. (2013). A genomic variation map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basis of cucumber 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ty.Nature Genetics45, 1510–1515
Pu Y, Gao J, Guo Y, Zhu L, Xu P, Yi B, Wen J, Tu J, Ma C, Fu T, Zou J Shen J. (2013). A novel dominant glossy mutation causes suppression of wax biosynthesis pathway and deficiency of cuticular wax in Brassica napus.BMC plant biology, 13:215.
Lv J*, Qi J*, Shi Q*, Shen D*, Zhang S*, et al. (2012).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PLoS ONE7(10): e46919.
Miru Du, Xiangyu Ren, Qinghua Sun, Yi Wang & Ruofang Zhang.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Fusarium spp.Causing Potato Dry Rot in China and 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Potato Germplasm to the Pathogen.Potato Research, 55, 175-184.
Xiong ZY, Gaeta RT, Pires JC. (2011). Homoeologous shuffling and chromosome compensation maintain genome balance in resynthesized allopolyploid Brassica napus.Proc Natl Acad SciUSA.108:7908-7913.
Xiong, ZY, and J. C. Pires. (2011). Karyotyp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of allopolyploid Brassica napus and its diploid progenitors.Genetics. 187: 37-49.
Lei Wu, Pudota B. Bhaskar, James S. Busse, Ruofang Zhang, Paul C. Bethke and Jiming Jiang. (2010).Developing Cold-Chipping Potato Varieties by Silencing the Vacuolar Invertase Gene.Crop Science. 51(3): 981-990
PB Bhaskar, L Wu, JS Busse, BR Whitty, AJ Hamernik, et al. (2010). Suppression of the vacuolar invertase gene prevents cold-induced sweetening in potato.Plant Physiology, 154(2):939-948.
服务社会
中心本着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实践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套用推广。每年面向社会举办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在主要种植地举办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範及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示範现场会,提供马铃薯未知病害鉴定及防控技术指导,向种植者发放病虫害防治手册等技术资料。同时与雪川农业、内蒙古格瑞德等国家级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马铃薯产业技术水平。

研究生培养


中心旨在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招生与就业

我中心在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招收硕、博研究生,每年招收硕士生10人以上、博士生3人以上,具体名额以内蒙古大学公布的招生计画为準。
中心培养的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就业渠道:留校、推荐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所继续深造、知名马铃薯生产企业就职等。如吴蕾、杜密茹分别是中心2011届和2014届博士毕业生,在读期间因成绩优异分别被送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植物所留学深造,毕业后留校工作;王姝梅系中心2014届硕士毕业生,现在英国University of Dundee攻读博士学位。

国内外交流

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目前已经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澳大利亚联邦科工(CSIRO)、英国詹姆斯赫顿研究所(James Hutton Institute)、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係。
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繫我们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大学西路235号内蒙古大学 草原楼411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